戈达尔曾说过“一部影片并非发生在银幕上,而是发生在观众和银幕之间”。客观角度来讲戈达尔的本意可能是想说明电影自身的交流感和代入感,然而三十年后时代同电影工业技术的提升伍迪艾伦用《开罗紫玫瑰》重新诠释了这句话。当然这只是从伍迪艾伦的叙事情节和异想天开来看,因为这种戏中戏的手法真的让电影角色走出来与观众对话,我个人认为伍迪艾伦的片子总是让观众不做观察者,而是一位参与者,相比其之前他的《安妮霍尔》,又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打破了布莱希特的第四堵墙。《开罗紫玫瑰》加入戏中戏元素使这部电影不再单纯停留在爱情这一主题上,个人认为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一即自身矛盾,Cecilia个人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在经济萧条的环境下,一位中年妇女每日默默忍受着失业酗酒的丈夫,唯一的乐趣便是去影院看电影。直至戏中的Tom走出以及Gil的示爱给他带来的无限幻想让她在过程中有了一定的自我身份认同感,甚至延申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可以说是时代的先锋与代表,这也正符合了伍迪艾伦的电影大都带有对女性的一种人文关怀主义。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Cecilia在Gil,Tom之间两难。二人都如救世主般的出现在Cecilia面前,一个是电影中她心驰神往可到现实却生活困难的男主角,一个是风流倜傥实际是在利用她的男演员。前者的爱如此真实,可到了现实生活却无可施展;后者的爱如此虚伪,可到了现实褪去表皮显得那么不堪一击。我想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角色错位,三人复杂的关系在导演巧妙的调度下似乎成了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悖论,人与人之间,面包和爱情是否兼得,月亮与六便士可否兼得。电影结尾,Tom回到了电影世界,Gil一人去了好莱坞,三人的关系就在这戏剧张力中一贯到底,褪去短暂的美丽外,最终只留下了Cecilia独自一人在电影院中,或许她才是所谓真正意义上被困在电影里的人吧。
三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人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未来,娱乐消遣便成了一种风尚。电影本身具有十分强烈的代入感,而当时又是电影工业的发展期,生活的失意和电影独特的欺骗性,人们不免对现实社会感到怀疑,从而投向电影的世界里。那个最坏的时代里,Cecilia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群人的剪影罢了,如果不是那个时代有谁会放弃纯真的爱情去选择现实的面包。爱情在那个时代里似乎也成了电影那样虚无渺茫,仅有欺骗性的一种消遣而已。
这部奇幻片在现在来看似乎是一部冗杂的爆米花片,可在当时80年代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创新。结合了时代背景下的遐想,给这部影片在当时带来了不错的口碑。戏中戏这个元素给这部电影增添了许多色彩,比如电影角色被困在银幕中,但却有着独立的思想,如果说人生也是部电影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被困在里面的人,而那堵银幕则是现实中的道德伦理。伍迪艾伦曾说过“主观性是客观的”。我想客观性也就是由无数个个主观性组成的,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主观构造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就如电影一般——假作真时假亦真,真作假时真亦假,这也使得观众开始思考何为电影,如此来看这部电影还被赋予了一些哲思。此外导演之所以想把时代背景置身于上世纪的泡沫经济,我想不仅是对泡沫经济的反思,更是把那个时代的爱情比作了泡沫。
黑格尔曾说“爱情描写的美学价值,在于它具有广泛的包容和反映客观世界的可能性”,我自己常常认为这句话的精髓在于最后的三个字——可能性,电影与现实哪个才可能是真的爱情与面包哪个才可能是真的。如果取去掉可能把爱情束缚在主观世界,那么当爱情冲破了第四堵墙时,被现实诟病,被予以虚幻,我也希望开罗紫玫瑰的传说是真的

开罗紫玫瑰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