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法国著名影评家安德烈·巴赞说:“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在巴赞看来,电影的诞生出自于人们寄托在造型艺术上的木乃伊情节,人们努力地把现实的事物永久的保留在最美的一瞬间,打破时间对它的消磨。而希腊电影大师西奥·安哲罗普洛斯说:“电影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时间流逝变得甜美。”对此,在我看来电影是一种把人们拖出时间流,并让人们在时间流之外的时空——电影内部的时空——获得审美的快感的艺术,影片《开罗紫玫瑰》诠释的正是这个道理。
《开罗紫玫瑰》是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在1985年拍摄的一部经典影片,也是给影迷的一封情书。片中故事背景设定在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由米亚·法罗饰演的女主角Cecilia是一个生活困难的家庭主妇,白天在餐厅做服务生,经常被老板骂,晚上还要面对整日虐待她的丈夫。
但Cecilia同时也是一个超级影迷,整日在电影院看一部叫《开罗紫玫瑰》的电影,在电影的世界里只有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没有残酷的现实,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由于Cecilia的痴迷,影片中的主人公汤姆居然有了自我意识,他被Cecilia的坚持所打动,竟然走出银幕和Cecilia谈起了恋爱,而汤姆还要面对现实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
熟悉伍迪·艾伦的人都知道,法国人称他为“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他的影片往往充满着很浓重的知识分子气息,有着深刻的思辨意识,通常喜欢讨论性、宗教、文化等哲学问题。同时他的电影充斥着只有知识分子才能看懂的“高级幽默”,就像他的代表作《安妮·霍尔》《曼哈顿》等,普通人很难看懂。但这并不能说明伍迪·艾伦所有的电影都是那么生涩难懂,《开罗紫玫瑰》将镜头对准了普通平民,用普通平民的视点反映整个萧条的美国社会。Cecilia就是被生活所压迫的普通大众之一,她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精神寄托,只能在电影世界里寻求慰藉,大部分人爱上电影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电影能给人带来生活中没有的精神满足,如同梦幻,为人们开启新世界的大门。特别是当影片中的男主角汤姆走出银幕那一刹那,电影仿佛活了起来,汤姆和Cecilia的爱情就是电影和影迷之间的纽带,在这种联系中,没有现实的纷扰,只有单纯的情感,一切都是理想主义的完美体现。
同时也能看出伍迪·艾伦是在凭借人与电影的“跨物种恋情”讽刺了现实社会。片中除了汤姆外,其他人都是世俗的产物。Cecilia的丈夫整日酗酒,还经常和别的女人瞎混,甚至时不时殴打自己的妻子。吉尔是汤姆的演员,当他得知自己塑造的角色活了并跑出电影走到现实世界的时候,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名声,他怕汤姆四处破坏毁了自己的名声,没了名声那他的事业也完蛋了,于是吉尔四处寻找汤姆,想把汤姆抓回电影中去。
电影院的老板以及负责人们都因为电影没了主人公导致顾客流失而感到头疼。这个故事里的所有人都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害而一心想抓到汤姆,他们维护的是一己之私,是彻彻底底的现实世俗。唯有汤姆是一个单纯的人,他来自于电影世界,电影世界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所以他没有现实人的市侩感,他只会一心追求属于自己的爱,他不懂现实世界的规则,没去过妓院的他坚决拒绝了妓女的诱惑,认为那不道德,他只忠于他爱的Cecilia。
可现实世界的人们怎么会估计那么多呢?他们只会追求一时的快感。Cecilia虽然追求理想生活,但她毕竟是生活在现实世俗之下的人,她没有办法跳出世俗的框架,最后爱上了吉尔,因为吉尔能给她带来财富、荣誉,汤姆能带给她的只有单纯真切的爱,Cecilia最终放弃的汤姆,她终究还是一个和大众一样的拜物主义者。影片的结局是悲惨的,汤姆失望地回到了电影当中,Cecilia最终也没能和吉尔在一起,最后《开罗紫玫瑰》下映了。
存在主义也是影片暗含的一个主题,伍迪·艾伦毕竟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他的电影中不可能没有一些哲学性的思考。存在主义是在战后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五十年代及之后的年轻人由于对战后社会的不满,产生了强烈的反叛意识,这种反叛是一种“无因反叛”,他们对抗一切没有原因,只是在强调自己的存在。存在主义思潮对电影界影响颇大,可以说如果没有存在主义的反叛精神,就没有电影界一系列的新浪潮运动。包括伍迪·艾伦在内的许多世界新浪潮电影导演都是在战后社会成长起来的,他们勇于挑战电影规则,打破就秩序的束缚,创造新的电影语言。像特吕弗的《四百击》通过不良少年安托万的成长遭遇质疑成人社会,戈达尔的《筋疲力尽》运用跳接挑战传统的电影技法,詹姆斯·迪恩在《无因的反叛》中塑造的不良少年
以及马龙·白兰度在《飞车党》里塑造的骑摩托的混混都在打破传统。
再回到《开罗紫玫瑰》上,伍迪·艾伦大胆地让电影中的人物走到现实世界当中,打破传统电影体系中的“第四堵墙”,这是在替电影宣誓电影自己的存在主义——电影也是有意识的。这也是为什么《开罗紫玫瑰》是一部重要的电影作品,它在强调电影艺术的存在价值,电影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它能给人们带来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任人摆布的圈钱工具,如果放到现在,这就是对当下资本束缚电影这一现象的强烈抨击。电影可以给人传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的东西,每当人们感到生活失意了都可以从电影中得到治愈,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在闲暇时选择进入电影院,把自己与现实隔绝开去感受电影。就像台湾学者焦雄屏所说的电影是“逃避主义下的花团锦簇”。
值得注意的是,《开罗紫玫瑰》还是一部伍迪·艾伦对古典好莱坞电影的“献礼片”。片中充满了充当背景音乐的爵士乐,以及一些歌舞桥段,特别是片尾弗雷德·阿斯泰尔和琴吉·罗杰斯的出现,那段放映的片段正是出自于他们在1935年合作的经典歌舞片《礼帽》。但二人并没有走出银幕,毕竟理想和现实是不相容的。
三十年代的是一个歌舞片涌现的年代,而那时人们非常喜欢把爵士乐作为影片的配乐,体现了当时好莱坞电影华而不实的特点,但正是因为这种华而不实,人们才愿意进入影院逃避当时萧条的现实社会。《开罗紫玫瑰》拍摄的年代处于新好莱坞电影后期,伍迪·艾伦的致敬也许是为了怀念那个逝去的好莱坞黄金年代,毕竟新好莱坞电影运动下,美国电影走向现实主义,再也没有以前的那种对浪漫的痴狂了。所以说《开罗紫玫瑰》在讽刺现实的同时也在追忆那个逝去的浪漫年代。

开罗紫玫瑰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