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孙瑜是“诗人导演”,不论是《大路》里带有魔幻色彩的工人灵魂还是《小玩意》中运用自如的对比蒙太奇。人物总是巧妙地融合进环境,每一个冲突点都真实感人。然而直到看了《小城之春》,才发现费穆才真正称得上“诗人”,还是“自成一派”的诗人。
很奇怪的是,《小城》拍摄于1948年,正是内战不断的混乱年代。前有蔡楚生的史诗大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后有郑君里《乌鸦与麻雀》针砭实事。而《小城之春》独独像历史的“缺席”者,除了残垣断壁时而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是战场”,四个主人公的故事都不是围绕动荡的历史环境展开的。甚至缺失了“左翼”非常喜爱的革命热情。男主人是个被家境破败所累而一蹶不振的知识分子;女主人是恪守妇道对生活不抱希望却又没有勇气了结现实的“现实主义”者;妹妹活泼,渴望生活的激情,又在哥哥的压制下尽着学生的本分,固守着破败的老宅;仆人则忠于职守,又有些固执地迷信着祖辈的训诫。一个根本不算“围城”的围城,困着四个自觉或不自觉的生命。直到客人的到来,如一泓清泉突然注入干涸的池塘,伴着是所有人被恍然惊醒的对生的热情。
费穆的电影并不守旧,因此女主人的“红杏出墙”出得委婉;客人的“横刀夺爱”夺得纠结;男主人的“郁郁不得”交织在“成人之美”中,尽显凄凉;只有妹妹对客人的感情,热烈而直接,算是电影中难得的亮色和生机。这便是费穆“自成一派”的根源,每一个人的感情都不确定,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纠结与自我纠结。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没有明确的精神导向,没有一眼望穿的套路。所以即使镜头语言实在很闷,也想要逼迫自己看到结尾的心情,很难言明。
民族化的情景,古典诗词一般的视听语言,却幻化出的是极其现代,或根本是后现代的主体精神,这显然于时代是超前的。有人说电影表达的是“发于情,止于礼”,但分明那份“礼”,演变成了男女主人终于认清对方的“情”;那份情,又出于男主人对客人的“礼”。每一个人物都心系着他人,每一次动作又都发自内心。在虚实之间,在难以言喻的“意境”之间,流淌着的是超越了礼教,更超越了人类性与冲动的精神之流。
费穆是学贯古今中外的大家,也许正是因了这多元的精神教育,他将人性理解得如此深切而复杂。不是宿命,不是压力,不是激情,也不是责任。“爱”是多么难以言明的单词,要在彷徨与痛苦中匍匐着,等待着,摸索着前进。有人觉得电影太抑郁,太含蓄,我却觉得结局是非常光明而清晰的。因为男主人的“自杀”,女主人意识到了自己的“情”,客人意识到自己的“礼”,妹妹意识到嫂子难言的“苦”,于是每个人都选了正确的道路,了解了如乱麻一般的感情,看似和开端无异,却无疑是根本性的转变,是认清一切的酣畅淋漓。
人生总是有遗憾和后悔,但我们总能想办法让遗憾和后悔变得少一些,再少一些。

小城之春(1948)

又名:Spring in a Small Town / Le printemps d'une petite ville

上映日期:1948-09(中国大陆)片长:93分钟

主演:李纬 Wei Li/韦伟 Wei Wei/石羽 Yu Shi/张鸿眉 Hongmei Zhang/崔超明 Chaoming Cui

导演:费穆 Fei Mu编剧:李天济 Tianji Li

小城之春相关影评

例外
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