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离场】
——《大师》的主观精神
文/空语因明
一【信仰离场的个人精神状态】
1】影片的开始,洁白而湛蓝的海浪静默着向后离去,在紧绷的乐声中,戴着钢盔的美国海军士兵弗雷迪探出头来,似乎在扫视敌人的踪迹。敌人没了踪影,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士兵们在海滩上消磨时光,被困在无形的战争牢狱中,等待着被战争释放。对于弗雷迪这样的人而言,随着敌人消失的,或许还有以往的生活。战争从这个士兵的生活中撤出了它的意义,但生活的意义似乎并没有随之升起。战争破坏了文明规范。那种处于众多规范之中的文明社会生活,离这个士兵相当遥远,并且表现得已经几乎荡然。弗雷迪,他疲惫着身姿看着沙砌的裸女,在众人面前模仿与沙砌裸女的性活动,拥着沙砌裸女躺下;在像广场一样的海滩上,他对着蔚蓝的大海手淫。如此行为类似犬儒主义哲学家第欧根尼,一边在广场路边手淫,一边表示着:人就像狗一样活着。这意味着,这个士兵的生活状态退行到原始,动物式的食欲和性欲直白地呈现着,暴露着。
2】对于那以规范代表健康的文明社会而言,弗雷迪的言行表明着他的精神状态属于神经症,一种精神疾病。患有神经症的个人由言行被规范制约退行到言行缺乏规范,往昔的美好生活浮现,反映着当下的空虚,原始的欲望占据了此人的精神。面对心理分析师,弗雷迪对那些图片所作的描述,总和性器官联系起来,他的表现俨然一副情欲的偏执狂的样子。即便那些道德规范曾经如同信仰一般发挥着作用,而今已在斗争中支离破碎,或被掩埋。弗雷迪在收到故乡女孩的来信后放声大哭,在梦中看到往昔平静的家庭生活,他和父母安静地坐在一起。这样的情绪爆发和梦境表现了这个人的精神处境。对于神经症的个人而言,“一种适应的失败会被以往的一种适应所补偿,也就是说,被一种退行性的父母意象的再激活所代替”(转自荣格)。对于这个人和他的生活而言,文明的规范不再是信仰,也没有一种坚定的生活目标如同信仰一般牵引着他在生活中前进。不仅在现实中,而且在观念中,这个人都已无家可归。这或许也是普遍战争后,人们的普遍失落状态,迷惘或垮掉。信仰的包装在斗争之火中已经被烧毁。这是一种信仰离场的精神状态。
3】弗雷迪的神经症并没有在军队的心理治疗中被治愈,就被放进了战后的生活社会中。或许他可以在一份单调的工作中静静地生活,在规范了的社会中像动物一样活下去,即使人们自以为不是动物。但若直接如此,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了,信仰离场的状态也会遁入到生活的混沌中,生活的理念也随之呆在黑夜中。这个故事接着发生的前提,就是信仰离场的状态打开个人生活的黑洞,吞噬着个人,让人尽力去挣脱,寻找信仰,使信仰归位。信仰离场造就的是一个不断选择离开的人,在离开中回归。不过,从现实上说,最后寻得归宿的结局也只是让这个人在规范了的社会中像动物一样活下去,即使个人自以为不是动物。这个影片并没有避免这样的结局,它只是让这个结局间接地到来,由此,生活的理念得以介入和呈现。
4】信仰离场了的弗雷迪,仍然被神经症影响着,神经症的不良情绪让他离开了摄影师的工作。而他作为酒徒的身份和调制各种奇怪而未知的酒的爱好,也让他逃离了其他工作。这个混合出各种奇怪而未知的酒的爱好,沉醉是次要的,更重要地表明着他寻求刺激的渴望。未知的酒带来未知的危险,而弗雷迪并没有担心这些危险,他的渴望在绝望中好奇,绝望促使希望,绝望增强着好奇。在离开中寻找回归的弗雷迪,在偶然中遇到了那个大师。
二【圣乔治屠龙:信仰再临】
5】那个大师,以一副审视而博学的宗教导师姿态出现。他一出场就对弗雷迪做出了洞察:一个无希望的好奇之人,一个无赖。即便如此,那个大师还是让弗雷迪留在了他的船上,他的群体里。大师还邀请弗雷迪参加他女儿的婚礼,从这个婚礼上大师的表现可以看出,那个大师是一个幽默,能笼络人心,控制欲较强的人。在大师发表婚礼演讲的时候,大师的女儿一直似乎敬佩地看着她的父亲,一眼都不看她的新婚丈夫;而这位女婿则表现为一个顺从的人,顺从于他的妻子和他的岳父。大师在他女儿婚礼上演讲的寓言,则暗示了大师留着弗雷迪的意图,同时也解释了为何最后弗雷迪没有留在大师的群体内。
6】那个大师讲了一个类似于圣乔治屠龙的象征寓言。[28:16]一只巨大的龙出现,巨大的牙齿滴着血,红色的眼睛。大师将自己描述为巨龙的驯服者,挥着套索,将巨龙捆起来,并且让巨龙听从大师的命令。在这个类似圣乔治屠龙的故事里,大师以圣乔治的角色呈现。圣乔治屠龙本来是一个基督教的象征寓言,圣乔治屠杀了危害民众的巨龙,这些民众则成为基督教的信徒。在圣乔治屠龙的故事里,巨龙象征着动物式的欲望或兽性,圣乔治则象征基督教对上帝的信仰。圣乔治屠龙的故事则象征着兽性被控制,并且坚定信仰。大师讲出这样的故事,意味着他展示出自己作为神父的身份。通过这个传统的基督教象征寓言,大师也展示了他的宗教意图和传统信仰的一致性,或者说他的“起源教”的教条就是古老信仰的新的发展阶段,一个科学的新发展阶段。
7】在大师用双手摆着控制的手势说“巨龙服从命令”的时候,面对着的正是弗雷迪[29:00]。这个举动是在表明大师对弗雷迪的态度。如果说大师代表圣乔治,那么弗雷迪就代表被巨龙控制的人。大师留着弗雷迪并且对弗雷迪进行所谓的治疗的目的就是驯服弗雷迪的动物式欲望,以此丰富大师的思想内容,并且让弗雷迪这样的人服从大师的宗教意图,在大师所树立的信仰前提下生活。接着,大师宗教观点的出现和遭遇以及对弗雷迪进行治疗,也就是信仰再临的过程。
8】这个由大师领出席的信仰或这个教派的信仰是,“人不是兽类,人是灵体”;每个人的灵体记录着前世-今生-来世的各阶段,个人的灵体生活在时间的不同阶段,以各种载体出现;每个人的灵体都可以通向万物的起源,并且在回忆前世,回忆自身起源的过程中让自身灵体得到净化,从而让今生的灵体达到完美状态;由此,个人可以远离疾病,甚至治愈绝症,文明也会因此得到匡正,避免战争和核威胁。这组信仰其实是基督教信仰(人的超自然属性)和异教信仰(生命的轮回)的核心元素的综合,并且以科学方法(催眠心理疗法和宇宙起源论)的表象呈现着。这些观念基于更加古老的人类倾向,它们持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作为信仰在场。这些信仰确实为历史上的人们提供了生活的意义,不论它们是否理性。事实上,信仰很少是理性的,信仰通常都是以催眠的机制发挥着作用:信仰告诉个人,那是生活的意义,那么那就是生活的意义,别无其他。
三【信仰驯服欲望:生活回归】
9】从表面上看来,大师所列出的信仰药方,是对弗雷迪症状的对症下药。弗雷迪的生活状态退行到原始,让动物层面的欲望占据了他的精神。而大师的教导是,人不是兽类,人超越动物的灵体,人应该控制情绪。从根本上说,大师的所谓疗法就是要让他混合出的信仰驯服欲望。大师首先对弗雷迪进行的所谓治疗就是采用的“回忆起源”的方法,这种方法类似催眠,只是它被添加了迷信的成分。大师通过类似催眠的活动,让被催眠者进入“时间洞”[29:35],以此让人想象前世,这种方法被批评者称为“时间旅行催眠法”。虽然大师否认这种方法是催眠,而是将其标榜为“反催眠”或“去催眠化”[57:00],但其实这个过程只是通过催眠在个人心理中植入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让人坚信:个人不受限于兽性,不受限于今生今世,通过“回忆起源”,个人可以恢复灵性,超越今生今世。
10】大师的这种所谓的疗法刚开始并没有取得多少疗效。虽然弗雷迪可能开始并不相信大师可以治愈他,但他仍然配合着大师的所谓治疗。通过大师与弗雷迪的对话,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弗雷迪的父亲酗酒已死,母亲被关在精神病院,他仅有的美好回忆或他现在的牵挂就是故乡的名为多丽丝的女子。对于前途未卜的弗雷迪来说,这样的回忆虽然给他带来了愉悦,但并未真正能拯救他。他仍然过分地饮酒,并表现为情欲的偏执狂。[01:08:20]在大师群体的欢歌聚会上,弗雷迪独自坐在暗暗的角落,很可能已沉浸在酒意中,他看到的聚会上的女人都是裸体着的,这是他的想象,一种情欲的偏执狂的表现。正像大师的现任妻子对弗雷迪说的,“弗雷迪,我要你在自己的未来为你自己设定一个位置(目标)”[01:11:45]。弗雷迪真正需要的不是过去的美好时光,而是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个处在未来的目标才能坚定他的信仰。大师以往的方法着重强调的是“过去”,而这种方法的效果只适用于以过去为精神财富的人,那些不再需要未来的人,比如那些富贵的老人。但这不适用于弗雷迪。
11】大师的这种类似催眠的所谓“去催眠化”疗法并没有为弗雷迪提供可信的信仰,而且还在一次治疗的宣讲中遭到了质疑和打击。弗雷迪不只听到一个对大师方法的质疑,而他自己应该也从未真正相信过大师的疗法对他有疗效。在弗雷迪和大师一起被关进牢狱的时候,弗雷迪怒斥大师的理论都是胡扯。不过,大师的话告诉弗雷迪,即使那是胡扯,他也必须相信,因为那是弗雷迪可触及的唯一可以依靠的精神,因为“弗雷迪只是个可恶的酒徒”[01:19:00]。弗雷迪仍然留在大师的群体里,并接受大师的所谓治疗。事实上,更可能的是,与其说大师留下弗雷迪是为了治疗他,不如说是为了用弗雷迪作为素材,去激发大师丰富他的理论内容或提供案例。
12】刚开始的疗法的主要作用在于发现症结,接下来的疗程则更加着重于“以信仰驯服欲望”。在影片中,这些接下来的方法主要有四个内容,其中的被治疗者就是弗雷迪。前三点比较容易,第四点比较难,也更重要,是整个疗法的核心所在。
①,被治疗者和别人面对面坐着,相隔大约一米,互相注视着,对方对着被治疗者说话,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不论骂人还是夸人,被治疗者都不能有回应,否则就算失败。这个疗法的目的是,“规劝患者置身于团体,社会或家庭中”[01:26:00]。这也就是说,在团体,社会或家庭中,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让个人的情绪破坏了群体的稳定。这个疗法的关键应该就是让群体压抑个体。
②,被治疗者看着另一个人的眼睛,首先描述对方眼睛的颜色,然后说服自己将对方的眼睛颜色变成别的颜色。这个疗法的作用应该是达成信仰的一个作用:歪曲事实。要让个人观念被信仰驯服,就应该具有信仰的这个基本作用。在社会生活中,群体信仰无视他人事实和歪曲事实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实际中,如果信仰确实够坚定,可能根本不会意识到事实被个人的信仰歪曲了。
③,被治疗者听对方朗读色情小说描写,并且不能有反应。这个方法的目的应该比较明显,那就是压抑性欲。
④,被治疗者在一堵黑暗的墙和一个透明的窗之间徘徊,闭眼触摸墙和窗,发挥想象,分别描述得到的感觉。在这个疗法的起初,弗雷迪触摸所描述的感觉是直观的和非想象的:触摸到墙壁,描述出来的就是墙壁及其材质;触摸到窗户,描述出来的就是窗户及其材质[01:24:24]。这种来回触摸并描述感受的过程被不断重复着,渐渐地,触摸透明窗户的时候所描述的感觉加入了想象的作用,但触摸黑暗墙壁的时候所描述的感觉仍然是直观的,它只是墙壁。弗雷迪的表现显得没有投入到这种过程中去。这时候,大师惩罚弗雷迪,对其禁食,让他自己投入到疗法中去。弗雷迪自己练习,投入到疗法中。渐渐地,触摸窗户所获得的想象感觉变得越来越丰富,他想到了自己曾经在服役中依靠的伴侣:沙砌裸女[01:32:10]。虽然触摸墙壁获得的感觉仍然是直观的,但透明的窗户在他的想象中有了质的改观,成为自由的出口。接着,触摸黑暗墙壁带来的感觉也有了质的改观,他想到了在服役中阅读自己牵挂之人的来信。当他触摸透明的窗所获得的想象感觉达到了植物,星辰,以至于任何他想要的事物,这时候,这个疗法达到了它的效果,整个疗法也就结束了。
这第四个疗法是整个疗法的核心,其目的就是让个人的精神接受信仰的驯服。黑暗的墙壁,意味着此路不通,它代表信仰所否定的方向;透明的窗户,意味着此路可行,它代表着信仰所肯定的方向。在黑暗墙壁和透明窗户之间徘徊的过程,也就是个人接受信仰驯化的过程。当弗雷迪触摸黑暗墙壁联想到多丽丝的来信,这已经意味着在他的意识中,曾经的精神寄托已经成为不可通达之事物,已经在黑暗之中。背离这个方向,走向透明的窗户,那也就是走向可以通达的事物,个人的主观精神被这个方向所吸引。这个时候,这整个疗法的目标也就在实验中完成了。
13】整个这信仰驯服欲望的疗法,就像为一只蜘蛛编织一张蜘蛛网,让它被这张网驯服,让它局限在这张网,在这个网上生活。脱离了这个网,就是坠落。信仰是由黑暗墙壁指向透明窗户的射线,它告诉人们,什么事物绝对不可以,什么事物是可以追求的。黑暗墙壁与对不可通达之事物联系起来(绝望),透明窗户与可以通达之事物联系起来(希望),这些联系在重复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直至强制的信仰征服个人精神。主观精神由此被催眠:顺着信仰的方向,意味着存在;背着信仰的方向,意味着虚无。信仰复位,生活回归。
四【信仰再离场:生活的永恒回归】
14】随着“弗雷迪实验”的达到目标,大师的理论也宣告完成,搬上了台面。不过,那个“弗雷迪实验”的效果只是在被强制的过程中实现的,它究竟有无实际的生活效果,弗雷迪的信仰是否已经在场,生活是否已经回归,则要在实际生活中,在一个不那么强制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15】这样的检验,由那个名为“选个点”(Pick-a-Point)的游戏来进行。[01:47:40]在荒野中,个人骑着摩托车,选择一个远方的点,然后径直朝它尽可能快地开过去,到达那个点之后再折返到原点。被选择的远方的点类似于信仰选定的目标,能够尽可能快地到达远方点,再折返原点,则意味着已经认同了原点的约束。大师先演示,然后弗雷迪进行。大师很快回到了原点,但弗雷迪却驾驶摩托车飞奔而去,离开了大师的视野,不再回来。大师的疗法至此实际上已经表明了自己的失败。弗雷迪飞奔而去的,正是他一直牵挂的多丽丝的家。或许弗雷迪认为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准备回归他原本向往的生活。但,他遭遇的,只是失落,多丽丝已经迁往别处,结婚生子。当弗雷迪自以为生活可以回归的时候,实际生活以出离回应他。信仰并非在场,生活的意义并未得到保证,信仰再次离场。
16】信仰再离场,弗雷迪脱离了大师的群体,重陷生活的混沌中。不久后,大师通过电话联系到了弗雷迪,并告诉他已经又找到了能够治疗他的疗法,邀他前往英格兰,那里大师开办的学校。弗雷迪重新见到大师,大师的妻子先对弗雷迪进行了一番谈话审视。大师妻子实际是上在告诉他,要想矫正生活,让有信仰在场的生活回归,那么必须放下自我地接受信仰的驯服,将信仰看做贯穿整个时间长河的真实生命的意义。否则,任何疗法都是毫无意义(Pointless,[02:03:00])的。这也照应着“选个点”(Pick-a-Point)游戏的失败。
17】其实,大师所言的能够根治弗雷迪精神疾病的方法,或者说能够根治“信仰离场精神症”的根本疗法,也正是如此。大师并未真的提供什么新的疗法,或者说,大师提供的所谓的新疗法就是道出以往疗法的前提。[02:14:12]让个人意识到:个人生活要求着对大师的追随。这个前提抛给世人一个根本的两难选择:要么模糊自我,追随某位大师,在某个群体中度过被规定了信仰的生活,度过被赋予了意义的生活;要么拒绝追随大师和置身群体,让自我在生活的无尽沧海自在航行,或在生活的荒漠中不具方向的限定。世人可以从中选择,众多世人已经做出了选择,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自由意志”,当然是相对意义的。
18】善恶并非独自规定或绝对,善或恶,这是由信仰来规定的。对于具体的某种信仰来说,遵从其,则为善;不遵从其,则为恶。恶之根源,就在于此种对信仰的不遵从,或者说在于个人的自由意志。在圣乔治屠龙的象征寓言里,恶龙之所以被消灭或被驯服,并非总由于被某信仰规定的善之强大,战胜了恶龙。恶龙的被驯服,也可以是或往往是由于恶龙甘愿俯首,甘愿被信仰驯化。如果说恶龙代表了主观精神中不被遏制的欲望,那么恶龙之被驯服则是由于主观精神选择去遏制可能过度的欲望。某信仰在主观精神中坚定的确立,是自由意志参与的结果。自由意志进行信仰的选择,善与恶在分歧中不屈与屈服,它们演绎出生活的永恒回归。
五【结语:信仰的人格化】
19】故事的最后,弗雷迪遇到一位伴侣,这也算对这个故事作了相对安稳的结局。在他和她的情欲活动中,弗雷迪模仿了大师的“回忆前世”方法,这并非表明弗雷迪真的相信了大师的方法,而更像是一场游戏。这游戏般的交流似乎是在模糊着他和她关系的边界,又似乎是在为他和她的动物性行为赋予灵性的意义。人们自以为不是动物地进行着动物式的行为,为此还要赋予一种超越自身的意义,人们由此可笑地获得安慰。故事的最后一幕,弗雷迪拥着沙砌女子,伴侣的象征,安静地躺在沙滩上。故事的结束回应了故事的原点。
20】无论是追随大师,还是寻求值得牵挂的伴侣,其实都是生活中信仰的人格化方式。信仰因其是人格化的,才成为可敬或可爱的。信仰是主观精神的依赖,是精神与世界之间的爱,是生命得以获得意义的联接。信仰被构建,个人追求被信仰者的实现,人们在这矛盾中寻求自我的肯定与生活的意义。
21】信仰是爱的精神源泉,是伴侣的抽象图景。信仰离场,如同自我的精神从自我中出离。信仰离场,在如此的主观精神的审视中,信仰被否定。主观精神可以如此缺乏信仰地坚持着信仰。

大师The Master(2012)

又名:世纪教主(台) / 灵师

上映日期:2012-09-01(威尼斯电影节) / 2012-09-21(美国)片长:138分钟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艾米·亚当斯 Amy Adams/杰夫瑞·W·詹金斯 Jeffrey W. Jenkins/艾米·弗格森 Amy Ferguson/W·厄尔·布朗 W. Earl Brown/凯蒂·宝蓝德 Katie Boland/杰西·普莱蒙 Jesse Plemons/安拜·柴尔德斯 Ambyr Childers/拉米·马雷克 Rami Malek/祖舒华·克洛斯 Joshua Close/吉莉恩·贝尔 Jillian Bell/凯文·J·沃尔什 Kevin J. Walsh/莱娜·恩卓 Lena Endre/麦迪逊·贝蒂 Madisen Beaty/凯文·J·奥康纳 Kevin J. O'Connor/帕蒂·麦克马科 Patty McCormack/Jill Andre/克里斯托弗·埃文·韦尔奇 Christopher Evan Welch/劳拉·邓恩 Laura Dern/巴洛·雅克布斯 Barlow Jacobs/菲奥娜·道里夫 Fiona Dourif/贝莉·霍普金斯 Baily Hopkins/Sarah Klaren/大卫·沃肖夫斯基 David Warshofsky/金伯莉·埃布尔斯·因德拉 Kimberly Ables Jindra/Eban Schletter/梅洛拉·沃尔特斯 Melora Walters/拿破仑·瑞恩 Napoleon Ryan/詹妮花·妮拉·帕 Jennifer Neala Page/罗伯特·阿米克 Robert Amico/James Barbour/Dan Brown

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编剧: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

大师相关影评

Tou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