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北野武的《 キッズ・リターン》与其从处女作相承而来的一系列诸如冷酷细腻、铁汉柔情等标签稍显不同,似乎在形容这部青春片时,总是要再加上一个奇特的新标签:励志。在电影中,除了特指结尾处,再次重逢漫游于少时操场上的那段人生才刚刚开始对话后的会心一笑,还有更多是久石让作曲的bgm穿插于整部电影给观者的感觉。不过有些不寻常的是,作为OST与影片同名的《Kids Return》其实严格上只出现在了结尾处,而通篇很像OST的众多bgm其实都是共用其主旋律的各种变奏版本。
而整个故事的展开着实饶有趣味,序幕好似北野武在自指他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漫才表演,同属今日,送货员新志与无所事事找工作小马在多年不见后再次相逢,所谓人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两人此时的处境很难说是社会标准定义的成功中的任何一种,这其实为多年不见留下了颇多多线叙事的意味。当然老友相逢,追忆往昔,相伴同行,相似转场镜头一切接续,匹配的已是少时的两人。结构上,闪回倒叙结合今日的落魄,仿佛为故事奠定了某种“悲剧般”的失败者论调。
回顾北野武在电影确实呈现出的主线副线互相穿插的多线叙事,主角们和配角们各种各样的人生:练拳的新志作为拳坛的明日之星,倒在了至关一战失败退出;混社会的小马不自量力怒斥大佬,被永久性地砍伤左臂;纯情专一、按部就班的乖乖男为了让老婆过上幸福生活加班开出租赚钱,惨死于车祸;漫才二人组坚持从高中开始坚持数年的表演训练,甚至去大阪学艺,至现在小有名气;装屁三人组不学无术,却过得顺风顺水等等......
如果能把新志、小马、乖乖男分成失败组,把二人组和三人组分为成功组,由此割开情节,在{失败组}或{成功组}中,想找出各自内部各个例子的共性的时候,这个情节问题实际就变得不可解了。对于失败,尤其当你看到结尾最后一幕,也就是第一段形容的励志情节时,相信你可能就会忘记这部片子里众多角色呈现出的或艰辛、或轻松的世俗成功,或悲惨、或可接受的真正失败等等参差多态,那个结局拒绝认输,充满所谓“少年气”的反驳,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拒绝在这个社会里被定义和被定位”,余下的人生依旧还有无限可能的一种宣言。成功和成功、失败和失败之间,无法总结出什么“本质”的共性,而只是相似而已。
词语上相似产生的符号,就有某种专门玩能所指的语言学家和开创镜像理论的心理学家所谓归根结底可以随意互换的特性,在《坏孩子的天空》中,新志和小马拒绝这个社会定位他们的人生也就因为符号的任意性,看似有了无限的可能。可但是,在{我们拒绝在这个社会里被定义和被定位}这句话里,{我们}、{拒绝}、{在}与{这个社会}其实都拥有着牢牢固定的涵义,它们的牢固不变,才能显现出{定义与被定义}可以互相置换,甚至随意变幻的无限可能,那句不服输的宣言,恰恰说明的是符号的固定性。
这种固定性,不来自于脱离主线副线的实际多线叙事的各个角色人生后,所谓成功和失败等单个抽象词语上,而来自于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背后参差多态的各种原因,每个成功和失败背后很难找到共性,却很相像的家族类似,共同组成的情境、一种互相交织产生外部公共共识。那些试图拿开情境,单独提取词语某种在 内在、心灵、精神等等黑箱一般的本体论,无疑都是某种过度想象的妄念罢了,那么,或许也可以说,多线叙事在电影中最接近目的的本质,甚至就是制造这样一种可供“交流”达成共识的公共情境。
对于成功,当一个少年立志不惜任何代价/非要/一定要成功,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拳击手/黑社会大佬/娶到心爱的女孩/成为有名的漫才组合/成为有钱人,但假如实际上做到这些事并没有想象那么困难的话,那么他们还能不惜一切/非要/一定来试图达成目标吗?显然没有困难根本就无法用不惜一切、非要和一定等词语。正如你闭上眼睛向前奔跑,在你这样做的同时,告诉你自己你不惜任何代价/非要/一定要依然在原地没动,奔跑只是某种奇特的感觉,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在电影中,北野武一贯地就把“闭眼跑步”的过程直接剪掉,一个人“有意地”举起他自己的手臂时他并没有使用任何工具来引起这个动作,他可能也不在乎举起这个过程,只看举起的结果,他的愿望也并不是这么一种工具。“意愿”如果不是一种愿望,它就必定是行动本身,而不应该在行动面前止步不前,如果它是行动,那么这就是“意愿”自然语言通常含义上说的,即它是练拳、摸爬滚打、上班,但它也是努力、企图、去想象某事物等等,意愿就是行动。在此种意义上,北野武标志的省略式剪辑,反倒就带有了某种“情境构建”的作用。
所以,励志的语用并不在“战胜失败、意愿成功”之中。多年后,经历了很多但都一事无成的新志和小马在面对人生这种无法改写的失败事实,怎样面对这个各种曾经的朋友、校友、人生中的过客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共同编织的环境给与他们现在实打实的固定情境,才成为一个有效的戏剧核心,在这种需要面对To Be or Not to Be的时刻,不服输的意愿才成为一个要To Be而不要Not to Be的行动,一个真正的自由时刻。而这种自由,是情境的自由,是人可以看到不同情境越多,就越自由的自由,是一个看起来平行但最终会交叉的多线叙事自由,是一个省略过程、构建影像的剪辑自由......它不是存在主义构建于{“我”与“抉择”}上抽象的自由,绝绝对对不是内在潜意识的、心理的、甚至是某种本体论的,而是具象意义的自由,是外在语言建制的。
这样的自由来源于生活形式的给予。在北野武的《 キッズ・リターン》中,这属于坏孩子们,如同不同变奏的bgm终会由《Kids Return》牢固的旋律与姿态统合并总结。今日的世界,太多被年轻人称为“有用”的To Be真理、理论、本质等等其实都是在教人放弃、躺倒、看开等等的Not to Be,但最起码在北野武的电影,甚至他的人生中,有用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它们在字典上可查到的反义词,是
又名:勇敢第一名(台) / 浪子回头 / Kids Return
上映日期:1996-07-27(日本)片长:107分钟
主演:金子贤 / 安藤政信 / 森本治行 / 山谷初男 / 柏谷享助 / 大家由祐子 / 寺岛进 / 茂吕师冈 / 植田淳季 / 吉田晃太郎 / 矢部享佑 / 大塚义隆 / 芦川诚 / 津田宽治 / 平泉成 / 仓崎青儿 / 日野阳仁 / 大杉涟 / 十贯寺梅轩 / 井上博一 / 谷本一 / 宫藤官九郎 / 萩野崇 / 森下能幸 / 加藤祐司 / 宫松 / 下条正巳 / 丘光子 / 石桥凌 /
导演:北野武 / 编剧:北野武 Takeshi Kita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