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你的世界里罢工/罢工要么出版,不是出柜/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标题请三选一)

A

就着英文字幕看了两遍,就着中文字幕看了一遍。鉴于他们说的是挪威语,我又裸看了一遍。四遍,四,可能非常的不吉利。

故事起始于这样:

两个年轻人,我们暂且称他们为A君与B君,都写了自己的故事,他们在投出稿子前假想了一番即将发生的子虚乌有之事。

在子虚乌有里,他们的书都出版了。他们分别,然后深深陷进某种情绪当中,在各自的世界里罢了工,写作持续艰难。但是有一天他们再次相遇,发现双方竟然在写着同样一本书。

再出发,两人合作之作出版了,在东非掀起了轩然大波,被梵蒂冈禁止,使达赖喇嘛醒悟,12岁的弗德——老爸是卖肉馅饼的师傅——将它视为性启蒙的教科书。

事实的结果是,A君的书顺利出版了,而B君的稿子则被退了回来。

镜头一下子转到了六个月之后,地点,精神病疗养院。

而真正的故事则交叉地发生在现在与这六个月之间,甚至是离现在之后的很远时间里。

B

镜头中厚厚的一叠手稿投进信箱时的感觉实在是很好。

想想现在,我,可能还有你们,去投稿的时候投的应该都是电子文档吧?

一点重量感都没有。

A

A君和女友走在路上,穿出小巷时被一辆车子撞到,虽然表面上应该是没受到任何伤害,但仍然是有什么发生了变化。

应该是被车一撞撞出病来的,但医生则说:是热恋使他发病。

总之,A君变得癫狂起来,用玻璃把自己割得遍体鳞伤,被送进了精神病疗养院,而女友也被迫与他分开。

B

北欧,黑色的衣着,让人觉得非常的冷俊。

仿佛他们总能给人感觉这么无机形态的印象,就像他们的设计,就像藤原薰笔下的人物。

而我们呢?是怎么样的形状呢?很擅变,中国人很擅变。

北欧人因为黑夜太长而变得神经质,而中国人因为心理太阴暗而变得神经质。

A

A君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下,但B君则是生活在A君的阴影下的。不过,B君在修改了自己的作品后,也终于得到了出版的机会。

虽然A君的书出版在B君之前,但电影并未正面描写A君的书出版的过程,反到是描写了B君的书出版的历程,以及继续寻求创作的理由;而与此同时对于A君,电影描述的则是他的不安情绪,他继续寻找的则是不让自己癫狂的理由。

他们的形象都不像是《杯酒人生》(Sideways)中Paul Giamatti饰演的Miles,但其中的一个倒像是《时时刻刻》(The Hours)中Nicole Kidman饰演的Virginia Woolf的升级版。

B

大概会有非常之多这样的家伙,没有做职业作家的觉悟,更像是《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中Jean-Hugues Anglade演的男主角那样,偷偷摸摸地写点东西,然后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发现它们并因此发疯。

每个人都不想别人对自己有这样的印象,就像政府对国旗的政策是孤芳自赏这样的印象。

倘若只用一两个词,也许人人都是可以概括他们自己的。但是要用一段句子来描述自己,那么恐怕就组织不起来了。

但如果你是另外一个人,你也许会这么概括自己:他啊,只认识字,不会说话。

故事也许是谁都可以写得出来的,也许有些人甚至写了两三个十几万的故事,但也恐怕因为至今仍然没找到特别适合说出它们的口气而藏进了棺材里。因为大部分时间里你会觉得自己看到的是别人观点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带上了别人的味道,马上就会让你觉得自己长得太平凡,不够打动人。

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种程度,对着文字自言自语说着“我爱你,就算死亡在你的脑袋里。”这样的话来,一直以来的创作都是会在混乱混沌之中进行的。因为你很可能会觉得自己只能在混乱中有所行动,只能在混沌中有所作为。所以,这样就很难把记下来的创作素材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如今大部分人都一直生活在这么一个又一个的城市里,房子与房子之间,以及马路两旁总是长着几颗做作的树。而在街道上走的,都差点进化成了植物。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分辨着他们是什么,同时一次次的阻止自己的溃败,一次次的试图凝聚具体的身形。想想似乎怎么做都是徒劳的。

E.E. Cummings说:“生命不是一个阶段,死亡也不是一个插曲。”你稍微仔细琢磨一下的结果就是,其实他基本上就是反着在说,你的存在其实什么都不是,一毛钱也不值。

存在感与自由一样,都是极为虚伪的东西。如果可能的话,你会觉得最不想碰到的就是它们。因为总是让人失望。而且为了得到它们你得做非常非常多的选择,而问题又不在于选择,更像是镜像复制,在别人的思想中生存,以别人的节奏生活,呼吸别人的空气……选择难道很像自由意志吗?

思前想后也不觉得能做到艾略特所说的“不成熟的诗人模仿,成熟的诗人剽窃。”那种程度的人的你,于是不时就会涌现出这样的念头来:完了,完了,感觉这一生着实过得悲惨,虽然还没过完,却已经入定了。

如此反复,久而久之,你也就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工。也许需要找很多的相似的狐朋狗友重启人生,也许反倒是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旅行生活才可以重奏这个生命——总之只要能找到一个方法来让你所有的情绪复工,你应该都要去尝试一下。

总之,以作品出版为目标而奋斗吧,每个人!抱着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那种心态!

总得来说,比起大多数的人,你还是,你才是,一直是,永远是人类排行榜上逃避问题的第一名。但总之请奋斗吧,热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不合谐地大笑,一起来念魔咒吧:不管是搞评论的还是翻译的还是枪手,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

A

A君和B君,还有他们的一大票朋友,他们共同喜欢的摇滚乐队名字或是取自某黄片,或是他们喜欢的摇滚歌曲叫做操首相的逼,而A君和B君他们共同喜欢的一个作家,比他们任何一个人更沉默,最后他还自杀了——虽然这只可能是发生在B君坐在飞机上的想象的异质中。就如他们一开始那段假想的性质,都是发生在很久以后可能发生的时空里。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对于那个他们崇拜的作家,他们说,如果他用英语书写的话,早就扬名世界了。

在这段假想的时空里,不告而别又回来的B君并不知道,提及他的死,A君笑谈:因为他只有两个书迷,一个发疯,而另一个逃出国……

在这段假想的时空里,大家都成双成对,大家都幸福美满。

但这个时候的A君事实上是又进了医院,所有不能承受的情绪让他再次罢工。

而B君则不告而别,此时正在飞机上,戴着walkman的耳塞,也许正在听着那首操首相的逼,想象许久之后各自人生的重启,复工,特别是他所关心的那些人们。

一切还得时间来验证。

一切还未发生的都非常美好。

重奏Reprise(2006)

又名:爱重奏(台) / 复工

上映日期:2006-07-03(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 2006-09-08(挪威)片长:105分钟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Espen Klouman-Høiner/维多利亚·温格 Viktoria Winge/Odd Magnus Williamson/Pål Stokka/Christian Rubeck/Henrik Elvestad/Henrik Mestad/Rebekka Karijord/Sigmund Sæverud/Tone Danielsen/Elisabeth Sand/Thorbjørn Harr/Silje Hagen/Anne Lindmo

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Joachim Trier编剧:约阿希姆·提尔 Joachim Trier/埃斯基尔•沃格特 Eskil Vo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