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car Wilde“Some said my life was a lie but I always knew it to be the truth; for like the truth it was rarely pure and never simple.”

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道林格林的画像》,拍成电影后改名为《道林格林》。对这部作品,已经有相当的文学评论和影评的存在,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作品表达的各种思想。不管是从王尔德出发,还是从唯美主义或者浪漫主义出发,或者是从意象角度来分析每个角色背后的意义,都是相对专业且学术的。记得当年读英美戏剧鉴赏时,我也写过一篇应付课堂作业的小文章,从来分析一下道林格林作品中展现的上流社会的空虚和堕落。

今天突然重逢这部作品,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作品里的表现的一些内容。不去深深挖掘其中牵扯到的主义或者是涉及的戏剧理论,也不谈每个人物都负载了怎么样的意象表达。谈谈这个作品,最浅显也是从头贯穿至底的一个元素,美。

《道林格雷》中的美,不是通常意义上我们能够理解的真善美的那一种美。那种美首先要求了外表的纯粹和美感,又需要人物从道德上对其加以升华。我们都知道,《白蛇传》里的白娘子是美的,蜈蚣精是不美。几乎云云上线的玛丽苏杰克苏电视剧的女主男主是美的,蛇蝎心肠的反派也许是气场两米二的,但是如果问是不是美的,犹豫了。这源自我们多年来文化里一种脸谱化的对美的特征描述:美,不仅要美,还要好。 而一些更为纯粹的,单一元素的文化表达,或者更加复杂的,更加多元素掺杂的文化表达,很大程度上,都被刻意的忽视了。原因很简单,我们希望能够教导我们的孩子们,如果你想变美,首先好变好。这个好,就是最简单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看起来无趣,但根深蒂固。每个孩子都知道《白雪公主》《灰姑娘》的童话,都知道王子最后喜欢的是美丽并且善良的女主。为什么王子不喜欢美丽的公主的后妈或者美丽的黑天鹅呢,因为她们不够好啊。所以这是童话,但不是真相。这也导致我们对美这个元素的理解,夹杂了太多其他的道德层面的东西。

剥离掉道德层面的这些其他的东西,这个美,就是《道林格雷》中由始至终表现的一个元素。年轻的道林格雷拥有这个所谓的美,在故事的开始,这个美,并不完整。它具备了两个因子,第一,生命活动的鼎盛时期(也就是年轻),第二躯体的完美性(也就是我们年轻小伙子道林格雷长得足够帅并且身材足够好,健康没烦恼)。但是这里少量一个层面。容后再谈。 而故事开始的大部分人,都对这个美的程度,有着绝对的赞叹和肯定,所以才会有留下一幅画像来保存这个美的决定。

道林格雷其实在最初,对自己拥有的美的理解,也仅仅到此为止。他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拥有这个特质(当然,就前两个层次而言,与生而来就是原因,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拥有这个特质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通过这个特质,还能再追求其他什么,甚至,追求美本身是不是自己的一个真正的欲望。对他而言,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模糊的。

那么在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美这个元素,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如果是绝对的,是否是完美的具体客观因子的叠加,可以被复制,可以被定格。亦或者是相对的,只有在与更加抽象的内在气质和性格配合中,才能更纯粹地被表现,在时间的流逝中,才能被完整地表达,一旦定格,就会成为无意义的失去灵魂的东西。 就好比弹琴的手,如此动人,但一旦被砍下了放在托盘上,不过只是一块残破的肉而已。手还是手,躯体并没有变,但是失去了它承载的其他的更抽象的东西导致灵魂被抽离。道林格雷自己,是一个绝对的,并且被定格的美的元素。但是愈发展,愈难有说服力,就像这只被砍下来的手一样,即使冷冻保存,在亨利眼里,也就是“一个怪物”。

而年轻的道林格雷在面对一幅完美的肖像画的时候,起初被具象而定格的美所吸引,同时他也认为,年轻的外表,终究会随着时间而消失,或者极端脆弱容易残破,愿意用灵魂来跟魔鬼做个交易,留住这个美。那么其实在这一刻,作者暗示了美的第三层要以,就是具象身后,所承载的抽象的精神力。

并不是说道林堕落了,所以没有了精神力。就像一开始说的那样,这种精神力,与道德元素无关。但这种精神力,是整体所有表情、气质、思想,甚至是人设综合后,由内而外体现的一种灵魂感。道林格雷一开始,不可以说他是善良的,只能说他是单纯不解世事的,而到后期,也不能定义他是邪恶的,他离邪恶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只不过是展现了一些上流社会的浮华堕落,这是道德层面的,不加评价。所以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种统一的精神力,他是空的。没有一个完整而强大的,乃至综合的精神力来支撑,他给人展现出来的,是一个空壳。行不知何处,坐不知归途。从头至尾,都不知道自己追逐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会觉得,他追逐的,或者说终极的追求,是美本身。这么说还是欠缺的。对于道林格雷来说,在定格的那一刹那,他就不需要再对他的第一第二层次元素有追求了。当然他可以继续追求第三层次,也就是精神力,但他没有。就好像一个人忽然拥有了花不完的钱后,不知道往后人生该做什么了。当他拥有的美成为了一种绝对,一种不需要再依托时间来表达的绝对值后,他就停止了他精神力量的成长。而后一切的纵情享乐也好,越是热闹,反而越是在表达这个空壳中,是怎样的空空荡荡。所以美是很难被当作终极追求来完成的,但的确有少数人,可以凭借强大的信念感,来终极一生追求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美感,比如罗丹,但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罗丹的终极追求是不是美本身,而是美在艺术上的表达,这也本身给美的追求加载了其他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追求美是希望获得现世的一些通常意义上了解的回报,比如金钱、地位。或者是更正面的东西,比如良好的社会关系或者是幸福充实的人生,那么这个追求就是带着更终极目的的。而如果只是为了美而美,为了吸引而去吸引,为了被追逐而奔跑跳跃,那本身追求的不过是一块泡沫,看起来光彩,实际上什么都没有。

其实这部作品,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可以看到不同主题的诠释。比如它表达了一种虚无感。它通过一个完美的躯体,来表达这个躯体的永恒美脱离了时间和灵魂是无意义的,书也好,影片也好,最后结束时,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巨大的寂灭感,一种折腾半生,都是一场闹剧的感觉。我喜欢的是它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谈了谈“崩坏的美”这个少见但很经典的主题。日本电影《狼狈》(Helter Skelter)中主要表达了这个主题。是什么样的美,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崩坏。女主追求的就是一种完美而绝对的美,现实中难以达到,而她通过医美手段拥有了,认为自己可以凭借此长久地站在金字塔尖。却不想被新人后来居上。更讽刺的是,这个由水原希子扮演的新人,并不具备女主理解的那种美。同样的理解法,女主拥有了第一层和第二层美的要素,但同样在第三层上缺失。缺失之下,难以支撑,因此注定走向崩坏。水原希子扮演的新人在外表具象上,有着非女主理解的美感,但更重要的是占有着第三层强大的精神力。道林格雷在空洞的心里,希望能找到些什么使自己不枉此生,却发现已经在长生不老的设定下失去了寻找不枉此生的意义,再尝试,再折腾,到头来发现不过是一场惘然,留下的,是喧嚣后更深更大的空虚和寂灭。或许这正是常常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当你全身心集中在更高层面的追求上,身心合一,这一刻,反而展现出不可抵挡的美感。或许是因为在这一刻,天人合一,身心协调,内心平和,没有了茫茫然和惶惑,没有了战战兢兢和哆哆嗦嗦,信念感由内之外,不完美的外表,依然可以表现独特的美感。或许当第三层足够强大时,第一层和第二层就会被跨越,会被升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诸多老去的容颜依旧美丽,许多不完美的外表依旧可以动人心魄的原因所在。

作品是好作品,电影是好电影。王尔德一生只留下的唯一一部小说,值得一读。

道林·格雷Dorian Gray(2009)

又名:美少年格雷的画像 / 墮落美少年(港) / 不死魔咒 / 道·格雷的画像 / 道·格雷

上映日期:2009-09-11片长:112分钟

主演:本·巴恩斯 / 约翰·霍林沃思 / Cato Sandford / 皮普·托伦斯 / 费奥纳·肖 / 本·卓别林 / 卡罗琳·古多尔 / 玛瑞亚·达波 / 迈克尔·卡尔金 / 科林·费尔斯 / 艾米莉娅·福克斯 / Nathan Rosen / Jeff Lipman / Louise Kempton / 道格拉斯·韩歇尔 / 蕾切儿·哈伍德 / 约翰尼·哈里斯 / 大卫·斯特恩 / 乔·伍德考克 / 马克斯·艾恩斯 / 丽贝卡·豪尔 / 休·罗斯 / Jules Smith / 诺利·麦克库尔 / 若昂·科斯塔·梅内塞斯 / 丹尼尔·纽曼 / Tallulah Sheffield / 

导演:奥利弗·帕克 / 编剧:Toby Finlay/奥斯卡·王尔德 Oscar Wilde

道林·格雷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