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当然是因为波特曼。无论是推荐还是各种软文硬文包括对波特曼一些采访的片段,都让我一开始认为这是一部从民族的视角讲巴以冲突战争、人民、种族的影片。以至于看到了四十多分钟我仍然一片茫然。大概因为看一部影片,我会先看一点短的介绍这种习惯,增加理解故事背景和情绪的铺垫,但因为基调打错了,所以一直带错了理解影片的路。
其实换一个角度,不是从很宏观的人民、战争、民族冲突来看,而是从一个个人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会更深刻的理解和触动。想要体会理解这部影片并不需要多么熟悉巴以冲突的历史,我们只需要简单的了解那个时候的欧洲、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复国情绪等等,就能理解电影里,“母亲”这一角色的尴尬。特别是如果你还是一个女性,也许你能更理解“我”的“母亲”抑郁的心情,以及电影最后说的那段话。“无论我怎么尝试都骗不了任何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我也很清楚,即便我的皮肤变成古铜色但我的内心依然是苍白的。保护梦想不被破坏,充满希望,而不会失望的唯一方法,就是永远不要试着去实现,一个实现了的梦想会让人失望的,失望是梦想的本质。”因为民族的情感是相通的,也许你并不是那个地方的人,但是你的生活中一定有类似的事情或是类似的历史帮助你与他们建立起情感理解的桥梁。
首先说我没有看过原著这本书,个人觉得并不影响对电影的理解,我觉得电影可以独立的来看,电影是这个导演的眼睛和思维看到的体会到的东西,是转化了的表达。并不是正本书所表达的内容,书比电影的涵盖更为丰富,因为简单的文字可以创造很多的想象,而电影不同,电影是导演的视角,屏幕就像导演的眼睛。波特曼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是非常女性的一个视角。女主角出生在欧洲,在波兰成长,长大在一个“大吊灯、仆人、神秘”的,悲情浪漫史的环境,离开欧洲后,在波兰的索申吉森林也是充满着童年和姐妹们采摘蘑菇和浆果的童话般背景种。女主是亲欧洲派的,和当地犹太人那种强烈的复国梦不同,并没有当地犹太人那么关心这件事。女主的一生,至少是前半生,就像“我”所叙述的是朦胧的,诗意的、略带悲情和神秘的。即便是那个自杀的波兰军官,在母亲的视角里,那段回忆也有罗曼蒂克的浪漫色彩,懵懂的小女生、军官、温情的揉着头还开着玩笑说要娶她。这就是母亲,一个欧洲背景长大的犹太人。然而这一段叙述完毕,另一段场景,是与女主幻想完全不同的老公,一脸惊喜的拿着新书进来兴奋的一个场景(那一刻男的那么兴奋神秘,作为一个吃货,以为是物资贫乏时代,拿回了难得吃到的好吃的)。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女主情绪并没有她老公那么的兴奋不已。紧接着,男主的父母又是对“母亲”做的罗宋汤指指点点。你可以看到几个特写镜头,女主放了一大勺糖,然后挤了一点柠檬汁。男主的妈哔哩哔哩的在那儿说什么犹太家族里的非犹太仆人都知道罗宋汤要酸中带点儿甜,而不是甜中带点儿酸,还指责波兰人总喜欢加点儿糖不伦不类。你可以想象,在中国婆媳关系中,婆婆在那儿挑三拣四还侮辱你内心深处热爱的你长大的地方的文化,是什么想法,想一汤勺铲过去又不行,只有内心默默骂脏话还要假装接受教育的认同,这种憋屈。更别说此时,女主一个文艺青年,男主是一个想写书n年为实现的图书管理员,好不容易蹉跎出了本儿书还卖不出去(好友悄悄把5本全买了),男主他爸嘚瑟的跟得了诺贝尔奖一样,女主心中那个%@%¥#%····的感受。
其实女主抑郁的根源有几层,第一,大环境下的紧张气氛,拮据的生活,糟糕的生存环境;第二,女主婚姻生活的不满,对伴侣的精神层面无法沟通的无奈与孤独;第三,女主自身性格上的悲情浪漫主义色彩。
可以看出波特曼饰演的母亲,和许多女性一样,是渴望浪漫的,理想化的,有许多典型的欧洲小资产主义的女性色彩(当然中国现在很多女性也是这样)。他们在遇到欧洲反犹太运动风潮的时候,渴望的是理想化的以色列,梦想中的国度是开拓者造出的一个沙漠之花。连她幻想的男人都都忧郁帅气孔武有力,那一下一下的抡锤子的样子,画面上充满了爱恋两个字。记忆最为深刻的一个镜头,是“父亲”和我在钉种蔬菜的围桩,“母亲”刹那间恍惚以为是幻想的那个人,嘴角不经意的微笑,在画面清晰后显露出“父亲”的脸时“母亲”尴尬失望空洞的表情。这个她梦想的国度,没有沙漠之花,不过是滚烫和布满灰尘的耶路撒冷的岩石;也没有一个忧郁帅气如诗人一般的开荒者,只有长相刻苦,行事呆板无趣的图书管理员丈夫。没有浪漫主义色彩,有的只有生活的琐碎重压,只有悲情,没有浪漫。当女主母亲(奶奶)到来,对她的生活感到失望并说出”你这儿环境简直恶心”的时候,女主开始崩溃了,她无法不面对现实与理想见面后理想的崩塌。但梦想生活即使崩塌也不可多伤感片刻。“母亲”对浪漫色彩的人生要求唯一一点挽救就是提出去看电影。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女性,在面对一个图书管理员(就是“父亲”)讲述他追求她的成功时,用的是“他利用了我在词语上的弱点”这样的说法。“母亲”的意思是代表着对图书管理员的不认可,毕竟她是全部男生追逐的对象。和在以色列长大的犹太人父亲不同,她并不热衷于犹太的复国梦,甚至因为眼前的现实有些冷嘲热讽。“父亲”很认真的解释希伯来语每一个词的来历,询问儿子联合国大会将表决什么,会参加国家自卫队。而母亲更希望脱离真正苦难的生活,父亲在说“如果战争我们会胜利,我们的国家就矗立在门前”,而母亲却说“并没有什么大门,只有一个无底深渊”。
现实生活的不满,战争的恐慌、穷困,“母亲”就像一个穿着纱线蕾丝裙子的精致玩偶,格格不入异常痛苦,在恶劣的环境下支离破碎。“父亲”的背叛,另这个极度理想主义者,在遭遇现实的击打时不堪一击。无法接受幻想出来的希望是这样一个破败不堪的样子。她抑郁了,痛苦了,最后挣扎着美丽的穿戴整齐请全家人吃一顿饭却发现根本不可能挽救什么。可能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是脆弱的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者。缺少扛起改变现实接受现实的能力,只能逃避,逃避到自己壳子里。在这个世界避无可避的时候,选择逃离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对现实的无力,对理想世界希望的破灭,压到现实生活中喘不过气。只有我是她生命中的唯一那束光,在压抑的生命中,唯独在我出现的时候,才有唤起内心温柔的力量。感觉到一丝丝的温暖。这就是,“爱”与黑暗的故事。

爱与黑暗的故事סיפור על אהבה וחושך(2015)

又名: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上映日期:2015-05-16(戛纳电影节) / 2015-09-03(以色列)片长:95分钟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 / 马哈姆·胡里 / 希拉·哈斯 / 吉拉德·卡哈纳 / 奈塔·里斯金 / 阿米尔·特斯勒 / 莫尔·科恩 / 阿里扎·本-莫哈 / 尤纳通·希雷 / 

导演:娜塔莉·波特曼 / 编剧: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阿摩斯·奥兹 Amos Oz

爱与黑暗的故事相关影评

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