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是一个既可以表达积极,又可以表达猥琐的词。曾经看过一个很妙的方法,当你无法清楚的表达某一事物的时候,越简单则越能表达丰富的内容。被用的连词自己都觉得恶心的“创新”、“革新”、“发展”,在我看来一个“上”字即可。


多年前从杂货铺买两毛钱冰棍就已经是极其幸福的经历,而现在超市琳琅满目的选择也无法带来满足感;
多年前能凑齐沾满灰尘的小当家水浒卡是多么遥不可及的愿望,而现在通过网络几次点击之后花出一个心疼的数目之后也无法带来满足感;
多年前花四块钱从地摊的单碟盗版VCD中找武打电影的收藏可以花掉一整个下午,而现在将电影天堂与simpleCD的下载塞满1TB硬盘也无法带来成就感;
多年前看着刚冲洗出来的胶卷照片指指点点还说“如果当时这么拍就好了”的时代已经消失,而现在随手的1299的手机就可以带来800W像素的成像的却懒得再拍下眼前的美好;

从电影讲起
刚刚看完纪录片《Side by Side》,身兼编剧跟导演的Christopher Kenneally从1998年起就在纽约做后期电影监督,亲历了电影界许多技术变更,在电影中导演邀请了电影界诸位神导,针对电影界正在经历的一场变革进行了探讨。
从一百多年前开始,胶卷作为最为最好的拍摄载体就被电影人使用,利用胶卷神奇的曝光,创造了无数的经典,带动并见证着整个时代的发展。进入二十世纪,数码成像逐渐走入生活,开始有电影人把数码摄影机带入电影的制作,但由于像素、对比度等能实现的效果远不及胶片,很多人把Video与Film根据拍摄介质做了严格的区分。直到近几年高清数码摄影、相应的电脑特效升级、软硬件的更新换代、数码摄影可调整性的提高(剪辑、调色、传输)、数码文件的易于保存,都逐渐使数码拍摄逐渐成为主流,甚至呈现了取代胶卷拍摄的态势。
回想最近的柯达申请破产保护的新闻,不就说明照片的胶卷时代已经结束了,那电影呢?

我们在“上”
回想“.mp3”的数码格式取代卡带上的磁条,网络的分享代替纸媒的传播,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一定程度上预言着电影的数字化对胶卷取代。
换一个角度,我们看到事物在发展中,总会出现一种完美的状态,就如同刚毕业的我们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的一样完美,电影与胶卷的结合本来就是一种完美,但如同指望找到工作就能一直幸福下去一下一样,指望通过胶卷一直承载电影的制作需求,是一个很幼稚的期望。
作为人,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我们区别于动物的地方是我们不断追求更完美更好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天性,也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我们也“下”
我是一个怀旧的人,但是不是一个不“上”的人。
说来矛盾,只是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足够现代才更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只有更好掌握时下的人,才能更好的体会出怀旧美好。发展的浪潮中,传统一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些是个人兴趣爱好,有些是功能上的特殊需求。
记得在考研政治题目中,我们经常用一句话在总结近代中国的经验教训,就是这句“落后就要挨打”。作为口号,往往存在激进的成分,但是我们处在变革的当代,要不要紧跟上这些变化,每个人潜移默化中已经做出了选择。拍出《记忆碎片》、《盗梦空间》、《蝙蝠侠》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是胶片的忠实者,几度拒绝将数字摄影与3D技术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但是从其大力支持IMAX(普通电影感受的升级版)可以看出,他本人也选择了“上”。
这让我想到作为城市规划成果表现方式,繁杂的线条与明暗构成的手绘图面曾经作为方案表现的最为极致的方式,在我大学本科前两年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和学习。到了大三,我偷偷通过一些被一些教师称为“偷懒”的电脑软件的协助,发现手绘灵活性大大增加,可以很轻松的完成方案表现中一些复杂的透视效果、繁杂的版面排版,最终将其与手绘的质感等做了很好的结合。这些二者结合经历,对我后来以电脑表现为主的阶段,仍然愿意以手绘效果反过来辅助电脑表现起到了帮助,很多人说我的电脑绘图看到一种手绘的即兴与灵活。

“上”不可耻
当然也有不少人担心,这种不断的技术发展与普及,对专业人才的地位出现撼动的前兆。我们可以通过大洋那边Youtube的崛起、我国的微电影迅速串红看到,很多多年前无法接触的东西被大家拿在手里品玩,这大大增加了普通人有限时间内对不同领域涉及,丰富生活经验的可能。但这并没有撼动某些既有艺术形式的地位,反而促进了其他的发展。
当电视出现的时候,有人断言电影院已死。虽然当时电视的确分流不少常去电影院的观众,但是电影在逐渐发展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质,环绕音效、超大画面这些电视无法做到的被电影院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可以说是电视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电影院的进化。
作为美国黑帮片的大神级导演马丁西克塞斯说“全民都在解读电影。他们通过镜头和画面解读事实或者自以为的事实,不过有些孩子还挺擅长这个的”,透过这份淡然可以看出,其实真正聪明人是不会通过阻止主流的发展来捍卫自己的地位,而是通过主动尝试与发展,其新作《雨果》就从专业角度使用了3D技术,被称为“老马用3D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同样被大家熟知的李安也是不断在发展的主流中,利用扎实的叙述、唯美的画面、前卫的技术,一次次的将自己东西方哲学的融合玩的出神入化。
在《Side by Side》中被访问者,另一位大神级大神级导演大卫林奇,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手里都有纸和笔,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成了作家。
“海纳百川”不是制约发展的因素。

品位而“上”
当然过度的开放也给一些低俗与动机不纯行为的出现,被中国电影毒害够深的中国电影观众,很多人都发过相同的誓“再也不进电影院看国产电影”。
在动不动就把民主意识抬出来分析一番的美国,也感叹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的确让不少人失去了对“品味”二字的坚持。
被称为“神一样的开始、神经病一样的结尾”的国内某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逐渐将自己的备受好评的一嗓子定成败的“平民”做明星的形式,玩到最后变成了绕口令般的广告词、再加上备受怀疑的内定风波的低俗选秀节目,失去了自己对平民意识的坚持,失去了自己对“品味”二字的原则。

不“上”则“下”
最后要说的是“要不要!上?”与“要不要?上!”,即是先想,还是先做的问题,有个亦师亦友的哥们说“当你不知道怎么走的时候,别停下来,走着走着就知道往哪走了”,因为疑惑与落后并不是你的错,而是别的东西太复杂了、发展太快了。比起后来拍摄的《星球大战 前传》系列,现在回看较早拍摄的《星球大战》系列某些特效镜头是多么的惨不忍睹,我们所赞叹的内容,往往需要加上“在那个年代看来”。文章开头提到的感叹,其实也仅能作为怀旧文艺青年的独白,真正的历史终究成为历史。
Surface作为微软世界末日年底推出的产品颠覆了众人对微软制作软件,硬件领域很少有大动作的印象,随后很多无良知的媒体开始进行狂轰,意图否定这一发展带来的意义,拿着某些所谓的测评重点对齐进行贬低。单从触屏与手指这一角度来说,殊不知若没有微软这一步棋,我们的手指触屏操作在家用上,甚至在工作生产上,还要再晚个十几年甚至更长,微软的这一标榜,绝对不止为了销量。我们很感激苹果公司将触屏这一理念很好的运用于手机。但仅从触屏用在个人电脑上会使用户很累的这一调研结果,就让苹果止步于将这一理念带入个人电脑,未免显得过于果断。从触屏现如今很好应用于娱乐、媒体展示、交流体验、甚至逐渐出现的生产功能,微软的这一举动,让苹果显得像个顽固不化的老头。除了改改像素、改改接口、改改系统版本等小动作外,我们很难看到苹果当年带来的划时代的气质。但若苹果在暂时落后的局面下,还能在电视领域、打印生产领域依然带着自己的锐气发展下去,迎来事业二春也不是不可能。
接受新事物就像生孩子带来阵痛,但痛过之后带来的是幸福感。记住那只是阵痛!
所以,“要不要?上!”

本文引用多位豆油的短评 若有要求 请告知

阴阳相成Side by Side(2012)

又名:基努李维之数位任务(台) / 奇洛李维斯给电影的情书(港) / 追踪电影未来(HKIFF) / 肩并肩 / 双重叠影 / 并驾齐驱

上映日期:2012-08-19(美国)片长:99分钟

主演:基努·李维斯 Keanu Reeves/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史蒂文·索德伯格 Steven Soderbergh/丹尼·鲍尔 Danny Boyle/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拉娜·沃卓斯基 Lana Wachowski/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大卫·林奇 David Lynch/乔治·卢卡斯 George Lucas/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Robert Rodriguez/迈克尔·查普曼 Michael Chapman/布拉德福特·杨 Bradford Young/瑞德·穆拉诺 Reed Morano/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理查德·林克莱特 Richard Linklater/沃利·菲斯特 Wally Pfister/莉娜·杜汉姆 Lena Dunham/安东尼·多德·曼妥 Anthony Dod Mantle/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Vittorio Storaro/维尔莫斯·齐格蒙德 Vilmos Zsigmond

导演: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Christopher Kenneally编剧: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Christopher Kenneally

阴阳相成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