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写过关于3D技术的文章,放在对于胶片和数字的交替时代上的看法,是同样适用的,如果数字在动态范围以及其他短处上效果达到了和胶片足够好,为什么人们会守着旧东西不放呢,到头来,观众最看重的不是技术(奇观),而是用心讲故事,亦如我偶像林奇所说,每个人都有纸和笔,但写出著作的人屈指可数,这也是我对于数字的看法。


为什么我会挺霍比特人的48FPS 3D的效果,一我是RED的狂热粉丝;二在追究菲林味的视觉效果在于色彩宽度和像素点的提高上霍比特人可以开创了先例,但同时导致了另一个失败,过于清晰的后景以及在摄影机高速运动中杜绝了拖影现象使得习惯与24FPS的观众对于新技术的不适应,同时作为开发48FPS 3D的彼特大帝所达到的效果还是不够棒;现今除却上一年的蜘蛛侠 普罗米修斯和少年PI等运用3D摄影机拍摄的少数几个大作外,对于大多数电影3D更多的被当做一种噱头而不是技术,后期转制的效果永远无法和真正拍摄相提并论(最直观的体验在于摄影机拉到全景的时候庞然大物给人的感觉是模型而不是2D荧幕带来的震撼,这就是细节缺失带来的恶果)。

所以现在3D的热度直线下降是可以预计的,或者说后期转制的道路绝对不是一条远久的道理,加以观影奇观的同时还要带上厚重的眼镜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个抵触观影的心理暗示;不可能让观众去适应环境,而是让观众进入真正的如同睡梦般的舒适;所以说,现观3D的发展,终究在5-10年间只是一个过渡品,于此同时荧幕所要追求的目标在于脱下眼镜如同观看2D那样观看3D电影,让观众重回舒适的毫无舒服睡梦观影机制,于此同时,对于制作电影的技术人员也需要一段对于拍摄机新维度展示和表现的所需要时间沉淀的打磨和另一套不同以往的创作魔术,3D不仅仅如同现在只是当做噱头,在未来他还有更大的潜力;

对此,我在这里摘选首届中美电影摄影创作和技术高峰论坛ASC技术委员会主席 克拉克的一些观点:观点可能是有一些现实一些数据在说3D在走下坡路,但真正好的3D并不会消失,在走下坡路是因为很多人没有真正了解3D,错误地运用这个工具,没有运用到3D微妙很艺术的的能够加入到电影语言的这方面的东西。通过3D的这种设计在2D基础上的反差、色彩相结合,是可以给观众带来很多不同,帮助故事的讲述。我说的这些并不是潜意识的东西也不是很虚很玄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影像,这些都是与焦距、摄影机运动以及整个影像风格有关联的东西。

阴阳相成Side by Side(2012)

又名:基努李维之数位任务(台) / 奇洛李维斯给电影的情书(港) / 追踪电影未来(HKIFF) / 肩并肩 / 双重叠影 / 并驾齐驱

上映日期:2012-08-19(美国)片长:99分钟

主演:基努·里维斯 / 大卫·芬奇 / 马丁·斯科塞斯 / 詹姆斯·卡梅隆 / 史蒂文·索德伯格 / 丹尼·博伊尔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拉娜·沃卓斯基 / 拉斯·冯·提尔 / 大卫·林奇 / 乔治·卢卡斯 /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 迈克尔·查普曼 / 杰西·布拉德福特 / 瑞德·穆拉诺 / 格蕾塔·葛韦格 / 理查德·林克莱特 / 沃利·菲斯特 / 莉娜·邓纳姆 / 安东尼·多德·曼妥 /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 维尔莫什·日格蒙德 / 

导演: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 编剧: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Christopher Kenneally

阴阳相成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