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理解这部电影为什么古今穿梭的关键在于导演多大成分上进行了自传式的投射。思索了很久、也看了好几篇文献后我依旧不能接受大多数人对于结尾“误入现代社会”所进行的过于概念化和模糊的解释,但当我重新再去看,看到已经成为盲人的俄狄浦斯和他的随行安吉洛走过电影开头宝宝出生的房屋的时候,一切都说得过去了:这个时候这位自我流放了数千年的俄狄浦斯,已经从索福克勒斯的文本中走了出来,从神话原型中解放了,他已经成为了导演帕索里尼自我的化身,很明显开头的那个宝宝(根根据导演访谈已经证实了就是导演自己)和最后的盲人就是同一个人。在帕索里尼心中,自己也是这么一位永远在自我流放的人物,他在现代社会中感到格格不入,并希望回到生命的原点、大自然的怀抱(结尾现代社会中的三场戏,只有最后一场是贴近自然的,也就是年幼时帕索里尼常常游玩的地方),同样,帕索里尼利用俄狄浦斯的这个悲壮的人物来投射了自我,除了两者明显的恋母情结(弑父恋母是将两人联系起来的唯一连带关系)之外,具体是什么样的态度和感情导演并没有透露的很明白,帕索里尼和俄狄浦斯之间的相似处恐怕也不是很明显,但有一种隐约可以猜到的联系,那就是俄狄浦斯在现代的痛苦和自我牺牲,在一定程度上和帕索里尼相吻合。我猜帕索里尼恐怕也不止一次的想要因为眼前润饰过的疮痍而恨不得自戳双目。所以说片子的重点并不是以影像的方式重演了伟大的悲剧,而是借用神话原型/悲剧人物/心理学原理来完成了导演的自我阐述。

帕索里尼为什么会选择俄狄浦斯来作为一个表达自我的附体?就是恋母情结,否则开头宝宝被法西斯军官憎恨的段落就不成立了(相同的情结溯源,自传性质);实际上宝宝出生——被遗弃——俄狄浦斯王——流落到现代这条线中,除了时间上大胆穿越以外,逻辑上都是成立的,这进一步证实了宝宝(帕索里尼)= 俄狄浦斯。

另外,与整体较少关系的是,卓雅写到了一点:帕索里尼秉着马克思主义将原著中的大祭司替换掉了,由自己亲自上阵演出的大祭司从统治阶级的左右手,变成了与民同在、为民发声的普通百姓。

俄狄浦斯王Edipo re(1967)

又名:伊底帕斯王 / Oedipus Rex

上映日期:1967-09-03(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04分钟

主演:西尔瓦娜·曼加诺 Silvana Mangano/弗兰科·奇蒂 Franco Citti/阿莉达·瓦利 Alida Valli/卡尔梅洛·贝内 Carmelo Bene/Julian Beck/Luciano Bartoli/Francesco Leonetti/尼内托·达沃利 Ninetto Davoli/劳拉·贝蒂 Laura Betti

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编剧: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

俄狄浦斯王相关影评

litkio
小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