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姝怨属于冷门电影,题材本身小众,加之时日久远,黑白电影仿若也只有一些文艺(zhuangbi)青年才会在暖暖的午后,泡上一杯咖啡,去感受女神的仙气。

坦白说,这部角落里蒙灰的黑白片,若不是B站上有,若不是大家冲着赫本女神的百合片,恐怕知道的人会更少。

这虽然是60年代的电影,但是剧本的严谨和考究还是让人钦佩的,包括人物对台词的拿捏还有剧情的松紧节奏,也强过今日的很多大片,很多人吐槽整个片子的视觉表现有问题,我觉得还好,至少,影像的表达让整个故事的逻辑是清晰干净的。

但,赫本女神还是略让人失望。

不过她本身演的就是一个被爱被莫名其妙卷入be lover谣言的那个人,表现空间本身确实有限。你要一个直人如何表现:啊,我最好的朋友爱我这种心态?现实中若真有这样的事发生,那种复杂彷徨想拒绝又怕对方受伤的细微情绪变化确实很难表现。

雪梨先是摔熨斗后是咆哮自己就是爱赫本的两场情绪宣泄戏确实看出演员的表演功底很强,两次都把女神吓懵逼了。

熊孩子虽然长得彪悍了一些,但是这么小就有如此的心眼和行动力也是整个故事的强力推动剂。

这个故事看着是一个熊孩子引发的悲剧,但是我想了下,我觉得还是有更深层的悲剧内核,这个内核跨越时空,跨越地域,直到现在,仍然会不时上演。

这个悲剧内核叫:爱上直人好友。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是无解的,这种无解还不像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那种由于信仰的不可调和结下血海深仇的具体的赤裸裸的矛盾。

有一种矛盾很难明喻,甚至可以从未发生,却已翻江倒海。最有可能出现在女人与女人之间。比如一个闷骚的拉拉爱上一个闪耀的直人。

当然啰,因为时间的残酷性,这个故事放在美国的60年代还是很有说服力的。那种瘟疫一样的让众人避讳,或者像看耍猴一样的好奇的秘密成真,真是会让人情绪崩溃。

雪梨这个角色就是这样亲眼目睹如果爱便会死无葬身之地,连亲爱的她都要婉转离开自己而崩溃的。

其实熊孩子是很讨厌,但是她并不是那个致命的决定因素,因为到后面谣言出现缓和和转变的时候,雪梨恐惧的发现,熊孩子并没有造谣,而这一切却是事实。

人最难摆脱的是面对自己的心视而不见。

若是视而又见,残忍的现实只能让自己窒息。

赫本是善良的,我想去其他地方找工作,你要不要和我一起?

善良的拒绝有时候看着更像是讽刺。

但是一切又都是无奈的,无解。

换成是同性恋合法化的美国,那些谣言带来的恶意的躲避,好奇肯定是没有了,但是依旧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就是:你爱的那个人最终不会爱你,还会因为你的爱离你而去。

古今通用。

脆弱一点的人,也许不再肉体毁灭,但也可能会行尸走肉。

所以这部片名的中文名也意境不错:怨,明明什么都没发生,却两人因此有着巨大沟壑。

愿天下LGBT都不要去沉迷于直人,哪怕他们再光彩照人,否则,钝刀的“友谊”终有一天会让你双姝怨。

双姝怨The Children's Hour(1961)

又名:孩子们的时刻 / The Loudest Whisper

上映日期:1961-12-19片长:108分钟

主演:奥黛丽·赫本 / 雪莉·麦克雷恩 / 詹姆斯·加纳 / 米利亚姆·霍普金斯 / 费伊·贝恩特 / 维罗尼卡·卡维特 / 美美·吉布森 / 

导演:威廉·惠勒 / 编剧:莉莲·海尔曼 Lillian Hellman/约翰·迈克尔·海耶斯 John Michael Hayes

双姝怨相关影评

文若
记录
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