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师徒关系是传承,郭德纲曹云金这事让这个话题推上热搜,虽然很多人是看瓜群众,但这恰反应了,我们的优良文化侵蚀已经很严重了。类似的还有孝道,值得去反思。如果没有师道,何来精髓的传承。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关系变的复杂,但倘若没有师傅收留,何来你的现在,因此这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而师生关系则有不同,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利益上的交换。我交钱,你授课,你授的好会有很多容易,不行我可以换老师。师生关系与师徒关系不是一个概念,值得去思考。
出轨:几个大佬爷们聊这话题,还是有意思,比如:其实女人更容易出轨,而且占比蛮高;性变的很容易,因此出轨成本更低;爱和性其实可以分开(这有点男权),但女权高涨下,也有越来越多的女的放的开;女人更容易孤独,爱情是冲动,金钱是土壤,出轨不一定指性。出轨是因为先有了常轨,所以选轨很重要。人的本质是孤独,所以选一个和自己并轨的人。
母女:女性天生喜欢比,这是本性。母女的关系想来复杂又矛盾。母亲会感觉女儿是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刻画,当然这里面有传统文化的原因。作为男性很诧异的观点,当女儿成立妈妈后,发现自己成了当初母亲的样子,从而开始理解母亲,并与之达成和解。正如,张爱玲女士那种对母亲复杂又矛盾的情感。
音乐:作为一个只是喜欢听好听的歌,唱动听的歌的人来讲,其实对音乐真是大文盲了。音乐的配乐虽纯粹,而做词是何其难、美妙。而当下音乐作词简直不能看(仔细一想,听的歌就那几句情情爱爱(^^))。原来我们学的礼乐只是保留下了词,而丢了乐。讲了摇滚天王鲍勃迪伦神秘失踪,又突然宣布拿诺贝尔奖感觉挺有意思。没什么好解释,性情使然,艺术细胞可能如音乐般跳动而之处心灵。
异国:道出了人性的一面,总是感觉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总是希望更多的自由,总是在拼命逃离。我感觉无论是民族主义情怀,还是异国主义情怀,归根还是人的一种诉求。我想每个人都有颗骚动的心,都不喜欢一成不变,有的人也许没有选择的权利,有的人可能时机不对,有的人或受制于局限性。国内本身有着压制天性的制度体制,必需让位于集体性、家长制。当然,所谓的自由都有很多前提,有底气当然更自由。
匠人:这期讲的很受益,听到了很深层次的问题。匠人不同于匠气,这点在中国被玩坏了。着重对比了中国与日本,日本的气质文化就很微观,从臣子朝拜军皇的台阶少可见一斑,所以日本人更细致,有点人造自然,这与国家的资源禀赋,民族危机感都有很大关系;而中国则处处吐露着霸气,从大臣朝拜皇帝的台阶威严,阶梯多可知,所以中国人更恍恍惚惚、模模糊糊,做事情更粗糙,这与强大的自然禀赋分不开。日本接地,中国近天。匠人更多的代表着重复,习一惯之,这与艺术不同,艺术代表着创新。这就是日本人、英国人不会画画,而法国、中国人更擅长的缘故。原来动画片更多需要的是重复的匠人精神,而非创新性的艺术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画画好的同学,去干动漫废了的缘故。宫崎骏先生认为自己是匠人不是艺术家的缘故。中国目前缺乏匠人精神,是过去大跃进式的结果,对99%-100%的追求是匠人所必需的。所以其实,文化没有优劣,不能因为追求匠人精神,而丢掉我们的创新精神。
网红: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时代变革的产物,本质上和其他各行各业类似,都会经历出生、繁华、泡沫的过程。网红从打赏到网红经济,催生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伴随着各种嘈杂的声音。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和追星、风口类似,而其中冲动性消费,喜欢与被喜欢,需要与被需要都有其存在即合理的道理。记得接触一个项目,一个叫夏夏的网红,有400万粉丝,靠着网红店,月入几百万◉‿◉。互联网催生了很多可能,有更多的人被引导,被消费,虽然繁华过去一声响,但不可否认这些人靠着颜值、才华,同时不可或缺的经商头脑获取了成功。
男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长得好看就是老天爷最好的礼物,这个无可厚非。第一种性感是外表,第二种性感是智慧,第三种性感是德艺双馨。联系到女性经济(她经济),还是有几分味道的,现在男性取悦于女性的东西还是蛮多的,连男模都开始化妆啥的了。包括追星,至少我的感觉男女差距蛮大的,女性绝对是主力军,当然也分年龄段。虽然很多人讲好看的皮囊千遍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但心理还是很看重皮囊的,只是没有智慧更伤脑而已凸^-^凸。
我们为什么喜欢八卦:get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要有点宇宙观(^_^)a。虽是八卦,每个人都抱有不同的心理和反应,但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完全不同了。窦把它上升到艺术层面,样板戏或生活指南很有意思咯。无八卦不生活,既是消遣也是一种信息咨询。原来公司老板最“八卦”^_^,获取信息,更好的做决定。
中国人的美国梦碎了吗?:还是感觉丹青老师是个博学的人,他讲的东西都深层次点,其他人更多的是聆听者的角色。没有经历那个美国梦的年代,但关于美国的神话却从未停止,与其说那是一个造梦的时代,不如说那是一个创造人的年代。之所以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去美国追梦,更多的是那里蕴藏着机会,那里更可能成功。与此类比的是现在的中国梦,大量的海龟潮,大量的外籍人来华学习、工作,说明中国现在是孕育机会的时候,是造梦的地。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令世人瞩目,中国速度、中国制造,常不绝于耳。但客观的评价,为什么各个阶层的人都想逃离,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经济背后的社会问题也经常被提起,教育问题、公平问题、素质问题,急功近利主义、消费主义等,共同造就了一种不安全感。从我的感受来说,似乎周边总充斥着不安全感,每个人都好像被感染,又都很难逃脱。都说教育能反应一个社会的根本机制,虽然自己读到master,我还是感觉,中国教育过于死板,人也远远没有解放。中国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内涵在左右着每个人、每件事,这种传导机制有时会让人很没有幸福感,而且我认为中国底层的认知会“被奴化”越来越重。我没有出国求学生活过,也不存在崇洋媚外,但从市井小民中那种被压迫着的、苟活着的、被边缘着的生活方式中,总是能透露中悲伤。
不想上班怎么破:本来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感觉无外乎年轻人的懒惰、没有上进心。看了他们的聊天,虽然有点范范,还是有些深层次问题的。穴居这个词,我是第一次听到,乍一听蛮哲学了,其实在每个人身上都有表现。例如,我们个体遇害时的自我保护,社会上与人打交道时的天然防御等等。现在宅的人很多,大多数人会把那理解为消极避世,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很多人会把不想上班理解为消极怠慢,而其中对生活的无力却被经常忽略。很多人会认为这个时代机会很多,选择很多,每个人都被这种价值观所支配,这是一种假象,殊不知对于没有背景、没有超强能力、没有爹的大多数,其实能选择的很少。最终,这就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在中国,现实是所有的资源在涌向大城市,所有的“广告”都在塑造大城市,而故乡成了回不去的地方。这是社会的病态,每个人都在被驱使,被传染。这让我确有了新的思考,至少不能被假象蒙蔽着生活,立与停。
畸恋:哪种恋爱算变态 这期口味太重了,想想自己还是比较传统的人,接触一些畸的东西较晚、较少。我记得刚听到SM圈、字母圈、其他一些术语,先是感觉变态,也不能理解,这些东西大多隐藏在公序良俗之下,与大众接触的圈子不同。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自然有其缘由,与他的原生态家庭,与他的经历都息息相关。我不是一个赞成存在即合理的人,这会让人失去原则,塑造一种无序自由。在读书时,感觉世界蛮小,到了社会上,发现世界很大,而且复杂。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大概就是包纳一些东西,而不改变自己的东西;远离一些东西,而选择一些东西。
特别怕死怎么破:没听这期前,我还没想过这个问题,还没想过生死的问题。经历过几次亲人的离世,反而让我感觉,死亡没有什么好恐惧的,死去宿命使然。当面对老人死去时,我会坦然很多,他们从步入晚年,一步步靠近坟墓,既自然又当然;而对于中年或中老年人离世,我却觉得有点难过。大概是前者比较自然,后者比较突然。一直谈不上恐惧,因为活着才有资格谈死亡。每个人一生也许只是轮回罢了,在下一个地方再次出现。
文青有病你有药吗 :我不是文青,但比较尊重文青,甚至喜欢文青。艾玛学霸看书这件事,确实是女神,中国人(也包括自己)除去实务类书籍,纯文学书籍读的比较匮乏。感觉“沦落”为文青也是好的,既是是伪文青,对这个社会无害,同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相较于挣钱,这会更加的富足。我倒是发现豆瓣上被关注最多的人,恰是文艺青年,其实多数人还是比较喜欢的。给文青贴上穷或者处世能力不行的标签这或多或少有点嫉妒,或者代表着一种内心匮乏的缺失感。其实在城市中穿梭,大部分活的都不够真实,活成了别人的期待,别人想要的样子,而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思考、写实、遨游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福。
裸条:裸贷肉偿,女学生的节操为啥碎一地 我记得应该是16年的时候,第一次听到这个术语“裸贷”,还是蛮吃惊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正在侵蚀着这个社会,那些表面光鲜的背后,远比你想的要辛酸。你很难想象一个女孩为了那一瓶化妆品,而去出卖自己的身体,性似乎变的很轻易、很廉价。但又不得不说这期话题也只谈到片面,而没有研究当下中国层级间的差异与沟壑。从我的认知来看,两个极端化在形成。例如:一类教育程度高、认知层次高、家庭教育好、经济条件优,反倒在追求极简主义,对性绝不是随便;另一类则教育程度低、认知层次低、家庭教育缺失、经济条件差,反倒在追求消费主义,对性随意。过分苛责女生裸贷本身没有意义,其背后的逻辑是供与需。这就是社会的责任了,供需要改革,资本触礁需要很多强监管,当然需的方面也反应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更需要指引与教育。都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传导的都是“问题”,拿什么去苛责子女。目前,对于“动荡”的社会变革,每个人都在被深刻改变着,总的感觉暴露的问题也是越来越突出。
江湖:王朔、冯小刚电影圈 这期谈论的,与其说是两个人的是与非,不如说是成功所包含的价值观的碰撞。王朔据说是影响了一代人的作家,属于人民崇拜的成功人士;而冯小刚是典型的屌丝逆袭,成功的路上有很多槽点。但无论是王朔,还是冯小刚,在所在的位置上,都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受到了众多的关注。虽然有所不同,而我认为都同样让人“窒息”。对于王朔,可能不属于那个时代,反倒陌生。只是每次的冯小刚的事件,都会有人趴其过去的皮,充满着暗贬,甚至不屑。相对于王朔的大院,对于千千万万的人,可能更像冯小刚,没有厚实的背景,没有闪耀的光环。不同的是,冯小刚有机会进入这一阶层,又充分利用这一阶层,而且走向了成功。中国人有时挺搞笑的,自己很穷、很普通,反倒对穷人攻击,对富人谄媚。有句话叫:富人互帮互助,穷人相互大洞。放低身段,委屈求全,能屈能伸有时确是一种真实的成功学,是对于每个普通人的成功学。我认为这是一个中性词,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是一种生存之道。试问社会中,有谁不利用这一点,难的是独善其身罢了,这两者也并不矛盾。我并不赞赏冯小刚那种谄媚的做人方式,但我也不能去批判这就是污点,人总有求人助己的时候,每个人也不能装作圣人,这点还是要扪心自问。我也相信王朔这样的人存在,但那估计只针对于少数人。单纯从艺术的成就来说,冯小刚还是可圈可点的。不可否认的是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大多数导演都失去了自己,一切向钱看。资本的助推下,改变的是每个人,独善其身,方得始终。
相亲:相亲有多奇葩 这期让我敏感的词是“原生态家庭”,越来越多的东西又再往回走,这多么反应了当下社会的一种缺乏安全感,随之而来当然是离婚率的节节攀升。我一直认为不以爱情为导向的婚姻肯定是失败的,这并不是保证一定能走到最后。因为,一个人能靠的住的只有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爱情的本质是冲动、婚姻的本质是习惯、人的本质是孤独。客观的讲,我不喜欢相亲,带有目的性的结婚,和大多数人内心想要的还是不同的。但,我也没感觉不好,毕竟能认识的比较局限,这是一种遇到合适的最好方法,也是很多人最无奈而又最有效的方式。我应该是通过一个阿姨见过一个,后面不了了之,唯一一次啦。瞬间感觉自杀式单身蛮适合自己的,但我真的不想见太多的人,我怕遇到那个人时,我没有了力气。So…
逆袭:老男孩的《小苹果》怎么就火了 小苹果还是当年跳过的一个部门节目,现在想想这就是一段与某些人产生关联的回忆。肖央老师真是一个接地气的人,谈吐之间透露出一个人品性。能成功的人肯定缺不了的踏实、勤奋、努力、能力等因素,但谁不能否认运气的重要性,因此在众多北漂一族中,他绝对算幸运的一个。某种意义上讲,肖央这类励志成功的人,能够成为生活在一线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的榜样。但何谓成功呢?有房、有车、有美女?相信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已经完全物价了,很成功了,固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普通人的小成功,似乎也是遥不可及。这又让我联想到,之前年轻人不上班的话题,这种无力感,可能是侵蚀社会的毒瘤。我认为到大城市追求理想很OK,而背负着物的压力,显然是负重前行。有时总感觉,国内的很多东西学国外,又很多东西四不像。记得陈丹青老师讲的,我们所有的资源、所有的政策、所有的广告都在打造大城市,而故乡真成了故乡。还是谈谈小苹果艺术本身吧,确实俗,无论词,还是曲都是,能火到广场上去,可见就是火透了。我倒不认为雅就比俗高高在上哪去,人活着最难的是接地气,俗才是生活,雅只是少数人的“孤独”。谁也不能保证雅的东西长久,正如俗的东西留在记忆。肖央老师身上从市民中来,为人们做点什么的理念,应该是最佳的创作源泉。反映到每个个体上,亦是如此。
星座:你被星座“绑架”了吗 这期讲的悬悬的,占卜之术。其实,我个人对星座是半信半疑的,看分析的时候,感觉和自己的性格想法很像,很有代入感。当然,我入职公司,并与一些同行聊时,他们居然都问星座的事,而且总会调侃几句。所以,有意无意的感觉这东西蛮有意思的。有时这种观念,再植入属相,和找对象都能联系到一起。对其评价保留保留◉‿◉
嗜酒:为什么喝为什么醉 喝酒确实一种文化,尤其中国,规矩多的不行。酒桌上能谈成事,亦能坏事。酒桌文化博大精深,但必须承认,我自个就是小白了。第一,我不太爱喝酒,反胃难受(白酒或过量酒);第二,喝酒变成人情关系了,所以公众场合不咋喝,私下反而喝点,这时候就是看心情喝,没有桌上那么复杂;第三,我认为喝酒误事,脑子也不清醒,不能集中精力做事情。在读本科的时候,同学喝酒喝醉的还蛮多,而到了读研时,发现大家都不怎爱喝酒,除非来点啤酒,也没谁那么逞能的感觉。可能有地域的原因,也可能大家的心态不同了,更注重自我感觉。平时工作,小聚会偶尔来点,纯粹是让自己快乐的事情,简单又愉悦。嗜酒的人,喝醉卖疯的人见多了,不太想去评价所谓的其他意识形态,或对或错。但,我认为最起码的是不能扰乱打扰别人的生活,不要对他人造成伤害。
缺钱:为什么感觉越来越钱穷 恰好了刚看了一篇有关事业+房子+爱情的文章,大致是大部分年轻人都在花时间在事业和房子上面,殊不知爱情也是需要花时间争取的,并且,三者有时是互相促进的。文章写的东西很朴实,没有太多的口号,更像是对大多数年轻人的一种劝导。关于爱情,里面讲的很和蔼,想好自己是准备一个人过,还是想有个伴侣一起。糟糕的婚姻固然不如单身,而美满的婚姻绝对好于单身,所以选择了就要花时间去争取另一半。如果爱情是洒落人间烟火,那就要不断尝试。回到话题,听几位老师讲自己第一次感觉钱很重要的时候,大都是因为责任,因为爱的时候。我就在想他们那时物质的匮乏,反而让他们去金钱观形成较晚,而更敢闯荡,更敢去尝试,更敢去爱。反倒当下,物欲横流,人们对金钱观形成较早,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一个不经意的标签都能用钱衡量。里面讲了一个贫困与穷的关系,两者是不同的,穷可以通过努力弥补,而贫困才是可怕的。这也是为什么有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的说法,思维方式的差异,认知能力的差异,行为方式的差异才是可怕的,而紧紧是缺钱并没什么大不了的。钱是很重要,它更多的是带来安全感,并不是全部。拥有其他可能,其他感情需要,其他…都很重要,都need time!希望成为在事业与生活上达到平衡的人。
大学:谁的青春不迷茫 年轻确实迷茫,浑浑沌沌,不知道现在干什么,以后能干什么,就这样晃晃而不知的到了现在。想起大学那会确实比较简单,直到大三准备考研,才确立了自己的下一个flag。虽然也是跟风的导向,但幸运的是那眷顾了我,让我走出了那个小的校园圈,有机会接近、接触更多可能。但我感觉现在自己还是会迷茫,只是不同阶段的迷茫,不同要求的迷茫。只要有欲望,对自己有要求,大概就会持续的阶段迷茫吧。我认为迷茫说明自己还没那么老,还有想要改变的地方,还没活明白,还有很多可能。空心化这个词是痛点,因为很多人都是选择太多,而没有了自我。
饭局:如何成为饭局达人 这期请了陈晓卿老师,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我没看过◉‿◉),饭局上的“套路”蜻蜓点水的讲了一些,而关于食倒是讲了很多。首先,在食的文化上,大陆的仪式感弱于港、其他国家;饮食习惯上会略显粗躁;对待厨师缺少必要的尊重。其次,在食的商业化与精益上,好的食绝对在人间,一旦商业化基本玩玩。例如,重庆小面、撒尿牛丸等等。还有,在食的地区差异上,北方食物偏糙;而南方较细腻,所以有食在广州。提到饭局,桌上确实是江湖,不同的人,不同的局,上什么菜,怎么敬酒,如何喝,喝多少确实有太多规矩。容易建立关系,又容易毁掉关系,所以得慢慢来。@👀
过年:人工智能时代还有回家吗 吴晓波和秦朔老师都是比较知名的财经媒体人,而且两人是同学,关注两人微信公众号很久。这期吴老师讲人工智能,自然引申到机器人与人类未来的话题。AI的能量越来越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我还不敢想象它们达到具有人类意识的时候,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现在能够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任务都可以借助机器人来完成,这首先面临的是大量的人被取代,丢掉饭碗。如何生存?如何维持平衡?…当然话题最终的落脚点是回家,这场大迁移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年味变淡了,人与人须叙情淡薄了。有时想想自己算比较幸运的,至少那些小时候简单的、快乐的年味还时常回于心上。只能说现在的年的味道在变化,属于每个人记忆中的部分不同罢了。说整个社会在“分裂”,有点危言耸听了,拥抱变化,找到仪式感,找回简单的东西也许更值得期待。毕竟我们拥有的,孩子也值得如此。

圆桌派 第一季(2016)

又名:圆桌π

主演:窦文涛 Wentao Dou/梁文道 Man-tao Leung/余世存 Shicun Yu/马未都 Weidu Ma/马家辉 Chia Hui Ma/黄佟佟 Tongtong Huang/周轶君 Yijun Zhou/冯唐 Tang Feng/刘索拉 Sola Liu/张亚东 Yadong Zhang/徐累 Lei Xu/曹星原 Xingyuan Cao/刘炎焱 Yanyan Liu/李小牧 Xiaomu Li/李艾 Ai Li/囧囧丸 Jiong Jiong Wan/陈丹青 Danqing Chen/蒋方舟 Fangzhou Jiang/孟广美 Jessey Meng/潘采夫 Caifu Pan/肖央 Yang Xiao/曹判答 Panda Cao/丁学良 Xueliang Ding/刘树勇 Shuyong Liu/陈晓卿 Xiaoqing Chen/吴晓波 Xiaobo Wu/刘硕 Shuo Liu

导演:苏雷 Lei Su

圆桌派 第一季相关影评

Jayong
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