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
工于做,匠于心
这个高口碑的良心制作不仅仅把纪录片从尘土里搬到了满是泡沫的影视市场,更把原本不为人知的一种职业——文物修复师也带进了人们的视野。
在听说这部纪录片之前,很少有人知道故宫里还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呈现文物最原本最绚丽的模样年复一年做着繁琐的修复工作;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大家都会以为这是个高大上的职业,所有工作人员拥有着精妙绝技鬼斧神工,大隐隐于深宫后院,战战兢兢对待这些国家级文物。
看完整部片子,弹幕里弹出最多的是“接地气儿”,众人纷纷表示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这些原本也许干一辈子都不会有人知道的修复师,这些即便人们知道也至多将其作为藏品模糊背景的修复师,他们的日常形态,他们的喜怒哀乐,正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成功的地方。
城墙之外,灯红酒绿。
城墙之内,朝八晚五。
人们大多都很难相信,在北京故宫,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和车水马龙仅仅一墙之隔,却仿佛与喧闹的外界格格不入。
这是一群平凡的人,他们坐地铁上下班,用着普通的手机,每天随着大把大把的人流去往故宫的方向。和他们打交道的不是那些口里天天挂着几个亿的项目,而是安静如斯的文物器具;他们每天的应酬从来不是觥筹交错,美人一侧欢,而是刀光火影,文物手中砌。
他们的工作看似很平凡,了不起每天接触的只是不同的文物而已。然而直到深入了解,人们才知道,每一刀每一痕,平凡里都是不简单的手艺。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叶君所说:“我们团队就是80后、90后。当时设定的主题就叫物(件)事(件)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说藏品、工艺、鲜活的人物和情感情怀。我们是背着唐诗宋词长大的,但也用着手机坐着地铁。希望这部片子是用现代眼光去看传统,用现代人眼光去看故宫。”
一毫一厘,日复一日
做人,首先考验的就是耐心
纪录片的第一集向观众展现了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捧红了高墙内修了一辈子文物钟表的王津师傅。
师傅不仅有着高超的钟表修复技术,为人也和蔼谦虚。在一次出差参加钟表圈博览会时遇到了华人圈著名钟表收藏家黄嘉竹,收藏大师一直在展示自己收藏的古董表并强调这些故宫都没有,而王津只是笑而不语,事后云淡风轻地说:“可能他想和故宫比试吧。”虽然同为钟表爱好者,但一个是要占为己有,而一个却只是让钟表在自己手上重现生机,虽不曾拥有但是深深为自己的工作为故宫感到自豪。
被网友反复咀嚼的是片中这样一个细节:王师傅背着手,站在慕名而来的人群中,望着橱窗里刚刚修复了几个月的钟表,对着镜头说了句,“有点心疼。”
对他来说,原本值得骄傲的修复成果却无奈只得维持展示时的静止状态,这是万分遗憾的事。如果不是纪录片将钟表修好那一刻的灵动之姿呈现在世人眼前,这一份悸动也就只有王师傅自己才能体会得到。
第一集最惊艳的部分要属康熙皇帝60大寿时32扇屏风、乾隆皇帝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唐代三彩马、珍宝馆银器、乾隆生母金发塔等文物的纷纷登场。这些陶瓷的背后是一个叫纪东歌的女匠人,她喜欢在每个周一闭馆时的时候去空无一人的太和门广场上骑车。
不考虑物质和名利,不在乎利益和权势,每天单纯面对文物的她也单纯得圣洁,一颦一笑之间都是在陶瓷修复过程中的享受与领悟。东歌说相比于别的器物的阶级感,陶瓷是从老百姓到皇家所有人都在用,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
修复师是件苦活、细活、安静的活
而他们,每天在这个大院里乐此不疲
第二集主要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导演在介绍文物,修复技艺的同时,还把他们日常生活的乐趣也拍了出来,比如同事间的相处,如何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如何承上启下师徒间的手艺传承,在工作中获得宁静与快乐。
看着他们在闲暇之余用盖文物的纸接打落的杏子,逗猫种树,遛弯逛宫殿,拿起吉他自弹自唱,连观众也不觉得这是个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麻木工作。
我们总说中国缺少匠人精神,其实这就是中国式的手艺人,特别喜欢片子头句话,他们就是古时士农工商时的工,工匠的工,独具匠心的工匠。所谓“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他们不仅展现了自己精细高超的本领,也在这红墙黑瓦间磨出自己的品性,用灵魂与器物对话,与历史对话,从古贯今。
第三集介绍了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古代字画真的是我们国家的瑰宝,所以用一整集的篇幅去介绍,也带我们看到许多珍贵的藏品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更有趣的是这些修复者随口聊起的话题都能直击我们的内心,看起来穿着朴素的人们,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没有大场面大制作
只有小生活小确幸
专业学纪录片的人严苛的和我说:这部纪录片在拍摄的手法上还略显生硬,镜头的转换,画面的表达都不够流畅,叙述的过程也并无引申拔高,就这么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技巧。我刚要反驳,她就说:但也正是这样,才显得“接地气”,才凸显出整个故宫修复者们的工作其实就是这样朴实无华。
经过他们的手的是独一无二珍贵无比的文物藏品,但是他们从未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位,而正是这种低到尘埃的谦卑精神,才能平心静气的在这日复一日的做着枯燥的工作,才能让一件件珍贵的藏品幻彩生辉。
近期上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电影版与纪录片是同一时期拍摄,只不过在素材的剪辑过程中略有侧重。不得不跳出来说一句,此电影着实是十二月的一股清流,不仅为尚待成熟的纪录片电影市场树起了希望的旗帜,更是解救了大陆的年底电影列表。摒弃了传统纪录片老套的旁白解释,两位导演只用镜头就带着我们走进这样一群人的生活,看着他们一钻一刻,站在一旁细细体会。
这部电影不像别的商业电影,需要小鲜肉流量担当亦或是有好的宣传炒作,它存在的意义出发点不过是想要为不习惯纪录片的人们提供一个便利。导演想要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纪录片都枯燥无味。
所有的文物修复者不是演员不是明星,他们不需要红,他们是最真实的自己。导演想要传达一个信念,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这项工作,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这个大家庭。
对于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正式公映以来排片不高的情况,导演萧寒认为其在意料之中,他表示:“不用争,现在的场次和时间刚刚好。”十二城路演以来,每每被问到票房的问题,导演应答地相当从容,“我们成本很低,没有票房压力”,他认为影片可以受到那么多的关注,相信总会有一些人在支持着我们的电影。
去年,有一部纪录片电影,叫《喜马拉雅天梯》。没听过,是因为它被埋没了。这是第一部把三脚架带上珠峰峰顶的电影、是全球第一部完整记录珠峰北坡登顶过程的电影、是第一部在珠峰海拔6800米完成航拍的电影。导演就是萧寒。他烧掉1300万拍了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80分钟,讲述一僧一寺、一座山、一群人的故事,纪录了普通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见到的风景。今年的这部《我在故宫修文物》也一样,它记录了很多人也许一辈子不曾知道的生活,介绍了很多一辈子被遗忘却明明应该被人们赞扬并歌颂的匠人们。
当主题曲里叮叮当当钟表走针的声音响起,陈粒独特空灵的歌声如流水灌入耳畔,“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你已等候我多时,终于知己般相遇。”2016最后的几天,希望每一个观影人可以少一些戾气,在短短90分钟置身于红墙黑瓦,皇家贵院,跟着匠人们感受岁月静好,器物有魂。
城墙之外,“在这个快速奔跑的社会,坐得住意味着错过新风口,有耐心成了低效率,人们慌张焦虑,生怕一不小心就落后了。”
而城墙之内,从寿康宫到慈宁宫,没有架子从不摆谱,每日和手中的文物默默对话,他们还有些遗憾,“一辈子一晃就过去了,干不着很多精品。

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

又名:Masters in Forbidden City

主演:王津 Jin Wang/亓昊楠 Haonan Qi/屈峰 Feng Qu/王五胜 Wusheng Wang/王有亮 Youlliang Wang/杨泽华 Zehua Yang/纪东歌 Dongge Ji/陈杨 Yang Chen/闵俊嵘 Junrong Min

导演:叶君 Jun Ye/萧寒 Han Xiao

我在故宫修文物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