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
梗概——“康熙皇帝60大寿时32扇屏风、乾隆皇帝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唐代三彩马、珍宝馆银器、乾隆生母金发塔等文物纷纷登场。在大半年的时间里,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和两个80后年轻人、钟表组的王津师徒将分别修复手中的珍宝,以赶上展览进度,而他们在宫墙内外嬉笑怒骂的生活故事也逐一呈现。”
经典台词——“他们视自己为普通的故宫工作人员,但其实,他们是最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是给这个国家最顶级的文物治病的医生。他们的着装言谈与我们无异,同时生活在机器工业时代,但他们的手艺,却有几千年的生命了。他们师父的师父,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中的工。”
“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百年之前的人进行对话的一种特殊职业和特殊生命体验。这也是跟自己的人生对话的过程,更何况修复的是提醒时间的钟表。”
“当我们于各个展厅与这些保有完整品相的文物擦肩而过时,是否知道它们曾历遍断裂残损和惊心动魄的修复。文物是过去式,但修复文物是正在进行时”
——修复万寿屏;宫廷钟表:顺治,康熙,乾隆,最爱钟表;青铜修复师:夏商周,农耕时代;可做出复制品基本能入这行,轻描淡写,日常画画的感觉?陶瓷组:唐三彩…
第二集 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
修复原则:修旧如旧+最小的干预,最好的保护
木器组🌳
中国人对木头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几千年下来,中国人一直在用远比石材脆弱很多的木材建造家园,生活在树木旁,住在木房子里,在木桌上吃,在木床上睡,栖身从木开始,用木头造纸,用木头刻版印刷,栽种,培养,雕琢一个个可造之材。
——修复木雕菩萨像,宋代是木雕佛造像的巅峰
屈峰:🌳
“每个人对佛的理解还都不一样,这也跟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那是最难的。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漆器组🚩
更为棘手的是这件文物,看起来是块大木板,其实它是一种乐器,很多学音乐的人都未必认得的一种乐器——瑟,琴瑟和谐的瑟。我们背诵古诗词的时候听到过: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是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这些孔洞还能看出它是乐器的痕迹。瑟属于宫廷乐器,体积比古筝、古琴要大很多,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瑟也是最不为人熟知的。
闵俊嵘:🚩
漆器,是用加工处理过的天然漆,髹涂在不同材质上的胎体上做成的器物,比较多的是木器。天然漆在胎体表面结成坚韧的漆膜,既抗潮、防腐、耐磨,又有美丽柔和的光泽,不仅保护,更能装饰器物。在古代,礼器、乐器、生活器具、建筑等,能刷漆的都会刷漆。
从漆树上采集下来的乳白色胶状液体是原生漆(天然漆、生漆、大漆),一接触空气转化为褐色,数小时后表面干涸硬化而生成漆皮。就先炼制成为透明漆,把生漆放在太阳下晾晒,太阳光的照射能让它变半透明。生漆过敏,猪血料,是古建筑和漆器工艺中的传统材料,它的强度,比用大漆做的灰胎低一些,但是便宜,可以大量使用。
好的修复,就是要几乎看不出色差。第一遍底漆,干了之后要打磨,然后再上第二遍漆。“百里千刀一斤漆”;
百宝镶嵌组💎
孔艳菊:💎
“其实修一件文物蛮有意思的,可以了解古人是怎么雕刻它的,怎么构图的,最后是怎么做成的,它又干嘛用了,这中间经历了一些什么事情,实际上都很有意思。虽然看起来都是一些死的东西放在那里,你真正接触它的时候,你会发现非常精彩,非常美,而且确实是有生命的。我们现在要修复补配,还是会加入现在修复者对手艺上,对美的理解各方面的东西加进去。认真地对待它,你就会觉得有一种精神的东西在里面,所以你会觉得它是活的。”——修复番人进宝图
织绣组🔍
故宫在继承传统修复技艺的同时,也开始借助现代科学理念和技术的运用,纺织品修复过程中,需要现代仪器检测分析。
织绣组,女性从事文物修复时会遇到的问题:不能开空调,化妆,抹粉底,涂指甲,喷香水…
游览故宫时,可能大部分人都没有留意过,那些宫灯穗已经经历过这样的保护和修复。(盘子倾斜,水倒在刷子上,给它一个缓冲,用刷子涂过穗,一遍遍洗)
虽然年轻人已经不太愿意学习这样费时费力费工夫的技艺了,但职业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陈扬去承担。
第三集 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中国古书画所用材料,大多为绢和纸,质地纤薄,再加上年代久远,很容易会有破损、掉色,如果没有一代代修复师的工作,我们根本不可能看到那些流传千年的传世名作。
书画作品,往往百八十年修复一回,现在的人可以看出上一个修复者当时的技艺如何,甚至可以猜测他当时的心理和外貌。这是一种穿越古今的奇妙体验。
隋唐以前,中国的山水画还处于稚拙的阶段,到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开始真正在表现空间首次出现了大场景绘画,所展现出的社会生活也更加广阔。《游春图》是故宫博物院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绢本山水画,从它问世到今天的一千四百年间,我们很难想象,它经历过多少次战乱、天灾和人祸,但它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游春图》画幅只有两尺多长,却场面开阔,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游春图》是中国第一张重彩。
传统的中国画颜料,一般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两大类,《游春图》画中山石以细线勾勒,山体则是以石膏、石绿填色,山脚用泥金晕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些矿物颜料已经氧化变黑,有些矿物颜料或者渗入绢中,或者胶质变性,很容易从绢上游离而来,怎么去黑,怎么固色,对修复者都是很大的挑战。
故宫博物院实行朝八晚五的工作时间制度,而且是五点准时下班,文保科技部更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规定,除非是特殊情况,不准加班,这就是文物修复工作的特殊性,更强调慢工出细活。
书画印一体,古代字画的临摹,都需要摹印师进行摹印。
中国印坛有南陈北金的说法,金寓民大师就是北派篆刻的代表人物,也是故宫博物院摹印的开创者。故宫摹印是三代单传(金寓民→刘玉→沈伟)。
摹印并不是在石头上刻字那么简单,读印,是最费时,最见功力的。每枚印章的时代特点,个人风格,印文字体,章法布局,运刀手法的轻重、屈伸、疏密、增减、挪让,尤其是刀笔的情趣和意趣,都要有深刻的领悟,而且,还要形神兼备、不差毫厘地再现原印风采,就已经非常难了。
这种由汉字、篆刻及印章石组成的印章艺术,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中国人,经久不衰的收藏喜好。每一方收藏级印章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它是实用与艺术的合体。
盖印的镇尺。
古今对话,很有穿越感的职业。
这些作品,都曾经历过故宫博物院书画组的修复或临摹。一代代修复,一代代观摩,我们的民族性格和审美也由此塑造。

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

又名:Masters in Forbidden City

主演:王津 / 亓昊楠 / 屈峰 / 王五胜 / 王有亮 / 杨泽华 / 纪东歌 / 陈杨 / 闵俊嵘 / 

导演:叶君 / 萧寒 / 

我在故宫修文物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