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12-13

o6z • 晚期四重奏:131

2013年我写了一个评价,今天又有感而发再写一个。
我想很多人不知道131究竟代表什么,因为大家很多时候虽然觉得这些音乐很美,但是没有美到要去找了听一下的地步。就更不要提,不仅仅是听这一步,而是把作曲家的作品比较完整的听一次,然后在寻找各种关于此作品的评论,再自己回想一下。这样做太费劲了,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干。
其实关于贝多芬晚期作品,应该算不是被很多人理解,而且可以算一直不被大多数听众欢迎,以至于比较少被演奏。而相对应其他的几首,131算比较能被接受的。不过我觉得131也有一个不足,显得比较琐碎而零散,或者说比较得不够完整的团结为一体。当然我这个说法,是说作品本身,而跟电影无关。我想唯一相关的可能就是因为琐碎,所以才容易被分割,才容易做成一块一块放在电影中。
问题在于电影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作品,是不是有更深的寓意?好在现在关于贝多芬晚期作品的网上言论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查。
我只能说以我个人的浅见,我任务这个电影选择这个作品为核心暴露出他们对音乐特别是贝多芬音乐了解的不足,或者更加准确的说他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一下贝多芬。他们只能说对这个作品有所了解,而急于去说自己想说的事情,从而忽略了很多东西。
就如同我很反对用例子,更加反对用比喻,去解释一个概念。
问题在于贝多芬应该应用了很奇妙的技巧,在展现各个不同的主题的交织,在不确定中不稳定中透露出确定和稳定。这不是一种平常的稳定,而是一种在不稳定中瞬间的稳定,在不和谐的动态中一个瞬间的和谐。而当每个乐章结束的时候都有明确的结束音,这只是告诉你这个瞬间过去了,虽然会有下一个瞬间,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过程。
虽然在作品中主角来回切换,但是归根结底高音还是小提琴的。主题可以没有唯一,但是主题就是主题,否则就只能算一些细碎的线索。
据说晚年的贝多芬,也就是写这个作品的时候的贝多芬,已经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已经从扼住命运的喉咙过渡到天人合一的与神同在的贝多芬,但是作品其实更难理解。到不是说贝多芬这个时候的作品更加复杂,内容更加风格丰富,而是说他做了更多的思考,应用的更加有突破性的结构方法。已经突破了经过斗争达到和谐的这个循环。
而这些都是这部电影没有表达出的。看了这部电影,我有一种小孩子跟老头子上人生课的感觉。或者说他们还想给别人支出一条道路,而不是尊重别人可以够自由的去选择各自的道路。他们更愿意去搞所谓的惩恶扬善,而不是去发掘人生选择的无奈。

晚期四重奏A Late Quartet(2012)

又名:浓情四重奏(台) / 黄昏四重奏(港) / 晚情四重奏

上映日期:2012-11-02片长:105分钟

主演:凯瑟琳·基纳 Catherine Keener/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马克·伊瓦涅 Mark Ivanir/伊莫琴·普茨 Imogen Poots/玛德赫·杰佛里 Madhur Jaffrey/利拉斯·恰尔希 Liraz Charhi/华莱士·肖恩 Wallace Shawn/Ted Hartley

导演:雅荣·兹伯曼 Yaron Zilberman编剧:雅荣·兹伯曼 Yaron Zilberman/塞斯·格罗斯曼 Seth Gros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