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由于充满严苛的政治审查以及繁缛的宗教禁忌,伊朗的电影无论是就其内容抑或主题来说,总会回避似的把目光投向微末的甚至是略显“轻盈”的妇女和儿童,也正因为关注的题材与角度的异样,伊朗电影总满蕴着独特的风味和魅力——既有一种天地洪荒、单纯安静的意念,也包孕着浓烈的第三世界式的苦难哲学。

在《天堂的颜色》里,自然元素,无论是实体的植物、花朵、群山、稼穑、茅屋,还是动态的风、流水、飞鸟、人的活动,在在都深透着原始、静谧、秀美的意态,这些美丽的事物询唤着清澈的眼眸去对它进行“高成像”扫描,但是,盲童穆罕默德却不能够应用第一感觉,去对所生活的世界进行体知,可贵的是,他有一颗锐感善良的心灵,在主与父亲的遗弃下,他仍旧能在自己的心中建构一个美好的国度。这个国度,既可以有与奶奶妹妹的心心相印,也可以用手和耳朵去“用心”的测度——生命和万物的诗意栖居。

可是,有别于外在世界的诗意和美好,人的在世的不幸却是一种本体性的恒久存在。对贫困苦难的父亲和盲童穆罕默德来说,他们都深落在怨苦的泥沼里,而且对自己陷溺在深渊里命运,向主发出了质问。父亲向母亲驳难:

为何你那万能的主无法帮我脱离此困境?为何我该感激?为了我不曾拥有的东西?为了我的困境?为了我的盲童?为了我那失去的老婆?……

盲童穆罕默德也向老师哀诉:
没有人爱我,连奶奶也一样。他们都因为我是瞎子而离开了我。若我能看得见的话,我就可以跟别人一样上学,但现在,我必须上盲人学校,就像在世界的另一端一样。老师说主比较疼爱瞎子,因为他们看不见。但是,我说若是真的如此,上帝不会让我们瞎掉,所以我们见不到上帝·····

人的质问、呼告、哀诉,主听得到吗?在影片中,主是缺席的,而且,对于不幸的父亲、奶奶和穆罕默德来说,主和主构成的宗教连缓解苦痛的鸦片都不是。主和天堂,非要在何时才能出离尊位,屈身下顾不幸的人们?在影片中,要等到盲童被大水淹死之后,才肯投来一束金黄的天堂的色彩,给予人微末的想象性的抚慰。

前文所提到的第三世界的苦难哲学正是想表达这层意思,也即,对于人世的深重的苦难,宗教的存有与说教显得多么轻浮!也许,只是一种微末的想象性的抚慰罢了。

天堂的颜色رنگ خدا(1999)

又名:小孩子走天涯 / The Color of Paradise / The Color of God / Rang-e khoda

上映日期:1999-02-08(曙光旬电影节)片长:90分钟

主演:侯赛因·马哈古 / Mohsen Ramezani / Salameh Feyzi /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 / 编剧:马基德·马基迪 Majid Majidi

天堂的颜色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