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罷該片,最大的收穫便是我知道了劉以鬯。

喜歡王家衛的電影已有若干年月,但我竟從不知道劉以鬯這位香港大作家,實在深感慚愧。劉以鬯寫的《酒徒》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而王家衛《2046》和《花樣年華》的靈感,便是分別來自於這部小說和劉以鬯的另一部作品《對倒》。

《酒徒》這部電影改編自劉以鬯的同名小說,我沒有看過原著,不曉得書中故事和《2046》的關聯程度如何,但看見六十年代的影像和那個寫黃色小說的劉先生,很自然便會聯想到《2046》。《酒徒》中的劉先生有點迂腐,遠不及《2046》中的周慕雲瀟灑,但兩人卻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正如蘇麗珍之于周慕雲,劉先生少時的情人張麗麗是他心中永遠的痛,亦改變了他的一生。周慕雲把一切記憶埋在了吳哥窟的樹洞,然後重回現實,同時開始寄情於創作那部尋找記憶的小說;而劉先生則不斷沉溺於煙酒,借此逃離現實,回味他那個得不到的過去,和忘記現實中的苦痛。在我眼裡,劉先生比周慕雲更痛苦,因為他無法接受現實,不斷受著現實生活的壓迫與折磨。

劉先生本是一位堅持嚴肅文學創作的文人,但由於現實社會環境的束縛與限制,他一直鬱鬱不得志。在電影的四分之一處,亦即是故事開始發展的節點,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鏡頭,是全片的點題之筆。那是一組隱喻蒙太奇,這邊劉先生在喝著房東王師奶的酒,那邊被玻璃杯緊罩著的蜘蛛在不斷掙扎。由於劉先生失去了為報社撰稿賺取生活費的機會,王師奶對他越好,他就越覺自己失敗。當初堅持的理想遙不可及,而現實生活的困苦不堪卻又在步步壓迫,他一直想突破現實殘酷的籠罩,可惜卻始終跌回原地無能為力。最終,那只蜘蛛呆呆地留在杯中,而他,也離開了王師奶的家。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堅持是否有意義,他或許已不再是那個堅拒與十七歲少女發生關係的正直文人。雖然他在千翻考慮下決定擔任文藝雜誌編輯的工作,但隨後他又迫於生活壓力而放棄,開始寫他曾經不齒的黃色小說謀生。最終,他竟又因為自己所謂的骨氣,失去了這份工作。就這樣,他來來去去地掙扎,在堅持與妥協間徘徊,卻始終走不出那個緊罩著他的玻璃杯,尋找不到自己該去往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結尾那組風箏鏡頭的蒙太奇亦漂亮得很。首先出現的畫面是一個看似自由、隨風飄揚的風箏,然後畫面切到地上,看到一班控制著風箏的小孩,最後畫面再回歸到天空,風箏還是風箏,但此時再看,卻已不再自由,任憑其努力掙扎,卻始終有一根絲和一股無形力量在暗中牽扯,不容它脫離。這組鏡頭,為這個故事更添一點殘酷的悲劇感。劉先生曾經說過戒酒,然後,電影最後卻出現這樣一列文字:“但是,傍晚時分,我在一家餐廳喝了幾杯白蘭地。” 我想,其實擺脫束縛的法門並非如此艱難,那根絲只是如此細的一根絲,一剪便斷。無奈,人總是明知身處苦海,懂得轉身離去的法門,卻又始終無法完全脫離其中;同樣,雖知心中正確的價值,但卻總因為背後邪惡的呼喚而轉身離開,難以停留在原地繼續堅持。 轉身,不轉身;不轉身,轉身。我們就是這樣徘徊著。

電影的故事很豐富,但在總體表現力上,該片只屬中規中矩。在敘事上,該片導演兼編劇黃國兆十分忠於原著,大量引用原著原文的手法,會讓人聯想起關錦鵬的《紅玫瑰白玫瑰》和許鞍華的《傾城之戀》。可惜,雖說該片使用了原著意識流的敘事方式,一直用劉先生的視角觀點和內心獨白推動故事發展,但原小說的意識流風格卻似乎沒能在這部電影中很好地表現出來,幾段似乎生硬照搬沒有加以太多自我創作潤色的故事,反而讓全片顯得鬆散和文本不足。另外,本片鏡頭沉穩,導演似乎更著力于表達一種現實感和無奈感,這種表現方式把意識流本身應有的詩意語言一一拋諸腦後,與前文提到的敘事形成極大矛盾,這種不協調可謂是本片最薄弱的一環。

雖說電影未達佳作水準,但無論如何,當中的故事仍勾起了我閱讀原著的欲望。香港影評人舒明在《<酒徒>印象:從小說到電影》中寫得好,“我相信未讀過劉以鬯原作的觀眾,看完電影后會有閱讀原著的衝動,而曾經讀過該小說的人,觀影后也有再一次翻閱《酒徒》的想法”。




酒徒(2011)

又名:The Drunkard

上映日期:2011-10-25片长:106分钟

主演:张国柱 Kuo-Chu Chang/温碧霞 Irene Wan/韦伟 Wei Wei/蒋祖曼 Joman Chiang/江美仪 Elena Kong/郭善珩 Katie Kwok/严浩 Ho Yim/林超荣 Chiu-Wing Lam

导演:黄国兆 Kwok-siu Wong编剧:黄国兆 Kwok-siu Wong/刘以鬯 Yi-chang Liu

酒徒相关影评

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