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到想为这部电影拉个片。
电影名字叫《单车少年》,单车是贯穿全程的线索。最开始他的车没了,去找爸爸,假装去诊所进了有门禁的楼,在诊所被抓的时候抱住了这个后来收养他的类似于妈妈角色的这个人。然后这个女人因为那天在诊所的机缘,帮他买回了他的单车。——因为听到他对单车的简单描述。小朋友执意认为单车是被偷的,不是被爸爸卖的,但联系了卖车的人之后,确定单车就是被他爸爸卖的。小朋友找爸爸的决心一开始就很坚定,执意从抚养院逃走要去找爸爸,一点点线索找他爸爸,到发现他爸在修车的地方贴的变卖单车启示。然后这个女人带他去见了他爸爸,他爸爸告诉他不要去找他,小朋友回程路上很崩溃开始挠自己的脸。后来小朋友的单车被另一个小朋友骑走,他们打架,因而认识了一个坏的大朋友,这个人唆使小朋友抢劫,小朋友因为这个人给的爱,就把他当朋友帮助他行凶。这时小朋友和妈妈的冲突开始,不接电话、正面对抗,并且小朋友和这个坏小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被妈妈发现,他们在车上吵了架,这里妈妈的男友和小朋友起了一个小冲突,妈妈的选择是“要孩子”。后来小朋友为了去抢劫要在夜晚出门,和妈妈起了正面冲突。这里穿插进来一个小朋友,妈妈认识的朋友和小朋友,本来是要和这位小朋友一起去看电影的。妈妈和小朋友的冲突持续了几个回合,关门、跳墙被拦、用叉子戳伤妈妈、再次夺门被拦、再次跳墙。然后就是小朋友行凶失败,把人打伤了,被“大哥”抛弃当替罪羊,并且把钱都扔给他。这里出现另外一个高潮,小朋友再次去找了他爸爸,把钱给他爸爸。他爸爸害怕被拖累,把小朋友凶走。然后回家,门锁着,妈妈开门后就说警察登记的事。然后就是妈妈和小朋友赔罪、赔钱,对方被打伤的家长过来了,被打伤的小朋友没过来,说是因为不接受他的道歉。接下来就是小朋友和妈妈的一段还不错的生活,一起骑车,然后约朋友晚上烤肉。超市没炭了小朋友自己去加油站买炭。(我就知道他走开会出事,就像桌子下的炸弹一样)碰到了之前他打晕的爸爸和儿子,他的儿子更大更强壮,就开始揍小朋友,小朋友后来从树上摔下来一动不动,他们以为死了还想好了串通词。正准备打救护车电话的时候,小朋友醒来。然后自己走到了路边捡起了摔掉的炭包,扶起自行车骑走。结束。
(其实这个女人并不算“妈妈”,因为这样方便叙述所以就用妈妈代替了。虽然她履行着寄养家庭的责任,但是更感觉他们像是一种亲密关系的实施者,而不是像“妈妈”这么有压力的一个头衔,以及还没有到那种程度。)

这句话totally打动了我,就跟《放牛班的春天》那句台词“你在等什么”“我在等待周六”一样戳中我的心。

就算爸爸不要他,他有钱的时候还是第一时间想到爸爸,小孩对父母的依恋真的是难以想象的。让我想到上次在我姑家,表妹因为他大儿子不听话把他揍了一顿,随后去客厅的时候,她在沙发上抱着小儿子,大儿子还是往她身边儿蹭,真的就算他妈揍他了他也还是特别想亲近他妈。

这个点我特别喜欢是因为,小男孩在教她骑车,因为他很专业,有点让我感觉到像是小孩子长大以后去教父母一些事情的感觉,看到这个的时候我是特别欣慰。


小男孩骑起车,和最后的一个空镜。然后响起非常棒的音乐。
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这个小朋友不是软糯类型的,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个人意志,比如从抚养院逃走、通过撒谎说看门诊的方式进居住楼门禁,能看出小孩思维非常敏捷,动作也很敏捷。找爸爸的执着又显示出孩子对父母的那种与生俱来的依恋。
这个电影一切都很顺理成章,没有什么雕琢的痕迹,一切都很自然,看着这个就好像我自己在看某个身边的小孩成长一样。只是环境不同,电影里是欧洲情境下的一个小孩子。
这个电影我很想和《何以为家》《无人知晓》一块分析,甚至《小鞋子》也算,都是非常棒的孩子的成长,在不好的环境下的孩子非常坚韧的成长。我真的很喜欢这些小朋友。他们其实比同龄人生活在梦幻城堡的那些小朋友多一些成熟和稳重,同时又有他们非常小孩的一方面,我对他们真是又佩服又喜欢又心疼。
但是还好,他们都在朝着很好的方向继续倔强地成长,很有生命力。向这些小孩致敬。
(看完这个我才发现我个人非常喜爱关于成长的题材,不管是电影还是现实中我都不自觉地在很关注很喜欢)








单车少年Le gamin au vélo(2011)

又名:骑单车的男孩(台) / 单车男孩(港) / 骑脚踏车的小男生 / Boy with a Bike / Set Me Free / The Kid with a Bike

上映日期:2011-05-18(法国)片长:87分钟

主演:塞西尔·德·弗朗斯 / 托马斯·多雷 / 杰瑞米·雷乃 / 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 / 埃贡·迪·马特奥 / 奥利维埃·古尔梅 /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 / 编剧:吕克·达内 Luc Dardenne/让·皮埃尔·达内 Jean-Pierre Dardenne

单车少年相关影评

幽若
幽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