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一出手即不凡,在台湾接受传统教育,与美国吸纳新文化并臻于思想价值观的成熟。同样是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有的人读来是《中国合伙人》中"今世而昨非"的励志神话,有的人则是浪漫轻佻的异国爱情童话,或是西风压倒了东风,或是华夏文明镇伏了"蛮夷"。
但在他执导的电影《推手》中表达了什么呢?我记得一档访谈节目里,李安叙说,对英格玛·伯格曼的崇仰,眼里满是真挚。在他迷茫的少年时代无意间,闪过一道名为《处女泉》的闪电,如此石破惊天,击燃起了李安对电影的热情。多年后,功成名就的他对着镜头,诚诚恳恳的说是英格曼让他认识到了艺术,使他明白在娱乐之上电影还有更深刻的东西,这甚至事关灵魂。
《推手》从硬性条件上就很出色,一众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特别是郎雄老爷子和莱奶奶的精彩演绎。郎雄老爷子一招一式、行云流水、气势不凡,言谈举止间都能使人品砸出民国风范,涵养深厚。演技除了撕心裂肺的狂吼和哽咽,还有温润自然的呈现方式,老爷子明显处于后一种。他一站定在那里,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翻江倒海,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细微变化,情绪就那么出来了。王莱奶奶饰演的陈太太,自尊心极强,心思敏锐,对朱老无论多有好感总端着那么一份架子,在登山路上的崩溃,足以让观众在所谓的"儿孙孝顺"前打个问号。
这有文化的冲突,中国式伦理在美国"民主"环境下为何行不通?妻子象征着美国文化,年轻、急躁,对自己的事极为看重。丈夫则不然,父亲是她生命里的一部分,他承担者与之相对应的责任(道德层面上的)。美国人难道是冷血动物吗?当然不是,他们的孝顺更多是物质保障,精神慰藉大不了加上定期探访。可为什么中国人要这样做时,则感觉没人情味呢?
以我之见,一是观念的不同,美国人对自由极为看重,即使是至亲之间,也要有自己的隐私与生活,换而言之个体自愿在伦理道德上有较大比重。中国人心目中家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可我们对家庭的定义延伸较广,国内一家三代人、四世同堂等都还是被看作一个大家庭,即使是子孙分家后关系也依旧密切。美国式家庭更多是夫妻加上孩子,而旁系亲属乃至上辈统称"家族",那与之相对应的相互义务大大减少。中国就不然,年轻人不只对幼童有抚育责任,对老年人更要养老送终。这只是两国文化的差异性 ,本无优劣,却能深深影响两国民众之行为和思维,一旦碰撞即有冲突之虞。
李安在片中给文化冲突带来一剂灵药,那就是源于本性的爱。无论是异性间或亲人间,爱都是无私之体现,因为爱我们能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因为爱我们能谅解退让,因为爱我们能涵盖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况且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带来的不一定是坏处,就像日子久洋媳妇也会用筷子炸春卷。另外,因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旧时乡村一点点的不断消失,传统伦理在新环境下日趋瓦解,没有了文化的土壤自然也滋生不起"封建残余",直到退完了五千余年的历史光环,那是何妨天下大同呢?
其实电影所表达的远不止这一重,我只是单拣着说。推手里还有好几个重要命题,例如朱老和陈太太几次提到的大陆和许多敏感话题,这或是李安的政治诉求,在海外漂泊的华人心中何尝没有痛啊,(但就餐馆王老板对"共产主义"的一席见解和挖苦,感觉又像是迎合台湾政府,把辅导金哄到手。)
还有对子女教育问题和生活相处"日久生隙定理"的呈现,这一切,李安或许没能给出事半功倍的解决方案,但他绝对以流畅、感触人心的方式提了许多好问题。
我觉得一部电影好不好,不能凭一时脑热,要过了这个劲头,经过时间的质疑还能肯定,就像我每当回想起推手的剧情,那老人沧桑渐远的背影,就令我五味杂陈,陷入沉思……

推手(1991)

又名:Pushing Hands

上映日期:1991-12-07(金马影展)片长:105分钟

主演:郎雄 Sihung Lung/王莱 Lai Wang/王伯昭 Bozhao Wang/戴布·斯内德 Deb Snyder/李涵 Haan Lee

导演:李安 Ang Lee编剧:李安 Ang Lee/詹姆斯·夏慕斯 James Schamus

推手相关影评

啸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