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周围的人罹患癌症,你根本想不到生命是多么残酷。如果不是生命有个deadline,你根本不会去在乎什么是最珍贵。

疾病与健康等字眼,如果不是发生在你或者周围的人身上,它一定是陌生的,你对它们也是尽可能的排斥。你总以为那些切肤之痛关乎垂死老翁、驼背老妇。我也是这么想,直到身体健康的年轻导师突然有一天进了重症病房,直到年富力强的朋友父亲突然罹患了癌症。《抗癌的我》的开头也是如此,二十七岁集高帅富于一身的大好青年事业爱情双丰收,家境殷实,制作着一档介绍火山的广播节目,有一个貌美如花的白瘦美女朋友,同时还有一个爱带你去风月场所流连的多年好基友。影片伊始,便采取“欲抑先扬”的手法,将一切属于年轻人活力范畴的元素表达出来。轻松舒坦的伴奏音乐,伴随男主角在气候宜人城市中任意穿梭,海边大道的晨跑,被香波沐浴露簇拥的雄性肌肉在氤氲的浴室隐隐出现,临上班前谈谈恼人的事业与生活,顺便得到爱人牙膏味的吻。歇口气喝口咖啡提提神,好基友还不忘调侃你的房中之事。被上司堵到迟到,拼命工作的成果兴许也只不过是别人两秒之内的换台。每个人都在忙碌,每个人都在追逐,属于年轻人的日子,电影在开篇有了细腻而琐碎的勾勒。直到有一天,小毛病升级大问题,你或许才意识到,生活的戏码远比电影要狗血。

但一切的确发生了,如中彩票一样的几率被你摊上,你不抽烟、不喝酒、新陈代谢快、性生活和谐,但惟独病魔就是看上你。如果是一出东方伦理苦情剧,势必要出动三姑六姨演绎一出泪水涟涟的戏码,大叫老天为何如此不公。如果是一出好莱坞流水线的商业喜剧,一个以“癌症”为借口的“好梦一日游”兴许会以某种浮夸华丽的童话予以展现。但作为一个以本片编剧真实经历所改编的剧本,一个以450万美元小成本独立小品文,它却摒弃了两者的极端,以朴素的手法绘制了一幅关于生命的图景。单单以“励志”、“喜剧”的标签去定义本片,也许并不算贴切。它映射人生的光明却也不拒绝人性的黑暗,它有荤段囧事点缀却不吝啬眼泪迸发。它不去刻意渲染病者接受治疗的伤痛却愿意袒露临终之人的点滴心声。它拒绝乌托邦般的甜美说教却乐于见证片中人的成长。当癌症来临时,一个年轻人究竟该如何抉择、如何面对?生活犹如火山,一旦爆发,一切又将重新来过。亲情上: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直接表明父权的缺席。母亲试图与儿子和解,儿子却不忍心与羸弱的母亲承担。爱情上:原本可以谈天说地聊梦想话人生的枕边人,也竟然在朝夕之间选择了背叛。友情上:一个是用上半身的言论去指导下半身实践的好基友,在你生命最脆弱关头还不忘带你去寻欢作乐。一个是二十四岁刚工作的心理女咨询师,她的患者甚至还数不到十位数。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环:亲情、爱情、友情,穿插在故事之间,他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有缺点、有脆弱的心态、有跨不过去的心坎、有治愈不了的疾病,但他们却帮助着男主角完成人生中最艰难的自我救赎,同时每个人也完成着自我蜕变。片中并没有二元对立的好坏之分,心理医生难以治愈自己“仍然挂念前男友,不忘在FACEBOOK上看看他是否有了新女友”的心病。男主角的女友并非绝然义薄清淡,她在责任与欲望中纠结徘徊,试图悔过和好如初。男主角并非好莱坞英雄直线型的强悍,他从开端的无法接受到逐渐尝试着治疗,逐步地与家人朋友和解,与心理咨询师治疗,与共同罹患癌症的老者一起直面人生。人物的心理状态更趋于写实的线性状态,有期望治愈的乐观,有不久于世的忧患,有无法斩断的情欲,有无法割舍的人生。

“疾病”众所周知,是电影题材的一个”大俗套“,但仔细细想一番,究竟什么是俗套?生老病死是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重大命题,吃喝拉撒睡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情感是维系人生存下去的依据。所有的一切,都在往复循环,重复着一遍又一遍。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人生中的步骤,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再寻求一种不落窠臼的表达方式去抒发内心中的情怀。想起今年大热的《落日车神》,瑞恩·高斯林所扮演的车手,与约瑟夫饰演的癌症患者,本质上是有些许相似。同样的“俗套”的题材,但你却能感受到人物细腻的情感,死水微澜中的跌宕起伏。毫无疑问,时代的视阙从不缺乏宏大的主体命题,但惟独缺少的便是《抗癌的我》、《落日车神》中的一种复古的、复归的、本真的人物情怀。

回头张望,不期然发现,生命是一件朴素的事情,电影如是说。

抗癌的我50/50(2011)

又名:活个痛快(台) / 风雨同路两支公(港) / 我得癌了 / 我与癌症 / 对半开 / 一半一半 / I'm with Cancer

上映日期:2011-09-30(美国)片长:100分钟

主演: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 塞斯·罗根 / 安娜·肯德里克 /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 安杰丽卡·休斯顿 / 

导演:乔纳森·莱文 / 编剧:Will Reiser

抗癌的我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