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了我对电影的认知,还能这样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教堂内,教堂负责人刚进屋,和小义工闲聊着,马上这里要有人用一间屋子展开谈话。有个女士来了,开始检查屋子的环境,例如椅子不能摆成四角,而要一边两个;纸巾不能放到桌子正中央;不需要特别提供食物,因为没人会吃。几乎是直接告诉观众接下来会有两方对话,严肃、悲哀但又不能是充满压力的对话。玻璃上的爱心装饰,也是一种暗示,女士对着它们凝视良久,似乎在思考,爱能解决问题吗。
接下来就是两对父母的见面。几乎没有一个词是浪费,我们能从四个人的对话里脑补出全部的悲剧,活泼的、本来充满生命力的被害人,还有迷失在痛苦中的开枪者,两个都是少年,都已逝去。可以看出整部剧没有带着观众站立场,两边都讲了两个少年孩童时期的美好,开枪少年的母亲显得迷茫且小心翼翼,不想自己流露出的悔恨太过于彰显,让身边丈夫不高兴,丈夫明显不想承认自己的养育是有问题的,他说出了这个家庭遭到的足够的道德谴责。而被害少年的母亲一直在挣扎,从冷淡疏远,到失控质问,她只想知道这个杀人的凶手到底是怎样的人,为何会去开枪,她带着拷问凶手父母的本意而来,却在聆听了同样一个母亲对孩子陷入痛苦的无助和迷惘后,选择放下,因为仇恨只能使她更加痛苦,使她夜不能眠。
演员的表演配合真实的符合剧情逻辑的台词,带着观众一层层深入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最后的原谅就显得不突兀,情有可原。相比起《使女的故事》里的对宗教叛逆的不原谅,无疑这部电影更有一些宗教意味,在耶稣十字架下对谈、谈话结束后的祈祷、结尾响起的唱诗班音乐等等。
谈话结束时的尴尬也很真实,试想就算进行了一场原谅的对话,这两对父母怎么可能就能熟络起来甚至成为朋友呢。最后凶手母亲返回,终于决定要不理丈夫说出自己曾经的疑虑与心中的悔恨,两个妈妈拥抱在一起,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拥有同样的痛苦。
让我还想起一部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悲剧该不该由双方的家人来承担,恶的背后有没有隐藏的痛苦,道德谴责会不会成为更恐怖的力量,甚至成为另一种恶呢。
上映日期:2021-01-31(圣丹斯电影节)/2021-10-08(美国)片长:110分钟
主演:布瑞达·伍尔 / Kagen Albright / Michelle N. Carter / 玛莎·普林顿 / 詹森·艾萨克 / 里德·伯尼 / 安·唐德 / Michael White / Campbell Spoor /
导演:弗兰·克朗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