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摘选自《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

《公民凯恩》因为在形式上的独特与风格上的多样,非常适合用来作为分析电影的例子。下面我们将检视《公民凯恩》,看看叙事形式的各种原则,如何在一部特别的电影中发挥功能。例如,调查凯恩死因的主要情节,带领我们去分析因果关系与人物如何在片中运作。本片处理传递故事信息的叙述范围与深度的方式,也会阐明“情节”与“故事”之间的分野。还有,在片中动机不明的剧情元素,也用来说明暧昧如何产生。此外,在本片开场与结尾的比照,可证实一部电影如何脱离好莱坞叙事模式。最后,本片可以揭示主宰故事内容的叙述手法,如何提供给观众一个故事的轮廓。


《公民凯恩》整体叙事上的期待

我们的电影经验大部分是通过对电影的期待,以及电影本身确队我们的期待而来。在看《公民凯恩》之前,也许你已经知道这是一部经典作品。1941年的观众可能会更期待它,因为有一个说法,片中人物就是当时报业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化身,观众会期待把在片中看到的事件,与赫斯特的真实生活联想在一起。
前面数分钟的剧情,观众已从片中类型惯例表现手法中,产生了特定的期待。先前“热线新闻”片段,暗示了本片可能是传记剧情片,接着记者汤普森出现,开始调查凯恩的一生后,片子确实遵照一般传记电影的大纲模式——如典型地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再以戏剧化手法呈现一些轶事。此类型电影的范例是《风流世家》(Anthony Adverse,1936)和《权力与荣耀》(The Power and the Glory, 1933),《权力与荣耀》中闪回手法的复杂运用,被认为对《公民凯恩》的影响极大。
观众也快速地辨识出本片使用新闻报道类型的惯例——通常是记者为寻找故事素材历尽万难的经过。因此,我们不只期待看到汤普森调查的事件,也期待看到他成功地挖掘出故事的真相。这些片段就跟《偷照片的人》(picture Snatcher, 1933)、《最后的五颗星》(Five-Star Final, 1931)及《星期五女郎》(1939)这些电影里的手法类似。在片中,苏珊的戏也用了歌舞片类型的表现手法:如狂乱地排演和后台准备,以及最突出的——她演唱歌剧的蒙太奇镜头,就如《五月时光》(Maytime, 1937)这部电影里所用的手法。更广泛的,本片显然运用了侦探片类型的手法,因为汤普森的目的是想解出谜底[到底凯恩死前所说的“玫瑰花蕾”(Rosebud)指的是什么?],他访问一些相关人士,也极像侦探在质问嫌犯寻找线索一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公民凯恩》的类型片用法是相当不明确且暧昧的。若是一部传记电影,本片似乎较重视主角的心理状况,而非他的作为与社会关系;若是新闻片,片中不寻常的地方是,记者也没有得到他所要的消息;若作为侦探片的话,本片也没有解答所有的谜。《公民凯恩》正是综合运用各类型片的惯例,但结果反过来破坏了那些被类型引起的期待。
相同的暧昧的地方,也发生在《公民凯恩》与经典好莱坞电影之间的关系。即使对本片没有先前的认识,我们通常也会猜想,1941年美国片厂出品的电影应是遵循它既有的模式。大致上,本片是有所遵循的:我们会在片中看到欲望(desire)如何推动叙事发展、人物性格特征和目标如何塑造因果关系、冲突如何导致结果、时间如何依剧情需要而安排、客观叙述以及限制型与非限制型叙述如何综合使用等等。不过,我们还可看到本片比一些这样惯例下产出的片子更加暖昧的地方:有时并没有说明欲望、性格、特征与目标;冲突有时候并没有确定的结果;在片末全知的客观叙述口气被减至最低。尤其是结尾,并非是一般经典叙事电影处理结局的方式。以下对《公民凯恩》的分析,将详述它如何运用叙事惯例,又同时破坏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期待。


《公民凯恩》的故事与情节

分析电影的第一步是将之分段(segment)。分段可借电影的技法(如叠化、淡入淡出、切接、黑场等等)来形成具有意义的单位。在叙事电影中,各段落即是情节的各部分。
在叙事电影中,段落情节通常称作“场(景)”(scenes)。这个词源自戏剧,指在相当完整的时空中有明确的剧情分段。以下是本片的分段。在这份大纲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主要的情节部分;有些只有一场,但大部分都是好几场,会再以小写字母表示。很多段落是可以再细分下去,但这个分段方式已足够我们运用了。
如此分段已可让我们看到情节主要分布的情形,以及场景组织的方式。这个大纲也大概说明了情节如何构建因果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公民凯恩》:剧情段落

C. 片头字幕
1. 仙纳度豪宅:凯恩去世
2. 放映室:
a. “热线新闻”
b. 一群记者讨论“玫瑰花蕾”
3. 蓝丘夜总会:汤普森尝试访问苏珊
4. 撒切尔图书馆:
第一次回溯
a. 汤普森进入,读撒切尔的手稿
b. 凯恩的母亲让撒切尔带走凯恩
c. 凯恩长大之后买下《询问报》
d. 凯恩发动凌厉攻势,在报业表现突出
e. 经济大恐慌:凯恩出售报业系统给撒切尔
f. 汤普森离开图书馆
5. 伯恩斯坦的办公室:
第二次回溯
a. 汤普森拜访伯恩斯坦
b. 凯恩掌权《询问报》
c. 蒙太奇:《询问报》成长
d. 宴会:《询问报》庆祝买下《纪事报》
e. 里兰和伯恩斯坦讨论凯恩的国外之行
f. 凯恩回国,带着未婚妻爱米莉出现
g. 伯恩斯坦结束他的回忆
6. 疗养院:
第三次回溯
a. 汤普森与里兰交谈
b. 蒙太奇:早餐集锦——凯恩婚姻生活恶化
c. 里兰继续追忆
第三次回溯(继续)
d. 凯恩遇见苏珊,并走进她的房间
e. 凯恩参加竞选、演讲
f. 凯恩周旋在盖提、爱米莉和苏珊之间
g. 凯恩竞选失败,里兰要求转调
h. 凯恩与苏珊结婚
i. 苏珊的歌剧首演
j. 里兰喝醉,凯恩为里兰写完艺评
k. 里兰结束回忆
7. 蓝丘夜总会:
第四次回溯
a. 汤普森与苏珊交谈
b. 苏珊练唱
c. 苏珊歌剧首演
d. 凯恩坚持苏珊继续唱歌剧
e. 蒙太奇:苏珊的歌剧事业
f. 苏珊想自杀,凯恩终于答应让她放弃歌剧
g. 仙纳度豪宅:苏珊感觉沉闷
h. 蒙太奇:苏珊玩拼图
i. 凯恩提议野餐
j. 野餐:凯恩与苏珊二人
k. 仙纳度豪宅:苏珊离开凯恩
l. 苏珊结束追忆
8. 仙纳度豪宅:
第五次回溯
a. 汤普森与雷蒙谈话
b. 凯恩捣毁苏珊的房间,捡起镇纸,口中喃喃念着:“玫瑰花蕾”
c. 雷蒙结束回忆;汤普森与其他记者交谈;全部离去
d. 镜头巡视凯恩的收藏,然后出现“玫瑰花蕾”的谜底;豪宅的栅栏,结束
E. 片尾字幕


《公民凯恩》中的因果关系

本片由两组人物引发所有事件。一组是想采访凯恩一生的记者们;另一组是凯恩自己和其他认识他的人,提供给这些记者调查的线索。
因果关系首先建立在凯恩之死上,这使得一些记者为他的事业做了报导。但电影开始时,新闻报道已结束,情节接着介绍这些记者;老板——劳斯顿提供了调查凯恩一生的因,但汤普森的报道结果让他失望。劳斯顿想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玫瑰花蕾”的意义,这使汤普森有了一个目标,开始探查凯恩的过去。他的查访即是情节的主线。
但另一线剧情——凯恩的生活——已发生在过去。在过去,已有一组人物让剧情发生:很多年前,凯恩母亲的寄宿宿舍有一个贫穷的寄宿生,以一纸银矿契约书作为房租。由这银矿带来的财富,使凯恩夫人得以聘撒切尔做查理 •凯恩的监护人;而撒切尔的管教方法(片中没有清楚说明),使凯恩长大后变成一个被爱的、叛逆的年轻人。
《公民凯恩》不寻常的地方在于,这些调查者的调查对象,其实是象征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汤普森想了解的是,到底是什么人格使凯恩在死前说出“玫瑰花蕾”这样的字眼,而这个动机使汤普森开始一连串的查访。凯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的性格特征还影响了其他人物的言行。然而,我们将看到的是,《公民凯恩》的故事到最后依然没有界定出凯恩所有的性格特征。
凯恩的生活有一个目标:寻找与“玫瑰花蕾”相关的目标。但剧中人在思索凯恩这个人时,在有些地方均不约而同地认为,那是他已失去或无法得到的东西。这再次说明了凯恩的目标虽有但不明确,却使这个故事非常不寻常。
凯恩生命中其他的人物为叙事提供了因果素材。虽然凯恩已死,但几个认识凯恩的人的存在,使汤普森的调査成为可能。特别的是,这些人物提供了关于凯恩一生相当程度的认识,这使观众得以重建电影里的事件顺序。撒切尔认识凯恩的童年;伯恩斯坦(他的经理)了解他的事业;好朋友里兰了解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第一次婚姻);苏珊•亚历山大是他第二任妻子,知道他的中年;以及佣人雷蒙在凯恩的晚年处理他身边诸事。这些人物不但在凯恩的生前,同时也在汤普森的调查中,扮演着因果关系的角色。该注意的是,凯恩的妻子爱米莉在故事中没有回忆,是因为她的部分必然会与里兰的回忆部分重叠,对剧情没有太大帮助,因此情节即将她略去(通过一场车祸)。


《公民凯恩》中的时间

《公民凯恩》的情节在处理不同的事件时,其次序、长度和出现的次数之间差别甚大。本片的力量就来自情节复杂地以重组故事的方式提供给观众线索。
若要了解故事中的时序、各事件的时间长度和出现频率,观众就必须循着这些错综复杂的事件网络,自己理出头绪。例如,第一次回溯撒切尔的日记,透露了凯恩在经济恐慌时失去报社的事件(4e),此时,凯恩已是一个中年人。但在本片第二次回溯中,伯恩斯坦却叙述凯恩年轻气盛进驻《询问报》,并与爱米莉新婚之事(5b,5f)。观众在心理上就主动调转了这些情节次序,待新的事件出现时,再放人故事中正确的时序位置。
相同的,故事中最早的部分,应该是凯恩的母亲得到一纸价值不菲的银矿矿权;但我们却是在第二段情节的新闻片中才得知,而片中情节的第一段却是凯恩的死讯。因此、理众必须相当努力才能厘清这些顺序。让我们假设凯恩的一生包含下列各阶段:
童年
青年期:报社事业
新婚生活
中年
晚年
有趣的是,片子的前段包括了凯恩各阶段的生活片段,并来回游移;直到后段才轮流专注在各个特定阶段。“热线新闻”的段落(2a)让观众先纵观他生命的全貌、撒切尔的手稿(4)让我们知道凯恩的童年及中年。然后,所有的回溯段落才开始依年代次序出现。伯恩斯坦的回忆(5)集中在身为编辑的凯恩,以及未婚妻爱米莉的生活;里兰的回忆(6)横跨凯恩的新婚生活到中年;苏珊(7)则讲述中年及老年凯恩的故事;雷蒙所谈的凯恩生前轶事(8h)集中在他的晚年。
到这里,情节才变得比较依循“线性”发展。这个功能是使观众不再在各阶段中来回跳跃,在组织情节时空次序上发生困扰。也因此,早先情节所引起的期待,都在后段的情节里得到确认或修正。
经由事件的时空重组,情节激发了观众内心里特定的期待。从凯恩的死以及新闻片的内容开始,情节制造了两个强烈的好奇究竟"玫瑰花蕾"是什么?到底是发生什么事,使一个有权势的人在晚年如此孤立?
这些同时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悬疑。因为我们已知道凯恩两次婚姻都失败,朋友也都将离他远去等等,因此,我们即集中去注意到底这些是如何以及何时发生的。所以,有很多场景的功能就在于延后我们已知的结果。例如,我们已知苏珊在某时会离凯恩远去,所以每次凯恩残暴地对待她时,我们就期待她会如此去做。有好几场(7b-7j)她都差点离他而去,包括她尝试自杀、他抚慰她的那一段。情节其实可以安排她早一点离开(7k),但那样的话,他们之间关系的浮沉就无法引人入胜,也就无法产生悬疑效果。
并且,若无“热线新闻”的存在,观众在心理上重组事件时序的过程,可能就非常不同。第一段的仙纳度豪宅死讯让我们摸不着头绪,因为我们对死者一无所知。但新闻片本身结构的出现,很快提供了相当多的信息;而且,它的叙述内容得以与后段电影内容平行对照,也提供了剧情简介。
A. 几个仙纳度豪宅镜头
B. 丧礼;报纸以头条新闻报导凯恩死讯
C. 经济王国的成长
D. 银矿和凯恩母亲的寄宿宿舍
E. 撒切尔在会议上的证词,
F. 政治事业
G. 私人生活:婚礼,离婚
H. 歌剧院和仙纳度
I. 竞选
J. 经济大恐慌
K. 1935年:凯恩的老年
L. 仙纳度豪宅内孤立的生活
M. 宣布死讯
新闻短片与整部影片的内容相较,在形式结构上有惊人的相似点。“热线新闻”一开始强调凯恩是"仙纳度的主人”,接着一段关于这幢巨宅的镜头:房子、庭院及内景(A)。这是整部影片开场的变奏(1),镜头包括庭院,直驱人巨宅的画面。开场结束在凯恩的死亡,而新闻片在外景介绍之后,紧接着凯恩葬礼的镜头(B)。接下来也是各报头版新闻宣布凯恩的死讯,稍加比较《公民凯恩》的情节流程图就会发现,这些头条新闻相当于全片中新闻片所占的比例(2a)。即使头版的标题“对4,000万名报纸读者来说,比凯恩名字在他报纸上的标题更有价值的,是凯恩本人••••••”,也与放映场这场戏做了一个简短的平行剪辑处理,在这场戏中主管决定汤普森应该继续去调查凯恩“有价值”的一生。
而新闻短片的叙述次序,也大略与汤普森采访众人的回溯次序平行。“热线新闻”从凯恩的死讯转到报导他的报业王国(C),而片中第一次回溯(4),告诉观众撒切尔如何管教凯恩以及凯恩第一次尝试经营《询问报》(3)。这种大略的平行对照还发生在:新闻片中报导凯恩的政治企图(F)、他的婚姻(G)、建歌剧院(H)及竞选(I)等等。里兰的回溯也包括了凯恩的第一次婚姻(6)、与苏珊的外遇、竞选,以及歌剧首演。
在新闻短片和全片之间的相似之处还不只这些,如果将两者仔细比对,还可以找出更多。总之,新闻片提供给我们一个“地图”,使我们在观赏回溯的场面时,已相当期待一些事的发生;同时,也有了一个大略的时序概念,等着将这些事件一一重组成完整的故事。
《公民凯恩》中大量的闪回让我们直接看到过去的事件,也因此,故事时间与情节时间大约相当。凯恩死时为75岁,但电影一开始时他已10岁,所以情节大约涵盖他的人生约65年,再加上汤普森约为一周的调查。另外是凯恩夫人在做矿产买卖时,我们可想象是她将儿子凯恩交给撒切尔的前几年;因此故事比情节稍长——约为70年。在银幕上的时间约为120分钟。
就像大部分的电影一样,《公民凯恩》也使用了省略的手法。情节略过实际故事时间、而放映时间也缩短了汤普森查访一周的时间。同时运用蒙太奇手法,将故事时间浓缩在几个镜头内,如《询问报》的成长(4d)、发行量的增加(5c)、苏珊的歌剧事业(7e)、苏珊玩拼图打发时间(7h)。这种“摘要”的手法非常不同于一般叙事场景。目前我们已能了解这些片段对帮助观众厘清故事长度的价值。
《公民凯恩》同时也展示了在故事中只出现了一次的事件,可以在情节中重复出现的实例。苏珊与里兰的回忆片段都提到了苏珊在芝加哥的歌剧首演。里兰的回忆角度是从观众席看向舞台,因此,观众看到的是舞台上的表演(6i)。苏珊的版本(7c)则包括后台的种种与台前的表演,使观众看到她所受的屈辱。因此,这同一事件的两种版本并没让观众产生困惑,因为观众看得出这是同一事件的不同场景(“热线新闻”在G和H的部分也提到苏珊的歌剧事业)。通过重复她的难堪,让凯恩迫使她去经历的这个痛苦过程,整片更加清晰。
综合来看,《公民凯恩》的叙事运用回溯手法将汤普森的查访戏剧化,激发观众去寻找凯恩失败的原因,并识别"玫瑰花蕾"的真正意义。就像在侦探片中,我们会去寻找遗漏的因果部分,将故事组成首尾一贯的模式。因此,经由操作事件的时序、时长及出现的次数,情节可以既帮助观众寻找遗漏的部分,又可以将之复杂化,以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并制造出悬疑的效果。


《公民凯恩》中的动机

有些影评认为,导演奥逊•威尔斯运用寻找“玫瑰花蕾”真义的手法,是本片的缺点,因为事后证明这只是一个噱头。然而,如果《公民凯思》的重点只在于验明“攻瑰花蕾”的意义,以上的控诉也许就成立。事实上,“玫瑰花蕾”在本片的功能仅是制造动机,它让汤普森有了查访的目标,也让观众集中注意力于他去查明凯恩一生真相的努力。因此,《公民凯恩》成为一部侦探片,但它却不是调查犯罪动机,反而是记者去调查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玫瑰花蕾”的信息在于成立一个基础动机,以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当然,“玫瑰花蕾”还有其他功能;比如小雪橇提供一个转场的功能,从寄宿宿舍到撒切尔在圣诞节时送给查理一个新雪橇)。
《公民凯恩》的叙事即围绕在查访一个人性格特征的过程,结果是,这些特征又为许多事件提供了动机(这一点,本片倒是颇符合经典的好莱坞叙事体)。凯恩想替苏珊证明,她是一个歌唱家而不仅是他的情妇,是让他开始跨入歌剧事业的动机。凯恩的母亲过度关心凯恩小时候的教育,认为她所处的环境是坏环境,给予她将凯恩交给撒切尔看管的动机。这些行为的动力都来自于角色的特征和目标。
在片子末了,汤普森宣布他放弃寻找“玫瑰花蕾”的意义,因为他不认为“任何字眼可以完全解释一个人的一生”。在这点上,汤普森的说辞给予他接受失败的动机。但是,观众若要接受“没有可以解开一个人一生谜团的钥匙”这样的概念,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理由,电影也提供了这些理由。先前在放映新闻片的放映室里,劳斯顿说:“也许他死前躺在床上所说的话就已说明一切。”另一个记者回答:“对,但也许他什么也没说。”在这里,即已先暗示了“玫瑰花蕾”是一个没有谜底的谜。里兰在稍后尖酸地排斥了这个话题,只谈其他事件。这些简短的片段均帮汤普森建立了最后消极的论调。
汤普森第一次在蓝丘夜总会拜访苏珊的场景(3),一开始可能令人相当困惑。不像他拜访其他人的场景,这里没有回溯发生。汤普森从酒保那儿知道,苏珊对“玫瑰花蕾”一无所知,而这些他可以从第二次拜访她时得知。所以,为什么影片还包括这一段?有一个理由是,这场戏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也加深了凯恩的神秘感。还有,苏珊的故事是关于凯恩的中晚年,而在故事中段之后,所有的回溯都依照年代顺序进行;如果苏珊在第一次汤普森拜访时即先说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信息来了解这些内容。然而,汤普森的查访先由苏珊开始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她是凯恩的前妻,应是活着的相关人中与他最亲密的。第一次拜访她时,她因喝醉而拒绝受访,让她的回溯延后出现能够有一个动机;到那时,关于凯恩的生活伯恩斯坦和里兰已谈了相当多,也就为苏珊的回溯铺了路。因此,第一次的拜访在功能上正提供了延后苏珊回溯剧情的理由。
动机使叙事理所当然。凯恩的母亲希望儿子能成功富有地生活,这个动机让她将凯恩交由撒切尔管教。而撒切尔是个有权势的银行家,给予新闻短片一个理由,将他在听证会的证词(证明他的地位)放在新闻内容中。而他的社会地位也说明,他可以将自己的日记手稿放在纪念图书馆中。这些共同说明汤普森可以取得凯恩童年生活的数据。
尽管本片有着对心理动机的依赖,但是,《公民凯恩》却有意在一些地方脱离经典好莱坞叙事手法,将一些动机暧昧化。而这些暧昧的地方主要是来自于凯恩的性格。每个人物对凯恩都有一定的说法,但这些却又不完全说明凯恩的人格。伯恩斯坦用同情及充满情感的方式回忆凯恩,而里兰则用愤世嫉俗的语气谈论他与凯恩之间的关系。这些说法依然没有完全说明凯恩的一些言行。例如,凯恩开一张25,000美金的支票解雇里兰,是念在老友的分上,还是想以高姿态证明自己比里兰更慷慨大方?而他为什么一直购买一些甚至没拆封的艺术品放在仙纳度里?在对这些问题保持开放的同时,本片邀我们一窥凯恩性格的不同侧面。


《公民凯恩》中的平行对照

平行对照并非《公民凯恩》的基本叙事结构,但是片中有一些平行的结构存在。我们已讨论了新闻短片与整部影片之间有一个平行对照的结构,也注意到两条剧情线的平行;凯恩的生活与汤普森的调查“玫瑰花蕾”是凯恩一生中所追求目标的代名词;我们从他的生活中看到,他无法获得友谊与爱情,以致孤单老死在仙纳度。而他无法获得幸福与汤普森无力获知“玫瑰花蕾”的真义,产生了平行对照。当然,这不意味着他们有相同的性格特征,而是说,它提供了两条剧情线同时朝相同的方向发展。
另外一个对照是,凯恩一边进行竞选,一边忙着他将苏珊塑造成歌剧明星的歌剧事业。在这两方面,凯恩均尝试运用报纸对大众舆论的影响力,来膨胀自己的知名度。为了让苏珊成功,他强迫报社同仁撰写赞赏她演出的乐评;这个动作与他竞选失败时、《询问报》立刻宣布此次投票无效的动作相呼应。这些情况表示,凯恩并不明白他的势力并不足以掩盖他的失败:他与苏珊的外遇导致他竞选失败,接着他也拒绝承认苏珊没有唱歌剧的能力。这里的对照指出,凯恩如何在他的生命中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


《公民凯恩》情节发展的模式

汤普森拜访凯恩的旧识的顺序,让这些回溯有一个清楚的发展轨迹,因为他从了解凯恩童年的人开始,到知道他晚年生活的人,依序拜访。此外,每一个回溯均描绘凯恩特定的一面。撒切尔提供凯恩的政治概观,伯恩斯坦则谈论他处理报业的手腕。情节先概述了凯恩早年得志,再导人里兰对他私生活的看法,由此我们得知了第一个关于凯恩失败一面的暗示。接着,苏珊谈到凯恩如何操纵她的个人意愿,以及雷蒙的回忆,使凯恩逐渐变成一个可怜的老头。
因此,虽然情节中每个事件的时序、时长及出现的次数均互异,片中仍通过一个稳定的发展模式呈现凯恩的生活。叙事的现在时——汤普森的调查——也有它自己的格局(片末汤普森的调查失败,呼应凯恩自己无力追寻幸福或个人成就的命运)。
由于这个失败,《公民凯恩》的结尾比1941年的好莱坞电影“开放”许多。汤普森其实已为"玫瑰花蕾"找到了自己的解答,因为他说这并无法解释凯恩的一生;因此,观众借这个行为模式获得更大的思考空间。汤普森已经了解到,人生并没有办法用一个词来总结。但是,在大部分的经典叙事电影中,主角通常都会完成最初的目标(汤普森是这条剧情线的主角)。
另一个关于凯恩的剧情线显得更开放。不仅凯恩没有达成目标,电影本身也从没有确切说清他的目标是什么。大部分的经典叙事都要制造冲突,让主角挣扎到片末才来化解。凯恩以成功的生活开始(顺利营运《询问报》),然后渐进人孤单、落寞的生活,我们从不知什么可以使他快乐。忪民凯恩》这种处理手法使它在当时非常不寻常。
但寻找“玫瑰花蕾”的结果却有了一个交代:观众在片末终于发现“玫瑰花蕾”是什么。借着这个发现,结尾的镜头与开场遥相对照。开场镜头经过栅栏向豪宅推进,结束则由屋内向外后拉,直到栅栏外,硕大的K徽章及“禁止进人”的告示牌充满了整个画面。
然而,即使如此,我们对汤普森的说法仍然有暧昧的感觉。因为光知道凯恩死前说的“玫瑰花蕾”是怎么来的,我们就了解凯恩全部的性格特征吗?也许汤普森是对的——没有任何字眼可以解释凯恩的一生;或许,片末那个“禁止进人”的告示牌正在暗示,不论是汤普森或观众都难以一窥凯恩的内心世界。“玫瑰花蕾”好像解释凯恩一生的问题,不外是来自于童年失去的那个雪橇,以及童年生活;但本片又暗示这样的解答太过简单。这正是片中劳斯顿所谓的新闻点。
多年来,影评界一直在争论“玫瑰花蕾”究竟是否解开了本片的叙事症结,这些争论其实证明了《公民凯恩》所运用的暧昧手法。电影本身只提供线索,却不交代完整的结局。


《公民凯恩》的叙述

在分析《公民凯恩》的情节如何呈现其故事内容时,可以特别注意一个现象:我们唯
一直接面对凯恩的时候是当他死的时候。其他时候,他不是出现在新闻短片中,就是存在于其他人物的回忆里。这个处理方式使这部电影成为一个人物的肖像,一个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该人物的研究。
片中五个叙述者,也是汤普森追踪调査的对象:撒切尔、伯恩斯坦、里兰、苏珊以及仆人雷蒙,均多少呈现了凯恩的某一面。在撒切尔的部分(4b-4e),叙述的方式是:只呈现有撒切尔出现的场景,甚至凯恩的报业事迹也依撒切尔认知的范国来呈现。在伯恩斯坦的回溯(5h-5f)中,有些场景超出了他目击的范围,但大致是依照他的认知范围而来。比如在《询问报》的庆功宴上,我们受限于伯恩斯坦与里兰之间的对话,而此时凯恩在背景的大厅中兴高采烈地跳舞。同样的,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凯恩去欧洲旅行的镜头,只看/听到伯恩斯坦读着凯恩发回的电报给里兰听。
里兰的回溯部分(6b,6d-6j)则明显超出叙述者的认知范围。我们可看到凯恩与爱米莉共进早餐的镜头、凯恩与苏珊二人相遇,以及在苏珊的公寓中,凯恩与盖提的冲突。在场景6j中,虽然有里兰出现,但他几乎是不自觉的(在这部分的情节中,里兰透露他所知的一切均是凯恩告诉他的,但本场的细节却明显超出里兰的认知范围)。等我们看到苏珊的回忆部分(7b-7k),她的叙述中呈现的认知范围,与她本人最为契合。而仆人雷蒙的叙述也符合他自己的认知:他站在凯恩捣毁的苏珊房间的门外(还有一场戏7f,苏珊对于这个行动并不知情)。最后的回溯戏(8b)由雷蒙回忆,并与他所知的范围相吻合;因为当凯恩捣毁苏珊的房间时,他正站在门外。
运用多个叙述者来传递故事信息拥有许多功能。它提供了“写实”的成分,而且呈现凯恩复杂的多面。还有,这些人物的叙述如同苏珊的拼图一样,我们只能一块一块地拼起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到底“玫瑰花蕾”与凯恩的过去有何关联?也增强了悬疑性——他是如何失去朋友及妻子的?
这个策略暗示了本片形式结构的重点。当汤普森由不同的叙述者口中得到信息,情节却利用两者(汤普森与这些叙述者)来传递故事信息,与此同时也封闭(conceal)了故事信息。因为这使我们了解,没有任何说法可以说明任何人的一生。倘若我们可以直接进入凯恩的意识,也许可以更快了解“玫瑰花蕾”对他的意义。这种多重叙述的用法是用来模仿真实生活的现象,利用片断、不连续的信息来引发好奇与悬疑。
虽然每个叙述者均大部分受限于自我的认知范围内,但情节并没有设法将回溯的场景用比较主观的叙述手法来呈现叙述深度。它用旁白作为转场,带领观众进入回溯情境,但也没有做任何尝试去呈现这些叙述者的主观性。只有在苏珊的部分有主观叙述手法的痕迹。在场景7c中,里兰的存在都是从她站在舞台上的主观视觉角度去看的,而那些关于她歌剧生涯的蒙太奇,也呈现出一些心理主观性,透露她的挫败感。然而,整体而言,本片符合经典好莱坞以客观叙述手法呈现剧情的惯例。
除了这五位叙述者,片中还有“热线新闻”短片所呈现的认知范围。我们已知道它存在的功能,但它另外还提供给我们一个大范隅的认知——凯恩的生与死,而这些将由那五位叙述者来补充更多的信息。它同时也比片中其他部分更为“客观”—一它根本没有透露任何凯恩的内心生活。正如劳斯顿的说法:“这些不足以告诉观众一个人物的作为,你必须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在功能上,汤普森的目的即是去增加新闻短片对凯恩表面介绍的深度。
然而,这些还没说完这部复杂、大胆的影片的叙述处理手法。至少,新闻短片与五位叙述者所透露的信息,都是由汤普森这个人串连在一起的。就整个程度而言,他是本片的代言人:挖掘、组合所有谜题。
值得注意的是,汤普森几乎没被赋予任何性格特征,我们甚至很难记住他那张脸,而这在电影里是惯用手法,如果让观众多了解他的背景,他反而会变成主角。不过,《公民凯恩》是比较关注他的探寻(search),而非他这个人。情节处理汤普森的方式,使他像一个中立的搜集站,搜集各方信息(虽然他在片末的结论“我不认为任何字眼可以解每一个人的一生”暗示经由调查,他改变了立场)。
然而,汤普森还不是一个完美的代言人,因为电影的叙述是在一个更大范围的认知中,堆人新闻短片、五位叙述者及汤普森。回溯的部分是非常限制性的,但许多部分呈现了一个整体上的全知叙述。如开场的手法,即如“上帝的观点”(god's-eye-view)一样进行镜头的运作;我们进人一幢神秘的豪宅——凯恩的领土仙纳度。我们大可以借一个人物的旅程进人这个场景,如同桃乐丝在奥兹的历险一样。然而,在这里,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者在带领这趙旅途,最后进入一个黑暗的卧室。一只手握着玻璃镇纸,与风雪的景象并置。
这个画面戏弄着我们:这到底是尝试诗意的叙述手法,还是一个即将死的人脑中的画面?这两者均提供了相当大量的信息,让观众感觉到全知的力量,尤其是他死后,一位护士冲进房间,显然没有一个剧中人知道得比观众还多。
在另外一方面,全知叙述非常明显。在里兰回忆苏珊的歌剧首演时(6i),我们看到高高在上的舞台工作人员对她演出的反应。然而,最明显的应该是片末的全知部分。当汤普森与一群记者离去,“玫瑰花蕾”的谜底没有解出,而镜头仍停留在仙纳度的仓库中。这全归功于全知的叙述手法,观众因此得知“玫瑰花蕾”原来是凯恩童年的玩具——小雪橇——的名字。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连接起开场的镇纸与片尾的雪橇。
这个叙述的全然全知,“知道”故事开场的重要线索在哪里,不断用暗示戏弄我们(雪、镇纸中的小木屋),最后终于揭开片头谜题之谜底。镜头又回到“禁止进人”的告示牌,提醒我们片子开场的方式。本片不只是依循因果与时间的原则,同时也是借叙述的模式塑造好奇、悬疑,以及在最后惊奇的效果中,完成首尾一致的统一。

——完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

又名:大国民(港/台)

上映日期:1941-09-05(美国)片长:119分钟

主演:奥逊·威尔斯 / 约瑟夫·科顿 / 多萝西·康明戈尔 / 阿格妮丝·摩尔海德 / 

导演:奥逊·威尔斯 / 编剧:Herman J. Mankiewicz/Orson Welles

公民凯恩相关影评

狮子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