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蟒与圣杯,不见巨蟒不见圣杯——恶搞从片名开始。
1969年10月5日,当这五个英国佬和一个美国佬第一次胡言乱语恬不知耻地出现在BBC电视台上时,整个英伦三岛都傻了眼。从这天开始,在之后短短的四年间,“巨蟒剧团”及其六位成员的名字通过《飞翔的马戏团》这套空前成功的电视喜剧节目,很快成为了英国现代文化的一个标志。也正是从《飞翔的马戏团》开始,“巨蟒”逐渐为世界所熟知,并以自己独特的幽默方式开创了一种至今仍被全世界(尤其是好莱坞)广泛效仿和套用的喜剧类型。
所以我们今天要聊的是《飞翔的马戏团》么?
不,不是的。

只是,我的猫刚从电脑上走过去。
上面的内容都是她打出来的。

好了,我把那只烦人的爱趴在键盘上的猫打发走了。
现在是属于人类的时间。

每到周末,我都会坐在电脑前,闭着眼睛抱着我的猫,然后将猫爪搭在鼠标上,她选中什么电影我就看什么电影。
然后我一直觉得我的猫试图通过所选的电影想要告诉我一些事情,也许是关于宇宙的终极秘密,也许是震撼了整个科幻界的阿西莫夫所提出的那个著名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者也有可能她只是想告诉我她不喜欢我帮她选的猫枕头。
看看她的猫爪子帮我选过的电影:
《绑架地球人》
《造人计划》
《飞越疯人院》
《一周不死,全额退款》
《吾乃母亲》
我的猫究竟想对我做什么???
这不,今天她又帮我选了一部《巨蟒与圣杯》的电影。
随手一查,是1975年的英国电影,本片还是唯一一部曾经进入IMDb前50排名的“无厘头/恶搞”电影。目前位列第119位,排在《洛城机密》和《焦土之城》中间。
行啊?猫!
借此,认识了这部从字幕笑到片尾“彩蛋”的恶搞爆笑喜剧电影——《巨蟒与圣杯》,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应该叫《巨莽与圣杯》才对。
从字幕开始,音乐像忘了旋律似的,没事儿就抽风卡壳儿,字幕也是,然后因为错误频出,负责字幕的人员被撤掉,结果依旧错误百出,最后连负责撤掉字幕人员的人员也被撤掉......
这是要闹哪样?

继续看,故事发生在公元932年,中世纪欧洲,雾气弥漫中一座古堡若隐若现。一阵急促而又规律的马蹄声中,亚瑟王与他的仆从“闪亮”登场。这是史诗片的节奏啊!——
等等,马在哪里?
哪来的马蹄声?
等到雾气散去,这才看出来,原来——马蹄声不是真正的马蹄声,而是椰子壳撞击在一起制造出模仿马蹄的声音。
我:???
猫:???
因为并没有看过原著电影,到这里,我还误以为自己走进了唐吉坷德的片场,哪儿来的一对儿傻子?!
接着俩人就被守城的士兵拦住:来者何人?
屏幕外的我满脑子都是:孙~行~者~
亚瑟王回答:我是从卡米洛特城堡来的,尤瑟王的儿子亚瑟,我是不列颠的国王!我击败了撒克逊人!我是全英格兰的统治者!
It is I,Arthur, Son of Uther Pendragon,from the castle of Camelot.
King of the Britons,defeater of the Saxons.
Sovereign of all England!
瞧瞧这一大堆名号和头衔,
原来《权力的游戏》里龙妈的超长头衔来自这里啊。
自称骑士却无马,民众纷纷质疑他,水中仪式遭群骂,亚瑟国王也抓瞎。
而这个被唯一个民众认可了的国王还是因为——
“他一定是国王,因为他身上没有大粪。”

比起传说中风光无限的亚瑟王,电影里的他更像是西天取经一路困难重重的唐长老,而且还是只有一匹“白龙马”的唐长老。
而电影里有一段台词可谓是最早的“唐僧体”。
为了对付巫师口中“你所见到的最邪恶、最残忍和最暴虐的啮齿动物”——兔子,亚瑟王请出了终极秘密武器——神圣手榴弹。
神圣手榴弹的使用方法详见《圣经》(误)第二章 九到二十一篇:
“圣·阿提拉高高举起手榴弹说,仁慈的主啊,保佑这枚手榴弹,把您的敌人炸得粉身碎骨吧。宽恕他们吧,上帝答应了人们供奉羔羊、树懒、鲤鱼、凤尾鱼、猩猩、谷子、果蝠......(省略一些,教友)上帝说,首先取下拴,然后不多不少,数到三,应该数到三,你数到的数字是三,你除了数到三,既不要数到四,也不要数到二,五是数多了,‘三’一旦被数到,成为被数到的第三个数字,就高高地向敌人扔出,安提阿之神圣手榴弹。阿门。”
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地方就在于它最纯粹的恶搞,不是为了逗人发笑的笑点,不是为了吐槽的槽点,也不是为了黑而挖煤,就是恶搞恶搞本身(这一句不是病句!)。因为所有的台词都一本正经直戳痛点,打中关键伤其要害。就像电影里那只行动快如闪电的兔子,最快击中你的要害部位——令你发笑,发狂,发癫,然后你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看完了整部电影。

短短91分钟的观影体验,全程都只有:
——还可以这么拍?
——怎么可以这样一本正经的胡来?
——这确定是人类可以写出来的剧本?
如此这般惊叹的内心咆哮独白。
这简直就是对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传说故事的一次恶搞狂欢。
别忘了,前面(我的猫)提到的巨蟒团,也是这部电影全部的核心创作人员,身兼导演编剧及主演。六个高智商活宝的创作灵感永远天马行空随兴所至,永远不受任何一种规范或模式的约束,从头至尾也看不到一个惯用的伎俩或模式化的重复。故事虽然分别由六人独立各自书写,内容或破碎或连贯,但却依旧彼此相互交叉,六种风格迥异却又独具特色的段子整合到一起,一条围绕着以亚瑟王召集众人寻找圣杯的主线和众骑士分头冒险的副线交织而成经典。
而片中那句经典的对方不想跟你说话,并向你扔了一只动物的梗,早也都是这六个人几十年前玩剩下的了。
还有关于分辨女巫的方法,简直是整部电影最佳。
——告诉我,你们怎么处置女巫?
——烧死他们!
——除了女巫,你们还能烧什么?
——木头。
——那么女巫为什么能烧着?
——因为她们是木头做的?!
——很好。我们怎么知道她是木头做的?
(众人纷纷挠头)
——木头沉到水里吗?
——不,木头漂在水上。
——还有什么东西漂在水上?
——鸭子!
——正确,所以理所当然的,如果她和鸭子一样重,她就是木头做的。
——所以?
——她就是女巫!女巫!
这才叫真正的逻辑感人。
所以,你才会发现,这部电影的智慧,简直绝顶到郭达斯坦森都自叹不如的地步。
他们会认真讨论椰子究竟是非洲燕子还是欧洲燕子带来的;
他们会玩着泥巴讨论亚瑟王位的正统性,民主政治随手拈来不带喘的;
他们随意而为,便轻松打破“第四堵墙”,互动个不停;
可以是剪辑上的:
荧幕内外的:
旁白与剧情人物的:
“这只是个拍电影用的模型。”
官方实力吐槽真的太有趣了,何况吐槽的还是导演本人,并且这还是导演特瑞·吉列姆在片中的唯一一句台词。

总之,他们甚至都不存在“墙”的说法,而是将所有的一切都利用起来,而由此产生了一种无厘头又完美融洽的互动式叙事结构。
而几处点睛之笔的动画部分则是令影片艺术性与趣味性达到峰值。



这些被无数人点名称赞的动画片段,实力圈粉无数。
(虽然最后为了剧情需要,还是把动画师给写死了。笑~)
这还不止,当把亚瑟王的传说恶搞的几近让人相信史实就是如此荒诞不经的时候,片尾又给你来了一出无色无味的彩蛋——黑屏。
电影结束地突兀而又仓促,在一愣神的功夫,已经黑屏了一分钟过去了,而片尾字幕一个字都没有!没有!
Why?
因为字幕员一开始就被开除了!
下马!(哎呀,一不小心又双关了。)



没有字幕员,
我也没有猫。
猫的段落纯属虚构,
但电影都是真的,
一切都是为了恶搞。
喵~

巨蟒与圣杯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1975)

又名:圣杯传奇(台) / 巨蟒和圣杯 / 蒙蒂·派松和圣杯

上映日期:1975-04-25(英国)片长:91分钟

主演:格雷厄姆·查普曼 / 约翰·克里斯 / 艾瑞克·爱都 / 特瑞·吉列姆 / 特瑞·琼斯 / 迈克尔·帕林 / 康妮·布斯 / 卡萝尔·克力夫兰 / 尼尔·尹艾斯 / 比·达夫尔 / John Young / Rita Davies / Avril Stewart / 莎莉·金霍恩 / Mark Zycon / 桑迪·约翰逊 / Joni Flynn / 伊恩·班克斯 / 玛格丽塔·道尔 / 查尔斯·诺德 / Roy Forge Smith / 玛吉·韦斯顿 / 

导演:特瑞·吉列姆 / 特瑞·琼斯 / 编剧:格雷厄姆·查普曼 Graham Chapman/约翰·克立斯 John Cleese/艾瑞克·爱都 Eric Idle/特瑞·吉列姆 Terry Gilliam/特瑞·琼斯 Terry Jones/麦克·帕林 Michael Palin

巨蟒与圣杯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