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冬,在《花花公子》伦敦办大佬Victor Lownes资助下,刚录完《飞行马戏团》季二的Monty Python小组拍摄了电影处女作《And Now For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目的不外有二:进军美国市场,尽情享用玩伴。最终结果有违初衷——片子在英国市场卖得还成,大洋彼岸却连滴水花都没见着。电影只是把前两季小品摘选出来炒了炒冷饭,没有原创内容;拍片过程中,两个一心想做导演的Terry与酒鬼导演Ian MacNaughton的冲突也愈加频繁,这一切都让小组下定决心,要在下一部作品获取完全自主权。

时间到了1974年,随着剧集热播、衍生品热卖和舞台巡演的轰动,Python小组在岛国人气日隆,策划新电影的时机已然成熟。John Cleese尽管声明退出剧集季四摄制,但对电影计划还是欣然同意。按老规矩,六个成员坐到一起开始抛砖引玉,Michael Palin的亚瑟王与仆人以椰作马创意博得了一致赞赏,就此触发并确定以亚瑟王冒险为蓝本构筑电影剧本,《巨蟒与圣杯》(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就此诞生。

六个从没写过电影剧本的Python保留了电视剧的写作方式——各自累积小品段子,再将段子整合到一起理条主线出来,剧本完稿以亚瑟王召集众人寻找圣杯的主线和众骑士分头冒险的副线交织而成。选角分配大体依循了剧集的传统——谁写的段子就让谁来演;天生有着一张高贵直男脸和受难圣徒表情的Graham Chapman成了扮演亚瑟王的不二人选。落实到导演时,很显然感兴趣的只有Terry Jones和Terry Gilliam这两位,重担自然落到了他俩肩上。

剧本有了,钱却成了麻烦。一听是两个菜鸟自己导,电影公司全给吓跑了。最后多亏了爱冒险的制片人Michael White出手相助:他从National Film Finance Corporation筹得了十万英镑,再加上Python唱片东家Charisma Records从旗下乐队Led Zeppelin、Pink Floyd、Genesis等拉来的十万投资,电影终于启动。钱少也有好处——以椰作马的创意得以自动保留,时至今日椰壳已经成了圣杯粉丝的最佳藏品。

钱一到位,两个导演Terry开始了为期两周的环英之旅,给电影寻找外景地,最后敲定了几座苏格兰古堡。就在开拍前一周,苏格兰环境署发来禁令,称电影内容与这些建筑的高贵不相称。两个Terry被迫再次出行,赶在开工前最后一刻选定了另两座苏格兰城堡:Doune Castle和Castle Stalker。

4月底,拍摄工作正式启动。头一天麻烦就接踵而至:那天拍的是死亡峡谷戏,剧组找当地专家搭了横跨峡谷的木桥,看似危险,实际很牢靠。大家本仰仗登山健将Graham Chapman起带头作用,可到了拍摄现场,宿醉后的亚瑟王站在峡谷边全身发颤,死活不敢过桥(照Chapman本人的说法,这是他为拍片强行戒酒导致的震颠性谵妄)。John Cleese同样不敢过桥,理由是皮革做的锁甲鞋底天潮太滑。不得已,这俩位的镜头用了替身。更大的麻烦在后头:两个Terry才拍了导演生涯第一个镜头,唯一那台同期声录音的主摄影机就歇火了,一打开齿轮全掉了下来。峡谷这头的戏是没法拍了,只能到另一头拍点近景。可大家伙又都不敢直接从桥过,结果费好大劲绕圈子才到对岸拍了几个特写镜头。

这样的不顺贯穿了整个摄制期,苏格兰阴冷潮湿的天气、简陋不适的服装道具、记不住几句台词的酒鬼亚瑟王,所有这一切都让大家吃尽苦头。剧组入住的宾馆只能供应六成人的热水,每天十几个钟头拍摄过后,一大帮人还得抢车回宾馆洗热水澡。Cleese和Idle终于忍受不住,搬进了另一家宾馆,正赶上拍摄“炭疽城堡”戏的美女集体入住,黑暗的隧道里终于现了一丝亮光。

作为导演,两个Terry美学理念相近,都是帕索里尼的粉丝,想拍出一部肮脏疯克、环境可信的中世纪电影,而不是好莱坞那种极尽华美的超真实古典片。现场指导时二人各有长处,演员出身的Jones对喜剧拿捏更有经验,做了几年动画师的Gilliam视觉感官更强,龙骨船向亚瑟王驶近的镜头就是典型的Gilliam式魔幻笔触,理论上说这是一对互补的组合。拍摄时,两人合作紧密,并在日程表上按天划分话事权,调度还算和谐有效。随着Gilliam的完美主义与剧组有限的时间、预算矛盾逐渐加剧,赶快工的Jones开始在Gilliam日争夺主控权,两人之间裂痕渐显。

Terry Gilliam做动画时和剪纸、照片打惯了交道,一切可以任他摆布直到完全满意;当他把这种完美主义照搬到电影拍摄时,却遭致了python同胞的强烈抵触:拍那场家禽守城战时,被指挥着左右反复移动的Cleese当场开骂,“我们可不是几片剪纸”,把Gilliam气得独自窝墙角生了几个钟头的闷气; 拍“Bring out the dead”这一场时,收尸车经过的村庄泥泞不堪,Michael Palin演了个背景中满地爬滚啃泥巴的村民。即便是群众角色,Gilliam也毫不放松,爬地的段落直拍了八条。第七条演完,Palin满以为熬到头了,听到的却是,“再来一遍,刚才那条里Michael背露出来了…” 公认脾气最好的Palin也终于发飙,乱蹦乱跳怒吼了足足五秒钟,引来Cleese和Graham一片热烈掌声。终于要啃泥巴了,道具师安慰Palin啃的会是巧克力,等Palin反问如何区分巧克力与泥巴时,立马没人应声了。等最后拍完,Palin啃进去的多是巧克力,但也杂了不少泥巴在。穿了破布烂衫、满身泥巴的Michael Palin跑去打破伤风针,把苏格兰赤脚医生吓了个不轻。悲剧的高潮在晚上:一帮人聚在一起看样片,整场戏里压根就见不到Palin人影子! 随着Gilliam和同事们矛盾的加剧,两个导演干脆做了分工:Jones负责管python帮,Gilliam只和技术组打交道。

除了两个处子导演的毛手毛脚,独立制作的不专业也给拍摄带来不少麻烦:为了拍兰斯洛特大闹婚礼那场戏,艺术指导(production designer)在城堡内精心设计了一整套楼梯,两个Terry看了交口称赞。第二天进堡准备开机了,两人一下就傻眼了,整座城堡内空空荡荡,除了楼梯啥都没有。回头质问艺术指导,对方说装饰内景是置景人员(set dresser)的活。没法子,两个导演只得自己搬桌子贴彩旗,做完了全套置景的工作。面对混乱不堪的拍摄现场,Terry Jones给自己立了个座右铭:“Don’t Panic”——这可远在《银河系漫游指南》这部奇书(广播剧)诞生之前。

经过六个礼拜的艰苦奋斗,《巨蟒与圣杯》终于杀青。电影结尾是Eric Idle的神来之笔:亚瑟大军由一帮大学生群众演员组成,一天下来报酬只有四镑,人数也很有限,编排大战是不可能的事情。Python们拍了所有能拍到的角度,然后用警察闯入怒遮摄影机的后现代方式结束了全片,这也完美沿袭了《飞行马戏团》时期没有压轴笑话(punchline)的Monty Python标签。

到了剪辑室里,两个Terry分歧再现:Gilliam认为Jones在选择时注入了太多实地拍摄的情感回忆,缺乏客观性。争论不过时,Gilliam干脆晚上偷偷溜回剪辑室再作修改。

10月1日,在一百多名投资商、亲友团面前,《巨蟒与圣杯》作了第一场试映。结果是灾难性的,开场前五分钟现场还笑声不断,慢慢就变得无声无息,直到放映结束。混音做得太真实、节奏不够紧凑外加放映质量差是失败的主要原因。Python们并未气馁,Terry Jones回头重做了音轨,把对话时的背景声逐一抹除,让笑话更清晰无扰;过场戏添上了气势宏伟的资料配乐,嘲讽史诗味出来了;通过接连十三场免费试映的反馈修改,片子的节奏也被一紧再紧。在洛杉矶电影节参展时,面对买了票的观众,《巨蟒与圣杯》终于有了第一次成功放映。

1975年1月10日,《巨蟒与圣杯》在伦敦举办了盛大的首映式。没把握的Python们心情紧张,亚瑟王Chapman被吓得当场犯迷糊了。好在首映一炮打响,片子火遍了英国,哪怕影评还是一贯的苛刻。五个月后,电影在纽约、洛城作了北美首映,当时正值《飞行马戏团》在PBS电视网热播,蜂拥而至的老美把影院门口堵得满满当当,排队入场的观众里不乏Chevy Chase、Jim Belushi这样的未来明星。

Monty Python突然间成了美国人眼中的喜剧之神,一段新的“英国入侵”神话就此铸成。


大量幕后图片请到这里观赏
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2699

巨蟒与圣杯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1975)

又名:圣杯传奇(台) / 巨蟒和圣杯 / 蒙蒂·派松和圣杯

上映日期:1975-04-25(英国)片长:91分钟

主演:格雷厄姆·查普曼 / 约翰·克里斯 / 艾瑞克·爱都 / 特瑞·吉列姆 / 特瑞·琼斯 / 迈克尔·帕林 / 康妮·布斯 / 卡萝尔·克力夫兰 / 尼尔·尹艾斯 / 比·达夫尔 / John Young / Rita Davies / Avril Stewart / 莎莉·金霍恩 / Mark Zycon / 桑迪·约翰逊 / Joni Flynn / 伊恩·班克斯 / 玛格丽塔·道尔 / 查尔斯·诺德 / Roy Forge Smith / 玛吉·韦斯顿 / 

导演:特瑞·吉列姆 / 特瑞·琼斯 / 编剧:格雷厄姆·查普曼 Graham Chapman/约翰·克立斯 John Cleese/艾瑞克·爱都 Eric Idle/特瑞·吉列姆 Terry Gilliam/特瑞·琼斯 Terry Jones/麦克·帕林 Michael Palin

巨蟒与圣杯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