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下》潜藏张力。内战背景下,南方一幢庄园里,由女老师和女学生组成的寄宿学校挣扎着独立维生。学生们年龄不一,从儿童到青春少女。性格各样——羞怯的、固执的、勇敢的、叛逆的。玛莎小姐是校长,内敛威严,不苟言笑,掌控其他女性的生活节奏,决定她们一起生活的大事小情。主讲教师艾德温娜,软弱忍耐,管教不了叛逆少女,自觉环境压抑,又无力脱离。一天,大胆的女孩Amy搀来一名北方的受伤逃兵,封闭庄园里的女性世界就此打破。
电影里没有展现伤兵到来前,寄宿学校中女性们相处的情形。只是精巧地以男性到来后,所有人的变化,来衬托惯常和反常的秩序。
只有女性成员时,这个亦师亦亲的团体,显然是大家长制的,由强韧的玛莎小姐统领一切。这其中有权力关系,但谈不上什么倾轧,只是弱小者本能依附强者。如果没有玛莎的庇护,和群体力量的聚集,她们在战乱很难独活自保。
男性到来后,少女们欢呼雀跃打扮自己,两位老师也不例外。玛莎虽然坚持原则,不能久留敌对方,却不忍打碎女孩们的期待,离乱生活里超常的那部分。随着照料伤员时间的拉长,有了更多交流,男性带来的日常生活变化,越来越显而易见——一起晚祷,一起欣赏演奏、合唱,举办晚宴,共同劳作。所有女性都不同程度享受了男性欣赏的眼光,暧昧或衷心的称赞,带或不带欲望的凝视,本能的性别意识,激发出她们各自的美好活力。
而当3位女性与伤兵的感情,从朋友进展至情欲幻想,抢夺的举动展开。玛莎有意在言语上继续压制艾德温娜,却对少女仍抱着单纯的眼光不设防备。艾德温娜把逃离的希望全寄托在John身上,小心翼翼表达自己羞怯的情感。少女则大胆在睡前献吻,眼神直露,表达欲望。“受宠”的John自然飘飘然周旋其中。
当他在一次舞会中偷偷告诉艾德温娜,晚上要去她房间,结果不出所料去了少女那里时,妒火中烧的艾德温娜和John扭打起来,把伤未痊愈的他推下台阶再次重伤,最终只有截肢保住了性命。
断腿后的男性,失去了性别魅力,开始崩溃咆哮,暴露出本性。女性们面对危机,再次抱团,最终在最小的女孩暗示下,用毒蘑菇杀掉敌军,一起掩埋,绑上蓝色布条等待南方士兵前来。
女性导演拍一部表现封闭空间里,女性之间的关系,与男性的互动的电影,总会有反传统的清新视角。在玛莎为伤兵处理伤口和擦洗时,不就以女性凝视的镜头语言,把男性身体从上到下扫视了个遍吗?最可笑的是,John被截肢后,反复咆哮说就因为他没有进两个成年女性的房间,所以她们恶毒惩罚了他,让他生不如死。一场对所谓女性“阳具崇拜”的大型讽刺。
还有艾德温娜的感情,因为性格温吞,前后转变更显眼。John称赞她的美时,她羞惭不已,知道是过誉,又掩饰不住激动和快乐。随后贸然被表白,她惊惶又迅速接受,因为渴望被他带着逃离。终于反抗玛莎用性安抚盛怒的他时,很难说她是否真的享受。就像其他豆友说的,不妨看成mercy fuck。给那些一直以来误解、污名化女性欲望的男性们一点真相瞧瞧。至于John为什么独独向艾德温娜直说“爱你”?当然是因为她是看起来最传统、最脆弱、最易掌控的一位女性。John知道,身旁围绕的女性最大的渴望,不过就是他的爱,也知道,比起真实的行动,甜言蜜语更显经济划算,三两下就上钩奉献自己。看出玛莎想要吻他的那瞬间,他不就瑟缩了吗?这其中或许还有希望不招惹这位大家长,以换取长久在这座庄园待下去的策略。
1971年的旧版,将The Beguiled直译为“受骗”,男性视角明显。新片则译为“牡丹花下”,取意“牡丹花下死”,精妙。据说索菲亚在制作期,剪掉了很多强冲突的镜头。接受采访时,她强调电影不是翻拍,而是对原著小说的重新创作。
或许抱着“宫斗戏”期待的观众,会觉得电影太平淡,冲突太少。(豆瓣评分偏低的原因)但“宫斗”戏码,恰恰是男性对女性的塑造和期待。也是一直以来摄影机代表的男性视角(male gaze),对观众的反复洗脑。实际上,女性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平淡的。有权力、支配,有真诚的庇护、关爱。性别意识被激发后,也有蹩脚的互相竞争。一旦危机来临,却能迅速重归一体。
怪不得说,只有女性的世界,一定是爱与和平的。

牡丹花下The Beguiled(2017)

又名:美丽有毒(港) / 魅惑(台) / 受骗

上映日期:2017-05-24(戛纳电影节) / 2017-06-30(美国)片长:93分钟

主演:科林·法瑞尔 / 妮可·基德曼 / 克斯汀·邓斯特 / 艾丽·范宁 / 乌娜·劳伦斯 / 安格瑞·赖斯 / 艾蒂森·里克 / 艾玛·霍华德 / 韦恩·佩雷 / 马特·斯托里 / 

导演:索菲亚·科波拉 / 编剧:索菲亚·科波拉 Sofia Coppola/托马斯·卡利南 Thomas Cullinan/艾伯特·马尔茨 Albert Maltz/艾琳·坎普 Irene Kamp

牡丹花下相关影评

小撒
小撒 •
小撒
小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