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很好的完成了对乌干达地区反同性恋面貌的绘图,但是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呈现的背后问题比较有限。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里面看出乌干达反同性恋背后的文化冲突。
一、中学生
主持人希望在乌干达未来的一代人中聆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就与若干中学生进行了交谈。他抓住了问题核心,想了解孩子们心中反同性恋的信息来源是谁。他得到的回答是,牧师和圣经为主,父母老师也这样教导他们。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回答她为什么这样想的时候,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说,他们要为非洲而战,同性恋是随着西方文化进入非洲的,要抵制西方的“邪恶影响”。这里很有意思,他们一方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对立性,另一方面又默许西方教会的思想掌控权。
二、牧师
牧师声称同性恋应当被抵制,因为同性恋会伤害未成年人。他对主持人亲口承认,同性恋与恋童癖没什么两样。实际上,恋童癖和同性恋从起源、发展和概念都完全不同。当主持人向他说明自己就是同性恋之后,牧师大人坚持他是在欺骗自己而且试图“征募”更多的同类。
三、议员
节目组约谈的议员先生,正是提案立法将同性恋处死的人。对话不被允许于政府大厅内进行,空间被边缘化。关于他有两点需注意,议员坚持死刑并不是目的,而是帮助他们回归正路;主持人问道有些同性恋无家可归而住在贫民窟内,议员却坚持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当主持人同样表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后,议员谈笑风生的说“我这不是也在和你说话,没有杀你吗?”转头就马上派人去搜查主持人。

牧师与议员代表乌干达的宗教与世俗层面,牧师内心应当是希望主持人这样的人不存在的,但他只有宗教道德的审判权;在拥有世俗权力的议员那里,这样的意图却是可以付诸实践的。牧师和另一股宗教势力(主持人为体验当地同性恋遭受的折磨而去巫医那里“诊治”)是声称主持人在欺骗自己,他其实是可以结婚生子的,而议员也否认同性恋受到的伤害。二者虽然立场不同,却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致力于将同性恋群体正常化。
在相关人群中,家庭似乎并未直接出场,而是存在于言辞之间。一方面,聚居在一起的同性恋们提到家人与之断绝关系;另一方面,不断暴露同性恋名单的主编表示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帮助家长们。甚至有一位邻居也试图以强暴的方式教导一位低龄女同,何为正常的男女关系。(私以为这只是他满足欲望的借口,但恰恰是这样声称的名义正表明了乌干达对同性恋的社会心理)因而,同性恋身边的人群也都致力于否认与矫正同性恋群体。
这些不同人群的反应,与历史上不同时期或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反同性恋毫无二致。但是在一位中学生的答案里,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一种引人深思的声音。最初我们提到一名学生认为同性恋是西方文化影响的“负产品”,另一位男生则引用圣经里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希望包容同性恋的欧美社会有朝一日也会走向末日。这样的信号,显然表明在同性恋问题上,乌干达社会的态度与另一个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即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乌干达缘起于13世纪前的酋长国,曾几度被游牧民族征服并建国,后来被农业文明同化。长久的历史进程中,乌干达地区王国并立,也有过一国独大的形势。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入侵乌干达,教会势力随之传入,成为今天乌干达地区的宗教信仰绝对主体(另外还有伊斯兰与原始宗教存在)。同性恋在乌干达的待遇,是西方文化殖民后遗症的一个缩影。年轻一代的想法或许令人感到沮丧,这是他们将许多的西方负面情绪加诸于同性恋问题上了。西方文化只是令同性恋群体觉醒了自我认同,却并不是西方文化带来的传染病毒。这是乌干达社会尚未走出西方文化阴影的表现。覆雨翻云间,世事瞬息变化,焉知新的一代不会从西方文化中得到正确的觉醒呢?何况我们也同样看到乌干达同性恋群体。正以生命和落魄为代价换取自由的勇气呢?一切,尚未可知。
保留的一星给节目还可改进的一切不足。

同性恋的禁地The Worlds Worst Place to Be Gay(2011)

又名:世界上对同性恋来说最糟糕的地方

上映日期:2011片长:57分钟

主演:Scoot Mills

导演:编剧:Scoot M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