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具有一种狂欢气质,从莎士比亚到王尔德,从甲壳虫到山羊皮,从卓别林到憨豆,总能让世界和他们一起癫狂。电影方面,体现这种这种气质的也俯仰可拾,比如《猜火车》、《两杆老烟枪》,以及《海盗电台》。

奇怪的是,《海盗电台》表现的不是一呼百应的摇滚乐手,而是一群DJ,唱片的幕后推手,音乐迷幻森林里的导游。他们在一个很酷的雅痞经纪人的带领下,在一艘孤悬海外的船上对外广播,创造了全民收听奇迹,他们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摇滚乐手。影片以初哥卡尔见闻为视角,展现了这些在六十年代创造了一场文化盛宴的人的生活。其中,酒精、性、毒品女权、政府的文化禁锢,都只是作为调料而存在,真正的主角大家都心知肚明:摇滚乐。

说到摇滚,很多人都会激动起来。是啊,那些撕心裂肺、摧肝裂胆的嘶吼,那些深情凄楚、荡气回肠的低吟,曾经给多少人麻木的皮肤过电,给多少人僵硬的心脏热血,曾经让多少压抑的灵魂得以伸展高高飞翔,让多少畏缩的脚步充满力量继续前行。那些仿佛被巫师施过咒的音符,摇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然而,让这么多人膜拜的摇滚乐,其历史才不过一甲子,似乎根基不是很深厚。其实,任何时代都有摇滚,只是表现方式未必是音符与旋律罢了。魏晋时期嵇康打铁的节奏就是火星四溅的摇滚旋律,三国时期祢衡击鼓骂曹颇有重金风范,盛唐的李白高吟“天子呼来不上船”,其狂放不羁很有朋克气质,而清代冯子材七十多岁还操着长枪和法国人拼命,也摇滚得很。摇滚是有关表达、有关愤怒与深情、有关自由与疯狂的,最终是有关生命的,摇滚是对生命的释放。摇滚不仅仅带来了听觉革命 也带来了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改变(当然也有人说是“垮掉”),从而推动了时代的变革。摇滚的社会学意义恐怕远远超过其音乐学意义。

摇滚那种摧枯拉朽的力量以及深远的影响力让很多人害怕,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政府的文化部门就企图打压、消灭摇滚,《海盗电台》用漫画式的笔法刻画了一个一心要取缔海盗电台的政府高官,片中此人喜感多于权威感,伎俩用尽,一败涂地。那个年代,摇滚大行其道,每到音乐节目,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向一个小小的收音机聚拢,神情紧张亢奋,犹如等待一次震颤灵魂的约会,节目开始后,他们在旋律中心醉神迷,在音乐乌托邦里漫游,忘记疲劳烦恼不如意,给全身的神经洗个澡,享受生命中的黄金时刻。——那位官员肯定不了解,摇滚对那些听众意味着什么,他以为那艘船沉掉了,摇滚也会跟着死去。事实是,船只进水带来的死亡的威胁只是狂欢的前奏而已。一通临别广播,引来千帆竞发、万人驰援。来救人的船只中,不但有小舢板、气垫船,还有游艇,可见摇滚征服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摇滚不但是跨时代的还是跨阶级的。

那些企图筑起文化壁垒的人,无疑是抱薪救火,一纸禁令引发了全民的敌忾之心。如今,摇滚早已燎原,杰克逊不朽、滚石长盛不衰、U2风光无限,当年伸向摇滚的黑手早已灰飞烟灭。从嵇康到布雷特•安德森,狂欢继续,影片最后是摇滚唱片封面大展,那是一种宣告:摇滚精神生生不息,我们还在摇,我们还没滚。



海盗电台The Boat That Rocked(2009)

又名:出位乐人谷(港) / 海盗电波 / Pirate Radio

上映日期:2009-04-01(英国)片长:116分钟

主演:比尔·奈伊 Bill Nighy/肯尼思·布拉纳 Kenneth Branagh/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尼克·弗罗斯特 Nick Frost/汤姆·斯图里奇 Tom Sturridge/瑞斯·伊凡斯 Rhys Ifans/瑞斯·达比 Rhys Darby/克里斯·奥多德 Chris O'Dowd/妲露拉·莱莉 Talulah Riley/凯瑟琳·帕金森 Katherine Parkinson/杰克·达文波特 Jack Davenport

导演:理查德·柯蒂斯 Richard Curtis编剧:理查德·柯蒂斯 Richard Curtis

海盗电台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