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海盗电台》
文/l老丁

“现在是深夜十点钟。这个星球上所有无趣的人都穿着拖鞋,呷一小口睡前的雪利酒。但对热爱摇滚乐的人们来说,夜晚才刚刚开始。您正在收听的是摇滚电台(Radio Rock),我是科特,我让你们加入倒计时队伍,进入整日整夜(All Day and All of the Night,The Kinks的一首歌)的摇滚国度。”

有说这是英伦大腕编剧理查德·柯蒂斯写过的最为私人的一个剧本(之前的《憨豆先生》、《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BJ单身日记》都算是大众喜剧),他把自己所钟爱的二百首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典摇滚歌曲放进了所有演员们的iPod,然后带领他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无比疯狂的六十年代。在他惯有的英伦幽默和室内喜剧的掌控和操盘下,让一群流氓无赖DJ以音乐为武器与“党同伐异”和政府作对,甚至逆潮流而动推行起更为老派的爵士乐,在“天高皇帝远”的海面上,在英国北海公海领域中一艘破船上,这群流氓DJ恣意的享受着乌托邦式的自由生活……
听起来很是好玩,尤其是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况且今年整好是伍德斯托克四十大寿,虽然美国人因为钱没能组织起更热闹的纪念活动,但大洋彼岸的中国,各大媒体和文艺青年却在轰轰烈烈的纪念这场中产阶级的孩子们的游戏。而《海盗电台》很显然来的正是时候,虽然是在英国,是在海上,不是乐队,更不是什么音乐节,而是一群嬉皮DJ,照样有着混乱的生活方式和让人艳羡的男女关系,有着当代人最渴望的自由和为所欲为以及不负责任。所以不妨意淫一下,并且,还有那么多经典的老摇滚可以听到,不看画面,只听一遍电影原声就已经够本。但真的是这样吗?“海盗电台”也只是一次回眸或者缅怀吗?或者只是一次规模不小的煽情带来的娱乐快感,作为《海盗电台》所营造出来的摇滚童话有着什么样的现代性隐喻?或者这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有着中产阶级的自我安慰和主流趣味,是既得利益者的一次充盈自恋。而乌托邦这个已经被用滥了的字眼,再用一次也就无妨。

乌托邦之自由
——到底是谁和谁对着干
《海盗电台》也是理查德·柯蒂斯继多线索的《真爱至上》之后第二部亲自执导的影片,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说:“作为一个出生在1950年代的人而言,60年代的摇滚潮是绝对不可能错过的。当时的官方电台BBC根本不愿意播放摇滚乐,所以我们只有去听那些独立电台放的节目——他们根本不吝啬去放摇滚。正是有了这些音乐,我这一代人才能成长起来。”所以故事就设置在1966年,那时候的英国政府是对摇滚乐非常看不顺眼的,所以一个非法的“海盗电台”就和专门和政府对着干,24小时日以继夜地播放着被视为大逆不道的摇滚乐。而2500万人——超过当时英国人口一半的听众,都在私下里忠实地收听这个电台。
就在这帮DJ在海上过着“醉生梦死”生活的时候,英国首相和政府官员对这群法外之徒“传播下流低俗商业化的摇滚乐”虎视眈眈,绞尽脑汁想在圣诞节前消灭它们。肯尼斯·布拉纳饰演的英国官员,刻板无趣,他与娘娘腔的助手图瓦特对抗着在北海上这群嬉皮DJ。来来往往的斗法中,当局侥幸发现一个海盗电台带来的弊端,将其放大,渲染,定罪为非法电台,坚决取缔,全英格兰的人们都在哀伤地收听最后一次他们喜欢的电台,背景音乐变为忧伤的老歌《世界末日》。而在音乐熄灭几分钟后,传来放肆的笑声:“开玩笑的,伙计们,我们一起摇滚!”官员立即气得吹胡子瞪眼睛,而对比下的是全英各行各业人士的载歌载舞。
正是和影片基调的轻佻一样,这种所谓的“自由”和与政府的对抗也是轻浮的,其实没有真刀真枪或者一定要颠覆什么,而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是一种“刺猬”式的的自由。这其中与政府的周旋甚至还不如“静坐”,况且这里的自由并没有延伸下去,当船体沉没,流氓得救,高呼的是“摇滚万岁”,滑稽的如同儿戏。这里的自由不是“要面包也要蔷薇”,不是“要做爱不要作战”,只是一帮“中产阶级的孩子们”,衣食无忧之后的一种取乐。好在这种取乐可以支撑他们继续享乐下去,他们真正的敌人不是政府,而是广告商。和后来唱片业以及摇滚乐界所面临的境遇一样,没有革命性的举动,只有革命性的空洞和臆想,最终是被政府招安,或者干脆自己都活不下去。

乌托邦之情爱
——到底是谁和谁在发生关系
船上虽然只有男性,因为仅有的厨娘费丽西蒂还是一个拉拉(同性恋),但他们并不缺女伴。尽管最年轻的卡尔唯一的接吻经验只是被一匹马舔了,但当他苦苦寻找后找到自己的真爱,一次失败的性经历之后遇见自己喜欢的女子,一回头才发现对方已经躺到了胖子DJ戴夫床上。没有沮丧,尽管沮丧没有用,大家都不是随便可以搞定的人,而你只是技巧差一些而已。
坚信“一次爱个够”的单纯西蒙突然像中了头彩一样迎娶美若天仙的艾莲诺,在新婚之夜后的第一个早晨,当他兴冲冲地给新娘子泡茶喝时,艾莲诺却说自己是因为喜欢船上的另一个性感DJ加文,当对方又不打算结婚,她才找西蒙下手,这段短短的17小时婚姻就这么结束了。然后呢,西蒙也没有自杀,这个情节只是一个情节而已,反正电影是多角戏,大家不过是凑个份子。
除了戴夫这个胖子情圣外,午夜DJ马克的泡妞手段则让所有人眼红,他都不用说几句话,甚至在主持节目时,也只简单的发出一声“WOW”就令无数女性销魂。在一次热心听众参观电台的活动时,甲板上本来聚集着200来号人,在重新集合后却少了一半人。最后昆汀打开马克的房间,里面堆满了裸女。谁不想有这样的礼遇,只要你体力够充沛,可以协调过来,可以不被世俗的感情拖累住。
再回到因吸毒被学校开除的卡尔,他因为年纪轻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自己被母亲送上这么一艘腐败的摇滚之船。他幻想自己的教父,酷酷的船长昆汀就是自己老爸。万万没想到,衣着邋遢,留着大胡子的怪胎“沉默鲍伯”才是他的生父,而他优雅高贵的母亲称作口口声声称“他当时很迷人”。如果说只是男女关系的话,《海盗电台》还可以让人莞尔一笑,但可怕的竟然还有“寻父”和“寻根”,还要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就显得比较无理取闹了,尽管戏里戏外都充满巧合,但更让人折服的刺激,还是发生关系的伦理,而不是发生伦理的关系。

乌托邦之昼夜摇滚
——海船可以沉没,还有什么沉没了
这个不法电台向为数众多且非常热心的听众介绍了很多像“披头士”、“滚石”这些在当时看来非常大逆不道的摇滚乐,同时还有包括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迷幻女杰珍妮斯·乔普林和灵歌皇后艾瑞莎·弗兰克林等传奇歌手。这些DJ虽然生活作风都有问题,但是他们本人都是异常忠实的摇滚乐迷,这群DJ的头子本来是一个叫科特的美国佬,作为一个感情大于语言的家伙,他业务精湛,无条件地支持着自己的每一个合作者。结束“大麻之旅”从美国回来的加文,却更擅长煽情和营造气氛,一张口就是黄段子和性暗示,许多师奶和准师奶就好这一口,两人为了争夺“英国第一DJ”大动干戈。此外还有制作午夜节目,沉湎于民谣和毒品的鲍伯,以及新闻播报员约翰,一个个都是这个草寇电台里的乐痴。纯情得堪比阿娇和酒井法子。
影片的最后,当摇滚之船遇难时,忧伤委婉的背景音乐回荡在整个船舱和整个英伦大地,每个听众都在默默地为邮轮上的人祈祷,被水冲散的黑胶唱片破碎的浮荡在水面,仿佛预示给观众这又是一个泰坦尼克式的沉船悲剧,而导演也狡猾地模仿着这个经典桥段:坚持到最后还为大家播放音乐的DJ科特,卡尔重新回到水里寻找自己嗜音乐如命的老爸鲍伯,尤其是再跳下去捞回唱片的桥段,实在催人奶下。
当大家都聚集在船尾躲避汹涌而上的海水,当局也断然拒绝了这些“叛逆者”求救的信号。当大家以为这群活泼可爱的家伙要葬身鱼腹的时候,突然鸣声四起,雾色散去的海面出现了无数电台粉丝自发而来的营救船支,顿时阴沉的海面变得明亮起来,每个DJ被各自的歌迷救起,拥抱,亲吻,欢呼,热情融化了北海的冰冷。当轮船彻底沉没,一直坚守到最后的科特随着海浪跃出水面,并高呼“摇滚万岁”,所有人都跟着高呼“摇滚万岁”。
有的人被感动了,有的人哭了,有的人笑了,有的人无比沉醉,有的人想起自己,还有的想起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发了疯式的祭奠,我的睫毛都快被风吹掉了。其实和海船一起沉没的,也许是梦想,也许是理想,也许是青春,也许是伦理,也许是花样年华,也许是东邪西毒。如果有什么东西会万岁,那一定不是摇滚,这个短命的音乐形态,早就完成了历史的使命,而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以及其遗民,朝拜的不是什么摇滚精神,不过是沉没而已。“想着从前是什么,不会记起有的过错,打扮自己和好话……”让我们做作的打扮自己吧,这就是个打扮自己的年代。(superfei对本文亦有贡献)

海盗电台The Boat That Rocked(2009)

又名:出位乐人谷(港) / 海盗电波 / Pirate Radio

上映日期:2009-04-01(英国)片长:116分钟

主演:比尔·奈伊 Bill Nighy/肯尼思·布拉纳 Kenneth Branagh/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尼克·弗罗斯特 Nick Frost/汤姆·斯图里奇 Tom Sturridge/瑞斯·伊凡斯 Rhys Ifans/瑞斯·达比 Rhys Darby/克里斯·奥多德 Chris O'Dowd/妲露拉·莱莉 Talulah Riley/凯瑟琳·帕金森 Katherine Parkinson/杰克·达文波特 Jack Davenport

导演:理查德·柯蒂斯 Richard Curtis编剧:理查德·柯蒂斯 Richard Curtis

海盗电台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