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0

玛丽•苏拉特的鬼魂据说在她死后久久不散。在她被处决的地点Fort McNair周围,多起目击事件被报告给当局,一些驻守当地士兵的孩子说,他们见到过一个带着帽子、身着黑衣、手脚都被绑住的女人。

事实上,在她被绞死之前,很多人给当时的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求情,希望能够宽恕这个不幸的女人。本来应该执行的死刑从中午推迟到下午,在从白宫到Fort McNair的路上,每一个街区都有士兵驻守着,他们时刻准备着传递总统大赦的命令。但是命令始终没有来,玛丽•苏拉特成了美利坚合众国联邦政府处决的第一个女人。

她的罪名是同谋,她的住处收容着几个罪大恶极的凶手,而且她还被指控参与了火枪等凶器的传递。他们合伙刺杀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亚伯拉罕•林肯。在南北战争胜利之后,发生了这件令举国上下悲痛欲绝的案件,一方面群情激愤,人民急于置凶手于死地,一方面南方余孽蠢蠢欲动,如果不能迅速平定民心,恐怕国家又会再一次陷入内乱的深渊中去。在这种非常时刻,显然维稳大于一切。

4月15日,《共犯》公映的日子,也是林肯遇刺146周年的纪念日。挑这样的日期上映,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并非为了挑战林肯被刺这一桩公案,却明明白白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醉翁之意不在酒,为玛丽•苏拉特翻案,是为了警醒个体在卷入大事件时的迷茫和无知,也是为了提醒,程序正义和国家安全孰轻孰重,正义真理和体制利益孰轻孰重。

这是雷德福的拿手好戏,别忘了,他是好莱坞著名的反战公知,对政治有着强烈的热情,早就不满足于拍《马语者》《大河恋》那样的情感伦理剧了。三年前,他费尽口舌的《狮入羊口》既不叫好又不叫座,大概此次他也是憋了一口气想要卷土重来——然而,《芝加哥论坛报》说,《共犯》“史实和虚构没有拿捏好,顾此失彼”,这评价听起来像是老雷德福又打了一次不能说是胜利的仗。

玛丽•苏拉特的案件不是没有疑点。约翰•劳埃德,一个华盛顿前警官,在刚开始作证时并无任何不利于苏拉特的证词,但在不久后再次上庭时,他说苏拉特曾让他准备好威士忌和枪支,以便凶手们在路过此地时带走。

路易斯•维奇曼,在苏拉特被判有罪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污点证人,在释放后声称政府迫使他说了庭上的那些话,而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的良心。此外,刘易斯•鲍威尔,和苏拉特一同被绞死的凶犯之一,在死前曾对行刑师说,苏拉特是无辜的。

雷德福在剧中把这种疑点归结在了林肯和此后约翰逊时期的战争部长(the Secretary of War)埃德温•司汤顿身上。在电影中,从头到尾,基本上都是这位主张稳定压倒一切的部长力图快速而强有力地解决这一案件,玛丽•苏拉特一个人的死在他看来只是必要的微小代价。

就像片尾引述了西塞罗的名言:“战时无法律”,军事法庭审理了玛丽•苏拉特案,而这仅仅是一起普通公民的刑事案件。在此案之后,美国法治有所改进,最高法院限制了军事管辖权,并启用了陪审团制度——玛丽•苏拉特的儿子,约翰•苏拉特,真正参与策划林肯被刺案的同谋犯,最终被陪审团认定无罪。这对九泉之下的玛丽•苏拉特真是莫大的讽刺。

雷德福擅长讨论此类正义公理之类的话题,可惜,他也没改掉之前那副说教气浓重、精英立场鲜明的面貌,这让《共犯》对玛丽•苏拉特的同情变得先入为主、一厢情愿。强权对公理的压迫固然是现代民主社会必须警惕的顽疾,然而对史料选择性陈述,又或者在部分虚构的基础上翻新历史,那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宣传。

陪审团又怎么样呢?在《12怒汉》《失控的陪审团》里,我们都看到了,乌合之众是如何被操控和说服的,真相反倒位居次席。制度没有完美,对试图坚持良知的雷德福来说,也许他应该先放一放观点和立场,急于倾诉和偏听偏信往往是一对好兄弟。《共犯》的可贵不在于玛丽•苏拉特被冤死,而是展现那些狂怒的大众。

共犯The Conspirator(2010)

又名:惊杀大阴谋(港) / 女同谋 / 同谋

上映日期:2011-06-16(中国香港) / 2011-04-15(美国)片长:123分钟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罗宾·怀特 Robin Wright/汤姆·威尔金森 Tom Wilkinson/埃文·蕾切尔·伍德 Evan Rachel Wood/阿丽克西斯·布莱德尔 Alexis Bledel/贾斯汀·朗 Justin Long/凯文·克莱恩 Kevin Kline/诺曼·瑞杜斯 Norman Reedus/托比·凯贝尔 Toby Kebbell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编剧:James D. Solomon

共犯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