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上学本该是令人激动的。”
“好吧,现在你说话就像那些周六早晨插播在动画片里的白痴广告了。”
“怎么?你不喜欢上学?”
“学校烂的要死,我讨厌学校。”
“是啊……好吧,如果我是你的老师,你一定会爱上学校的。”

上面这一小段对话是我在看电影《热血教师》时印象最深刻的情节之一,那个口口声声说上学本该是令人激动的事,却被朋友耻笑为白痴还大言不惭地说如果自己是她的老师那么她一定会爱上学校的“自恋狂”,就是电影里的男主角——热血教师伦•克拉克。和之前看过的很多美国有关教育方面的电影一样,这部温馨感人的教育励志片有着一样俗套的故事情节:一群顽劣不堪,家庭背景复杂的“问题学生”;一名心怀梦想,诲人不倦的“热血教师”;经过一系列博弈和努力之后,最终所有的学生都脱离差生群体,成为了优秀的人才。故事本身并无什么特别之处,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的故事改编自美国的一个真实的教育案例,而伦•克拉克本人也的确完成了影片里那样的“教育奇迹”,所以较之以前的《放牛班的春天》《心灵捕手》《死亡诗社》等一系列同类型的影片而言,我个人觉得《热血教师》为我们提供的教育实践经验要更具备借鉴价值。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克拉克的所有教育方法都是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起挑战乃至破坏已有的教育规则——像死亡诗社里的Keating老师那样——克拉克的风格更容易被推广和接受,也更容易成功。下面我们就详细来分析一下克拉克的“教育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热血三部曲”之一:排斥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名教师想要教好自己班级的学生更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就完成,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被别人贴上了“差生”“坏孩子”标签的学生。对那样的孩子来说,教师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完全“敌对”的存在,他代表了专制、蔑视、冷酷甚至是暴力,所以这些学生才会不遗余力地和老师作对,以期得到成人的关注和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克拉克接手的正是这样一个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气走了6位老师的“最差班”,而他所面对的挑战与排斥自然也是史无前例的。这一阶段克拉克其实是非常被动的,他和学生间的矛盾冲突也不断升级,并最终导致他情绪失控甚至想要放弃在纽约的从教生涯,我们可以用“冲突——对策”的对应关系来看看这一阶段克拉克的遭遇以及由此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冲突1:在第一节课上克拉克就开门见山地向孩子们强调“we are a family(我们是一家人)”的观念,并在第一时间制定了富有他个人特色的班级规则。但是这群顽劣异常的孩子不仅在课堂上无视他的宣讲,甚至在下课后还把他的车喷满了蓝色的颜料,他的道德说教完全无效。
对策:面对被喷的乱七八糟的车,克拉克并没有像孩子们设想的那样大发雷霆,相反,他用同样颜色的涂料把教室粉刷一新,以一种略显“讨好”的姿态期待着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纳,虽然这在学生看来是“愚蠢的”“可笑的”,但起码在这一回合,他的宽容和忍耐至少没让他失掉作为教师的尊严。
在这一个小的冲突中,我们看到克拉克具备了作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宽容。对于一名教师而言,这种宽容在一定意义上甚至比爱心更重要,因为宽容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能让学生身上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独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不夸张的说,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生未来发展的好坏,如果我们的教师对于学生偶尔的不恰当行为或是学业上的创新行为都能理性地宽容和引导,而不是粗暴地否定,那么我想所谓“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之类的说法必然会不攻自破。
冲突2:为了使班级规则得到强制实施,克拉克采用了类似“连坐”的惩罚制度,影片中由于莎美卡不愿意排队出教室,而且插队后又说谎,导致全班同学都挨饿等待,最后迫于集体的压力,莎美卡承认了自己插队的事实,整个班级才能顺利吃到午饭。然而让克拉克没想到的是,表面顺从的学生却在放学后报复性地把整个教室破坏的一塌糊涂,还在墙上挑衅地写上“we are not a family(我们不是一家人)”,师生间的冲突瞬间升级。
对策:倍感无奈的克拉克默默收拾好凌乱不堪的教室,甚至把它变的比以前更加漂亮,他并没有去追究到底是谁搞的破坏,而是再次向学生强调了集体对每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并进一步要求学生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梦想。这一回合克拉克其实已经开始输了,只不过矛盾并未激化到让他不能容忍的程度,支撑他坚持下去的依然是他最单纯的对教育的热爱和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这个已经升级的冲突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激化矛盾的导火线事实上正是克拉克为了强制推行班规而采用的“连坐”惩罚措施。这种将个人过失与集体利益捆绑起来的做法,从表面上看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但从长远角度看则是没有好处的。因为让一个人的错误连累所有人,首先对其他没犯错误的同学来说是不公平的;其次对犯了错误的人来说,他的屈服可能并不是出于改过的需要,而是迫于集体的压力不得不这样做,如此一来,学生只会是口服心不服,甚至可能为此而对教师产生怨恨——因为老师让他在所有同学面前“丢人”了,这会严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这样的惩罚一定要慎用,偶尔一两次尚可,绝不能频繁使用,否则必然会使师生间的关系迅速恶化。
冲突3:布置的日记没有一个人写,学生依然无视课堂的纪律随意说话、打闹,克拉克的耐心终于耗尽了。他把带头破坏纪律的莎美卡的桌子猛地转向自己,然后狠狠地晃动桌子,最后背起自己的包离开了教室,决定放弃。
对策:已经决定放弃的克拉克哪里还有什么“对策”可言,他只是在离开纽约之前约朋友一起逛了逛这座城市,准备打道回府。
这一幕可以说是全片矛盾冲突的一个高潮了,在后来和友人的聊天中,克拉克说他恨不得把那孩子连桌子一起从窗户丢出去,因为他们明明可以做到自己要求的一切但就是不做,这比本来就做不到更令一个教师感到无力和愤怒。到这里为止,克拉克认为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他没能扭转自己的学生,没能把他们带向自己预设的目标,反而被这些孩子气走了。在我看来克拉克这一阶段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如果把教育一帮“问题学生”的工作比作一场战斗的话,克拉克这一阶段一直都只是在防守和退让:他顺应学生的喜好,收拾学生留下的烂摊子,忍让学生的无理取闹,唯一的主动“进攻”又是最老套的说教,如果这些真能奏效那么这个故事就没有演出来的必要了。影片里并没有详细描述克拉克重返学校之前的心理活动,但我们可以设想,他一定也是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反省的,否则之后的“喝牛奶讲语法”绝不可能是凭空来的。
事实上这一部分情节带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教师在对学生施教的时候不能总是以成人的方式向孩子进行强制的灌输。克拉克固然是懂得尊重和热爱学生的,可在这一阶段他也没能摆脱说教、刻板的教师形象,成人化的思维模式让他无法真正走进这群孩子心中,他的退让和忍耐不仅没能起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作用,相反还让学生觉得他是个“傻瓜、白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行为方式都是成人世界里的:他以说教的方式宣扬自己的集体观念,用毫无实质意义的“在板子上写名字以及划对号”的方式来“惩罚”学生……这些教育手段都非常老套,既不能让他自己区别于其他被气走的老师,更不能对这些已经习惯了惩罚的孩子起到任何威慑作用。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教师要想顺利走进学生内心,不光需要宽容、尊重和热爱他们,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恰当的推行教育的方式、视角以及出发点。和孩子打交道就必须学会孩子的方式,我猜这也一定是克拉克本人在重返校园之前悟到的一条宝贵的经验。
“热血三部曲”之二:融合期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整部影片最精彩,教育经验最丰富的一段了。重返学校的克拉克在语法课上一反常态地摆了一桌子巧克力牛奶,在所有学生好奇的目光中开始了自己和他们之间的“交易”:学生能连续15秒保持安静认真地听课,他就一口气喝掉一盒牛奶,这样如果他们能坚持一整节课的话,最后他们很有可能看到“怪胎”克拉克老师在课堂上当众呕吐。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交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真的是非常佩服克拉克的智慧,因为他找到了小学生身上最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的好奇心。老师真的会喝掉那么多牛奶吗?他真的会在课堂上呕吐吗?好奇心的驱动力远比集体惩罚的力量大的多,因此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老师一杯接一杯地喝掉牛奶,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学到了应会的知识,“交易”成功,克拉克终于在自己的纽约执教生涯中赢得了第一场胜利。
尝到了甜头的克拉克继续着他和孩子们的“交易”:从孩子们那里学“双跳”,作为交换让他们从自己这里学知识;犯了错误的孩子不再被划对号,而是跟着克拉克老师补习两个小时作为“惩罚”……在特纳校长大吼着“你难道不觉得做这些12岁孩子才会做的事情有失体统”的时候,克拉克已经发现了融入和改变这些孩子的正确道路:那就是尊重并学着像他们那样做事,用12岁孩子特有的方式。这条经验看起来很简单,执行起来却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孩子的世界永远是充满新鲜和挑战的,他们不会永远只按照一种模式去做事,这就要求教师也能跟上他们的节奏,学着“不按常理出牌”,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觉得这个老师是“有趣的”,是值得尊重和被喜爱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一个老师让他觉得乏味和无聊,那么我想不管这个老师讲授的东西多么有价值,学生没有兴趣听,也是不可能学会的。因此,当一名老师能够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并考虑问题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之间才能真正建立起信任和依赖的关系,而这正是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行为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在初步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之后,克拉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个班级的孩子是所有人眼中的“差生”“坏孩子”“失败者”,他们对于学习既没有兴趣,更没有信心,而克拉克要想获得特纳校长的尊重与认可就必须在即将到来的州立统考中让这些孩子全部达标。
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克拉克做到了。他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步:
1.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面,克拉克除了上面提到的以“交易”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外,更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点是他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记忆特点恰当地改变教学方法,比较典型的一个细节就是在教授美国史时,对于那些枯燥的识记内容,克拉克创造性地将它们编成说唱歌词,用一种简单、愉悦甚至略显夸张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记住所学的知识。当歪戴着棒球帽随着音乐节奏笨拙扭动的克拉克老师滑稽地说着“all right,all right”时,我想每一名在场的学生心中一定都充满了学习的欲望和激情。真正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愉快而富于创造性,在轻松和自愿的前提下获得人类文明的精华,而不是像夸美纽斯所说的使“学校成为儿童才智的屠宰场”。
2.帮助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面对这样一个被贴上了“差生”“坏孩子”标签的班级,克拉克除了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法,绞尽脑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之外,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片中比较正面的反映克拉克对学生进行自信心培养的情节有两处,一处是刚刚融入这个班级后,克拉克在班级里放置了很大的一个蛋糕,领着学生点燃蛋糕上的蜡烛,并和他们分享了自己攀岩的经历,鼓励孩子们敢于“跳下去”,敢于面对挑战;第二次就是他生病康复后,回到学校发现学生的成绩一落千丈,生气的克拉克在听到孩子们说自己是“loser(失败者)”之后,以从未有过的严肃和认真态度对学生们说:“你们不是失败者!”并强调了与这一学期的不断努力和众多收获相比,这次考试并不算什么。其实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需要不断鼓励的,没有哪个人不想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固然是要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但另一方面也一定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和肯定之词,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进步和能力表示肯定,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往往能使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热血三部曲”之三:依赖期
经过“排斥期”的矛盾,“融合期”的调适,克拉克终于使班级逐渐走上了正轨,进入了最磨练教师意志力的“依赖期”。为什么要叫“依赖期”呢?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和老师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信任的纽带,彼此都确定了对方的重要性,并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要相互扶持着向前不断迈进。看起来好像已经没什么大问题了,只要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就好了,但这一阶段事实上是对一个老师能力和责任心的最大考验。因为之前与学生的矛盾冲突也好,巧妙智慧的“交易”手段也罢,这些都不是一个班级的生活常态,而仅仅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进入依赖期之后,当班级的各项制度都已基本完善起来,整个班级的风气也逐渐扭转后,如何能让学生一开始的新鲜感保持下去并最终转化成一种生活的“惯习”,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责任感。
影片中的克拉克老师在该阶段的表现真的是无可挑剔:他深入学生的家里帮他们辅导功课,即使遭到家长的反对甚至是投诉也绝不放弃;他留给学生自己的电话号码,好让他们能随时找到他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他带病上课最终昏倒在课堂上,休息期间甚至还要用录影带给学生讲课……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就是一个老套的不能再老套的“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优秀教师的案例讲解了。记得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这门课上,有同学曾说了这样一句话“优秀的班主任都是一样的,但不称职的班主任则各有各的不同。”现在看来无论国内国外,这一说法基本都是成立的,因为优秀的教师的确都差不多,他们都像克拉克一样的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富有责任感,并坚持不懈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所以对于这些我们都已熟知的内容我并不想再过多赘述,倒是克拉克在这一阶段对几个学生的个别辅导让我很有感触。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他对那名叫胡里奥的男生的辅导,这个孩子偷窃妈妈的钱包,在学校里组织同伴赌博,是个习惯很差的孩子。但克拉克却从他组织赌博的“恶习”中看到了这个孩子的数学天赋,因此他通过向胡里奥“学习”纸牌的玩法来帮助这个孩子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学到更多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这个细节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从孔子的时代就开始提倡“因材施教”,但迄今为止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却寥寥无几,虽然这与现行的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有很大的关系,但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我们的老师缺少发现,缺少与孩子的沟通。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纸牌中包含的数学知识更是丰富多彩,这是多么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我们又有多少老师把它发掘出来了呢?更难能可贵的是,克拉克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孩子蕴藏在赌博恶习背后的数学天赋,并因势利导将他的“恶习”变成学习的窍门,对于一个老师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智慧,被这种智慧改造和影响的孩子,必将终生受益。
除此之外,克拉克对莎美卡顽劣背后所潜藏的领导才能及学习能力的深入挖掘;对个性孤僻暴戾,家庭生活不幸却拥有惊人艺术天赋的泰肖恩的宽容和关爱;对想要好好学习却遭到家庭阻挠,生性自卑而又胆小的班德里娅的鼓励和肯定……对每一个孩子,克拉克都倾注了他所有的爱和责任,并且这种爱和责任还建立在他所拥有的不同寻常的教育智慧之上,因此他能够炼成这样的“教育奇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尾声
再好的故事也有收场的时候,克拉克的热血故事自然也不例外,当然,大团圆的结局是早就预料到的,但对于克拉克而言,他的执教生涯才刚刚开始,而对于那些孩子来说,生活的广阔舞台也才刚刚在他们的眼前展开。现在再回头来审视开头时我摘录下的那段对话,我不得不承认,克拉克是对的。如果他是我们的老师,我相信我们都会热爱学校,热爱学习。因为一个好的教师就像一架功能强大的望远镜,通过他,学生可以看到更远处、更精彩的外部世界;同时,好老师又像显微镜,在他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观察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身上从前被忽略和掩盖的光芒,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扩展到最大限度。
克拉克毫无疑问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教育者,他的宽容、爱心、责任感其实都不是他最主要的成功秘诀,他超出其他教师的最关键地方就在于他认真地思考了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来对待,而这样的一种“人本理念”,我想正是我们所有的教育活动最原初的出发点和最终极的目的地吧。

热血教师The Ron Clark Story(2006)

又名:春风化雨师道情 / 罗恩克拉克的故事 / The Triumph

上映日期:2006-01-22片长:86分钟

主演:马修·派瑞 / Judith Buchan / Griffin Cork / Jerry Callaghan / 

导演:兰达·海恩斯 / 编剧:Annie DeYoung/Max Enscoe

热血教师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