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Woodk论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十年前,第四频道(channel4)请一位长居曼彻斯特的作者Russell T. Davies(以下简称RTD)创作一部同志题材的电视剧。两年后的2月23日星期二,Queer as Folk(中译《同志亦常人》,以下简称QAF)第一集在深夜播出,次日给第四频道招来了321个观众电话,他们听到136个抱怨的声音:剧中15岁的少年在年纪双倍于他的陌生人手里失去了童贞;而罪魁祸首,也是故事的主角放荡不堪,喜欢流连酒吧不断寻找新的猎物。好在其余185个电话支持这部新剧,QAF成了当年的收视大赢家之一,两个多月里保持了200万左右的收视人数,影响迅速波及其它地区。美国的同志期刊OUT Magazine写道,“今年英国播出的《同志亦常人》吸引了我国的视线……在我继续说下去之前,我必须向你描述一下这部你见所未见的最好的同志电视剧。”

QAF的主创班底大概没预期本土首轮播出会赢得350万观众, 可能也没料到日后媒体会把此剧定性为一座“奠基性的(groundbreaking)”“里程碑(landmark)”,但他们对伴随着赞誉的谴责和质疑早有准备。以同志为主题的剧集,必然成为一块烫手的政治马铃薯。RTD很清楚“在21世纪,你写任何同志相关话题,都是在写政治。我们是政治的人(political people)。”对同志村(gay village)迪斯科舞曲、嗑药和一夜情构筑的夜生活不假掩饰的展露,对主角与未成年人、已婚男人等等发生的随意性行为未加评判的“生动(graphic)”刻画,让道德先生们可以轻易给它贴上政治不正确的标签。RTD等人自有他们的应对策略,他说他全部的写作意图不过是“一个好故事”,Matt Jones,与RTD同为同志的剧本编辑帮腔说,“我们对弄出一部有价值的或政治的剧集毫无兴趣。这是一部作者作品(authorial piece),它来自Russell的内心。”

今天回望QAF和它的身前身后事,我开始追问:QAF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可能很快被指为一个伪问题。在短短四个多小时里,此剧如它的原创主题旋律一样轻快明白地滑过我们的视线,甚至懒得有一条像样的副线:平凡的Vince Tyler一直暗恋并追随他的老同学,耀眼的Stuart Jones,对方终日浪荡,只待他如朋友,直到崇拜爱慕Stuart的小男孩Nathan Maloney和追求Vince的会计Cameron Roberts进入他们的生活,一番波折Stuart终于承认Vince不可替代。四角恋?如上复述好比总结说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没多大关系。

RTD在曼彻斯特的第十年第一次全权掌控一部戏,还是一部切身相关的戏,可以想见他有很多话想说。可写够了“所有人在解释一切事情”的肥皂剧,他选择了克制,只呈现,不解释,一副YBA的做派。尽管鉴于剧本风格平实,遵循现实逻辑,有经验的观众看不到一半就能把人物的感情归宿猜个七七八八,可他们还是会随时被不少难以理解的情节、眼神和对白打得晕头转向。事后,RTD曾得意洋洋地对美国观众说,他的制片人读剧本时,都会冒出一句“这儿都什么事儿啊(What the hell is happening here)”。

这种高傲的姿态在第八集达到顶点,再多铺垫也该到亮底牌的时候了,可RTD在最后一分钟仍热衷于棒打观众:Stuart说Vince不尊重Cameron,Vince因为Cameron想不起来扮演过Doctor Who的演员而与之分手,Vince拉住路人宣扬他“没有回报的爱(unrequited love)”……幕落了,三位主角的去向明白无误又个个前途未卜,我第三次看总算对这些费解的,或者说我不想理解的关口释然了,才能正视这样一个结局:它是喜剧的,也是悲剧的。

欢快暴烈的《天上下着男人雨》(It’s Raining Men)第三次响起的那一刻,我开始回忆QAF,我看到了它,我看到藏在快乐轻佻之后的沉痛与尊严,看到躲在去感伤化背后的抵死缠绵。我想告诉你我认识的QAF说了些什么。

2007.2.18

(未完待续)

英版同志亦凡人 第一季Queer as Folk(1999)

主演:艾丹·吉伦 Aidan Gillen/克雷格·凯利 Craig Kelly/查理·汉纳姆 Charlie Hunnam

导演:莎拉·哈丁 Sarah Harding/查尔斯·麦克道格 Charles McDougall编剧:拉塞尔·T·戴维斯 Russell T. Davies

英版同志亦凡人 第一季相关影评

痕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