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篇影评,而是一段我与电影《七武士》的故事。之所以写在电影评论里,是因为这篇文字确实跟电影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次知道黑泽明,是在中央六台佳片有约,当时推出的是黑泽明的巨作《乱》。也许央视认为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牛,以至于在电视上连续预告了差不多两周的时间。当年没有互联网,主要的娱乐方式还是看电视,对我来讲是“打开电视看电影”。所以,央视对《乱》的密集宣传让我很烦躁。一来是这个片名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二来是给出的片花极其脱离我当时的审美范畴,三是对于那个年纪的我来说,正处于质疑一切权威的阶段,对于所谓名家名作影史经典都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你说经典我偏不看。而《乱》恰恰是双重经典的叠加——莎翁名剧和大师名作。于是我便错过了对黑泽明的初识,直到看到《罗生门》。
上大学之后就像是醍醐灌顶一般,发现原来自己最大的爱好是看电影。尽管幼儿时期就进过电影院,甚至享受过父母政府特权观摩影片的待遇,初高中时代就已经开始少量的购买VCD,但是,这和大学期间的自由度和掌控度相比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于是,这种之前没法充分满足的欲望极大地释放出来,与此同时赶上了DVD发展最辉煌的几年,可以说自己电影爱好的萌发到系统化的成熟就是伴随着中国DVD发展最辉煌的全过程的。到后来再萌生出投身电影行业,进行系统化学习都是这种土壤下的后话。大学期间的我,顺利的从影迷进化成为碟迷,并且是有坚实影迷基础的碟迷。而碟迷的一项必修课就是屯碟。屯碟的意思就是,你想看的片就买回去,但是也有的片子你可能闻所未闻,是影史经典,市面上从来没出过,终于出DVD了,还不赶紧收一张;这部片,某某大师的经典,太难得了,版本特别好,法二的片源,港三的字幕,CC的封面,独家删减片段,OST,DTS,独家导演评论音轨,还配字幕!这些,只要预算还覆盖得住,统统要拿下,早就不管什么对经典、大师的嗤之以鼻了。
另外,既然是屯碟,在看片上就有前有后。我一向遵循,买碟就是为了看的,不是为了做收藏资本的。所以买的片子会很快地消化,一波想看的基本消化完了,下一波还没收回来的期间,叫做片荒。我就是在这期间第一次见到了黑泽明。
那是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正值片荒,看来我要硬着头皮看一部我并不期待的电影了。翻看屯的碟,翻来翻去就只有一张还没看——《罗生门》。是那个日本的所谓大师黑泽明导演的,黑白的,很老的片子,看封面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看名字一如既往的不明就里。可是没别的了,就它吧,于是图省事用一部13寸的笔记本电脑在书房看了起来。
一个半小时以后,我被死死的钉在椅子上呆住了,双腿感觉在发抖——第二次有这种感觉,是在电影院看《太阳照常升起》结束时——西晒的阳光照在我背上,在电脑屏幕前投下我的身影。我就在那呆了不知道多长时间,看着电影结束的画面,或者什么都没看。我在椅子上保持坐姿,但我知道我内心正在五体投地的膜拜,好像是见到了电影世界中的第一位大神。有了这个标尺,我才把斯皮尔伯格从大师的椅子上挪下来放在巨匠的位置上。从此,我知道什么人是坐在黑泽明那一排了,但在当时,那一排只有他自己。自此,黑泽明在我心里有了通行证,是他的片子不管多老多艰深都来者不拒。这个过程一点都不痛苦,因为看的第二部就是《七武士》。
《七武士》是黑泽明少有的商业诉求的影片,娱乐性是第一位的。但尽管如此,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并没有因此而打折扣,反而在这样大众容易广泛接受的题材中大放异彩。其风靡程度是全球范围的,美国也以此翻拍了《 豪勇七蛟龙》,从卡司到配乐都是大手笔,也是美国的影史经典。但是并排一看,高下立现,美国这版就跟闹着玩一样,不多说了。所以《七武士》的观影体验真是太棒了,全方位的棒。这部影片几乎就是完美电影的同义词,对当时处于影迷成长快速上升期的我是极大的鼓舞。
而就在这个阶段,我将面临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大学毕业之后何去何从。当时考电影研究生的成绩已经出来了,继续求学是没戏了。而在之前,一直鸵鸟般的活在考电影研究生的想象中,对越来越近的择业现实问题视而不见。
当时有去北京工作的机会,但我从没想过要离家,没有足够的冲动和明确的愿望,最早想到北京也是因为想考到北京学电影。现在理想破灭了,对前途就更加的迷茫。就在那个阶段,我看了《七武士》。而就在看完《七武士》的两天后,我在进行我作为影迷的第二项修炼——看各类电影杂志(包括过刊)——看《看电影》的时候,惊异的在一小段时讯报道中发现,黑泽明的影展正在北京举办,包括著名影片《七武士》!!!
当时的情感很复杂,表情很扭曲。就好像有一个你很喜欢的姑娘,你虽然知道你追求不到,但连个打招呼的机会都没有,实在是太遗憾了。当时的心情肯定远比这个还要遗憾和难过,因为当时姑娘在我心里的地位肯定远在电影之下。尽管这么多年也知道有的影迷会为了电影节甚至电影资料馆播放的某一部影片而不远千里以求一睹,但这对于我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成本高不说,而且很有可能你知道的时候,一切都结束了,变成电影杂志上这一小段时讯了,有什么意义呢。
真的就在看到杂志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坚定了去北京工作生活的决心。其实在这之前我还试过上海,但终究还是更喜欢北京一些。我当时想,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大事件一定主要在这里发生。如果是外来的东西,比如国外的影展、画展或者演出、讲座之类要来中国,必先到这两个城市,如果只来一次,很可能只在北京。于是就这么简单的,坚定地选择了北京,而并不是因为前途、薪酬等等与生计更紧密相关的因素。所以最初在北京的状态确实是一边要为生计发愁,一边乐此不疲东奔西走的看各种电影、画展、演出等。这一晃,就是十二年。
为什么十二年后写下这些,因为在2018年的北京电影节,我如愿以偿的在电影资料馆看到了《七武士》。尽管我不知道在之前看各种版本的DVD多少次,但我知道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七武士》的电影,我如愿以偿。这种如愿以偿因为我当初对北京的选择而发生了太多次,包括在电影院看到我的最爱《低俗小说》,我膜拜的另一位大神库布里克的几乎所有影片,现场配乐版的《神女》和《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重新修复上色版的《月球旅行记》,太多太多,不胜枚举。每到此刻,我可能会在电影一开始就热泪盈眶仿佛见到多年老友,又会在电影结束后或在骄阳下或在星空下感受内心的充盈和满足,旁若无人。这样美好的体验是电影给我的,是北京给我的,也是生活给我的。
十二年的时间,太多东西变了,包括我自己。现在不会为一场电影放下一切,不会把一场电影放在家人之上,不会因为电影节的排片而放弃工作(当年买库布里克的套票确实翘班了。。),我开始并已经进入了真实的生活中。
看完《七武士》从资料馆走出来的时候,心情如那天午后的阳光一样明亮。我很开心,不仅因为看到了《七武士》,也因为我知道我内心里仍有一直没变的东西,那就是对电影的热爱,感受美好的敏感,这已经成为我生命和灵魂的一部分,存在但不麻木,我很欣慰。也因此回想起整整十二年前的那次悸动,于是觉得,可以把这些写下来了。
2018.4.17

七武士七人の侍(1954)

又名:七侠四义(港) / 七剑客(港) / The Seven Samurai / Shichinin no samurai

上映日期:1954-04-26(日本)片长:207分钟

主演:三船敏郎 Toshirô Mifune/志村乔 Takashi Shimura/稻叶义男 Yoshio Inaba/宫口精二 Seiji Miyaguchi/千秋实 Minoru Chiaki/加东大介 Daisuke Katô/木村功 Isao Kimura

导演:黑泽明 Akira Kurosawa编剧:黑泽明 Akira Kurosawa/小国英雄 Hideo Oguni/桥本忍 Shinobu Hashimoto

七武士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