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看见台湾》这部纪录片,主要还是因为侯孝贤监制、吴念真旁白、金马奖最佳纪录片这些通俗的缘故。

从网络上有《看见台湾》资源就下载到电脑里,直到导演发生意外,我才毕恭毕敬地坐在电脑前,看完了这部纪录片。

在这里,也放出了这部纪录片,得闲可赏。

纪录片《看见台湾》

以下内容可能有剧透。

纪录片《看见台湾》以航拍技术俯瞰台湾的角度,本身也的确提供着普通人无法拥抱的视角,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我们在高处,欣赏着宝岛台湾的旖旎风光,也在这醉人美景的背后看见它美丽过后的哀愁。

让我们从全片唯一一处仰拍镜头说说这部纪录片。

<图片1>
这一幕大约出现在影片三分之一处。蓝天白云一点一点退出画面,陡峭的断崖不断地出现在眼前,直至撑满画面。

镜头从山川的磅礴、湖海的蜿蜒转而展露深山峻岭中的伤疤,不言不语,不带任何修饰,直接呈现给你看。

比起俯瞰秀美的景色,创作者更以仰望的姿态看着眼前由人祸而起的天灾。

如果成年人的世界里,正、反义词有重新定义,比如理想的反义词不是现实,而是去行动。那么,在影片里,看见的反义词不是看不见,而是视而不见。

<图片2>
伴随豪雨降水时间越来越密集,山岭遭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几率越来越高。

蜿蜒而上的水泥马路送我们去阿里山看日出,却也割断了山川最自然纹理。

念白里说,这一辆又一辆车,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旅客,与其说他们是去旅行,不如说是去探险。

<图片3>
生活在深山之中的高山族村落,进山、出山的道路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泥石流冲垮而被阻隔。

可是问题并不在于,他们是否更愿意留下来守护家园,而是出去之后,基本的生活资源或将无法保障。

<图片4>
茂密、紧凑的阔叶林深根植物,几十年静谧无声地成长,伫立高山,封沙阻石,默默守护着人类。

然而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浅根农作物槟郎、茶叶被大面积种植。深根植物被连根拔起,给经济利益让位。

<图片5>
在台湾以养殖业为主的西南部,鱼塭创造的经济价值,要求养殖户不得不持续抽取地下水供给鱼塭。

对地下水的超负荷抽取,造成地面坍塌,低于海平面。海水倒灌,则又造成更严重的经济损失。

更有甚者,墓地被海水常年浸泡,念白道,长眠于地下的先人们,则由土葬变为了海葬。

<图片6>
工厂排放的污水,源源不断地奔流向大海,又或者,这些污水河流干脆选择流经民众居住的城市。反正,你们都视而不见。

<图片7>
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不能缺少水泥的参与,于是靠山吃山,砍伐树林,深挖原材料。

<图片8>
台中火力发电厂,是全球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位居全球第一。

影片抛给我们一个思考题:如果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环境承载的能力,这矛盾如何调和,这关系如何平衡?

<图片9>
在苗栗后龙镇,洪箱女士用有机的方式耕种,友善地面对农田和土地。在宜兰农村的赖青松,同样采用有机无毒的方式种植稻田,并在经营上使用股份制,风险与收益与股东们共同承担。

他们守护着农田稻香,竭尽全力在后工业时代中寻找一种平衡。

吴念真在旁白里说,这些坚守着土地的人们只想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概念:

“为了后代的子孙,我们没有权利在这块土地上放纵无穷的欲望。因为,我们只是短暂的停留,我们只是过客。”

<图片10>
如果可以穿越时光,你会不会选择回到在农野小道快乐奔跑的年代,会不会选择在大树下吃着西瓜乘凉的夏天,会不会选择白雾霭霭的冬日早晨?

《看见台湾》是一次非凡的体验,也是一声严厉的警告。它告诉我们,遗憾是,你们没得选。也庆幸,你们选不得。

经济腾飞之后的隐忧逐渐显现,成为经济相依共生的背后的疤痕。看见它,选择面对,而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我们每一个处在时代里的人物,应该有的态度。

面对实现,在经济发展与资源开采的具体情况中,去寻找答案。当然,这需要人类共同付出大智慧。也请你相信,这个答案离我们也许并不远。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可能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维护地球环境的不二心法。

<图片11>
又及

2017年6月10日上午约11时,导演齐柏林在筹备《看见台湾2》时,乘坐的直升机在执行拍摄任务中发生意外,包括导演齐柏林、助手陈冠齐、机师张志光全部罹难。

每次通过新闻看见这样的消息,就不禁想起这句话: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所以,不断地提醒自己,也请你,努力地生活下去,认真地对待每一天。

下载了那么多电影,买了那么多未拆封的书,一部一部都来不及看,一本一本都来不及拆,等着创作者不在了,才想起来去看看,总觉着有些亏欠。

这道理,说起来,怎么这么耳熟。

看见台湾看見台灣(2013)

又名:Beyond Beauty - Taiwan from Above

上映日期:2013-11-01(台湾)片长:93分钟

主演:吴念真 Nien-Jen Wu

导演:齐柏林 Po-lin Chi编剧:崔企川 Chi-chuan Tsui

看见台湾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