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讨论,是经典,但是也有弱点。

I don't like breakfast at Tiaffany's,

不要在《蒂凡尼的早餐》里面找答案,因为卡波特也不知道答案。

原著里,叙述者和霍利之所以能够成为是朋友,能够长时间地相处,就是因为他们从来就不属于对方。朋友就是不属于对方的,所以他们理解对方的感受,但可以在一个场景里面共存而没有缠绵,也可以长时间地离开对方、不知对方消息地活着,这对他们没有困扰。他们不相干扰,这就是朋友的关系。

没有关系的两个人。

霍利,不管是小说里的还是电影里的,都已经足够独立、走得足够前,她已经知道自己想要高飞,所以只身一人离开了Tulip Texas,这已经是一大步了,而且她也能自己向医生解释她自己:在这方面,她能面对自己、能面对医生、能够说服医生——她对医生是存在爱的,那些是真实的情感,她却知道她不止对医生的爱,但她知道自己,她知道:在那种生活之外,有她要追寻的、另外向往的东西。她勇敢起来,不让那些东西困住她自己。

霍利的这一面,是可歌的。

但她也就是走到了这一步而已,就像《玩具之家》里的娜拉。在这步之后,她的生活就没有了现实的东西,只有一个幻想,联系于蒂凡尼珠宝店的幻想。

霍利梦想这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她幻想着将精神的依赖和现实的关系分开:她要的“实现”在她自己身上,但她的精神寄托在奢侈珠宝品牌蒂凡尼;她的物质生活寄托在一个爱她的富人身上——所以,她的叙事,就是完全个人主义的,她已经安排好了各个角色,她只是要找人填补而已。但不巧,社会不是个人的,它是一个组织机器,而且难以抵抗;而关系也不是一个人的,而当霍利要依靠一个人,她行为表现就要被另一个人所决定;但是,随性的霍利,她是不想失去任何一点东西、不想她的梦想有任何的一点臣服。所以她的现实生活成了这般的窘境。

《蒂凡尼的早餐》(电影)让我知道:自卑缺爱,在消费主义中是弥补不了的,虽然电影改编得烂,但是如保罗在结尾说的:You keep run into yourself,你逃避不了你自己。

就像娜拉离家之后的前途渺茫,霍利不知道下一步要怎样走,也没想过除了现在的状况,她的下一步要怎么样走。

实质的东西还是重要的,风吹柳摆,树叶终将因为风吹而飞落,而树干是不会倒的。

社会是死的,它需要你拿出一部分来给予他;但是如果你看透他,你会发现他也会按你的想象走。

这部《蒂凡尼的早餐》,虽然赫本的表现和塑造与原著背离,但是也引起了有益的思考。但是,如果是梦露主演这部电影的话,会不会更发人深省、引人感悟呢?

可能霍利的形象会变得更可怜:因为她明明拥有那么多,但最后她什么都没有得到

因为她全寄于一个幻想。

但如果她不寄于这个幻想会如何?那她会不是霍利。当然,但假若她不寄于这个幻想,她可能会拿着这笔钱,成为可可香奈儿,或者成为玛丽莲梦露(更可能是成为玛丽莲梦露)。

这部分又想起了电影《帕特森》hh

人生就是好好笑,会有这么多种的方式展现在你前眼前。

但对于梦露,就像卡波特:K书不能告诉他答案,梦露也是,K书不能告诉她答案。但她也足够伟大,做出了足够多的变化和行动!梦露啊,只是她陷在了现实里。

梦露成为了所有人欲望的对象,但也被所有人的期望控制着。

去主宰点什么,这是答案。


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

又名:珠光宝气(港) / 第凡内早餐(台) / 靓女芳心 / 蒂凡尼早餐

上映日期:1961-10-05片长:115分钟

主演: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乔治·佩帕德 George Peppard/帕德里夏·妮尔 Patricia Neal/巴迪·艾布森 Buddy Ebsen/马丁·鲍尔萨姆 Martin Balsam/约瑟·路易斯·德·维拉龙卡 José Luis de Villalonga/约翰麦戈法 John McGiver/Dorothy Whitney/斯坦利·亚当斯 Stanley Adams/埃尔维亚·奥尔曼 Elvia Allman/艾伦·里德 Alan Reed/Claude Stroud/米基·鲁尼 Mickey Rooney

导演:布莱克·爱德华兹 Blake Edwards编剧:杜鲁门·卡波特 Truman Capote/乔治·阿克塞尔罗德 George Axelrod

蒂凡尼的早餐相关影评

Ma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