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部女性群像剧。虽然女性角色众多,但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女主角,应该算是大女主剧。
这是一部爽剧,面向中老年人的。因为大结局的时候,女主连孙子都有了。

想写这个剧评很久了。大前年回家跟爸妈一起看就觉得挺有意思,这两年又刷了两三遍。可能是因为“老戏骨”多吧,放在那儿听着也不会觉得无聊。迟迟没动笔,是因为近来周边充斥着大量的“女性”声音,我理不清头绪,也不敢动笔。今天借着躲避“诀症”,浅浅开个局,或许后面还会有更多关于女性话题的深刻思考。
我的观影量非常有限,一时之间难以调出大女主的电视。《重案六组》虽说是铁打的季洁,流水的六组,但它和《武林外传》类似,是团体主角中的女性视角而已,故事的主线是由案情、客人串起来的。《杨门女将》是女子群像单元剧了。《甄嬛传》《孝庄秘史》虽说是大女主剧,但对角色的限制太大。“后宫宠妃”实际上还是离不开那个真正的主宰“皇帝”,以及对天下臣民的责任。如果做不到,就是失职。

徐慧真不一样。她身上并没背负什么责任。剧情中可以看出,她娘家是有钱的,兄弟是开酒厂的。但这只是为她“会做生意”“家底厚”“见识广”作背景铺垫。她娘家对她是没有束缚的。夫家呢,老公跑了,公公(不是老公亲爸)喜欢徐甚于喜欢贺,而且公公也死了,可以说是开局全无负担,非常自由。这也意味着一切要靠自己。
她可不可以靠别人?我认为是可以的。比如回娘家寻求支持;比如卖掉产业,换个地方靠钱开启新生活。可她没有这样。她选择了把小酒馆继续开下去,选择了用爱用心抚育女儿,选择了承受人人叫她小寡妇(虽然后来配音全改了)。我并不想因此表扬她“有责任心”,只是必须承认,没有一个人,尤其是男性逼她做这种选择。姑且不管她怎么想的,这是她的选择,这就足够值得尊重。不要再说什么男性凝视了,不要再说符合对传统女性的期待了。难道就因为可恶的男人期待女性这样,女性就不能选择这样了?这是自寻死路。当一个女人说我选择这样时,请尊重,相信她就是这么想的,不要像幼稚园小朋友唱反调。

寡妇不好当。有人劝她该找个男人时,她“识时务”地接受了建议。是的,“识时务”。我知道这个词极易引起反感,但她就是识时务。这是她顺利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宝。你可以选择不用,但不可以否认它是一个好的工具。她接受建议的同时,积极为自己筹谋最好的。可以看到她作为酒馆老板又要带孩子是很忙的。她需要一个人帮她。她于是很正当地通过付钱找蔡全无当帮佣。可这个离她最近的男人并没入得了她的眼。她想找有文化的,直到蔡表现出了自己有文化,她才真正考虑他当结婚对象。
她的这种积极筹谋需要至少三样东西:①有目标 ②积极勤快 ③有计谋。第一点恐怕已超越大多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的人很多,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很少。可是没有目标就会变得非常被动。第二、积极。躺床上什么都不做就不叫积极。要抛弃懒惰,不耐烦,心累......动起来,才叫积极。这又过滤掉一批人了。或许,对一些人来说,只要自己“不想做”的事,“勤劳”也大可不必夸为美德。可我认为,身体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否则就是“是非经过不知难”了。第三,有计谋。想找“有文化的”,怎么找?她顺势设计了一个“识字班”。起初可能是想通过和既定目标“徐老师”创造共同记忆,产生更紧密的连结,可能真不是为了从识字班海选。但是这不招人非议的“顺势”行动,就得是动动脑子才能想到了。当然最后阴差阳错发现了蔡全无并修成正果。

蔡全无这个角色到底该如何评价?静平说,咱们家,爸是妈,妈呢,反而做了爸该做的事。这是不是刻板印象?这是,但“刻板印象”是贬义词。既然男主外女主内是一个真实社会现象,为什么就只能打倒而不能接受(接受,不是遵守)呢?你想改,就像徐慧真一样,去改,去行动,去让身边的人支持自己,而不是去支持一句“打倒刻板印象”“让女性回归职场”的口号。
是的,蔡全无承担了主内的职责。那他算不算一个男人呢?在我看来,他全身并无一处会使男性同胞感到耻辱的地方。照顾家人饮食起居;做女主事业上的助手,在自己不懂的时候,全听懂的人吩咐;留意细节,给出建议;跑腿干体力活儿;把女主没说、不方便说的,点出来,做了好事得让人知道;劝女儿与生父和解,让整个家庭再无尴尬的疙瘩。这每一样,有哪一点不配为人,还是有辱男风了?当一个人只有对下的关系时,他的尊重是为了体现自身的修养;当一个人只有对上的关系时,他的尊重是自己生存的工具。不错,蔡全无起点低,一开始是处于低位的,但到了后期,他不夺权不叛变,除了尊重和爱,我想不出别的理由了。反观范金友爱雪茹怕雪茹,有自己的小聪明和野心,后期生出了多少变故,说白了就是自私。而全无始终心怀最初的感恩。我必须再次强调,并不是捧无私贬自私,而是“自私的格局有多大”的区别。
蔡全无是一个个例,是特定大环境、特定命运下(孤儿)遇到特定的人,产生的特殊人物。就算把他吹上天,也没用,他不具备广泛效仿的特质。可是这样一个无过错、有优点、使身边人幸福进步的角色,连一句表扬也说不得?

他们夫妇抚育子女,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富养”模式。即使到了子女长大,也依旧是富养。富养的根本条件是“有钱”,这依旧甩掉了一大批人。可是我们不得不意识到,被富养长大的孩子,在不变坏的情况下,是更优秀的。就是普通孩子努力一生达到80分,他们孩子成人之前就70分了,在快速经历丰富人生后,轻易达到90分。经历越多,上分越快。而试错的成本,早在小时候以一个相对较小的代价完成了。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已经“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而有的人要熬到70岁。
我说女儿们算不上群像,因为她们还只是徐慧真这棵大树上的枝叶、果实。她们还没有自己的人生的戏份。本质上她们还都是为父母分忧的孩子。那么,这还接地气吗?还和女性角色塑造有关系吗?我觉得还是有一些的。因为一个女性,在活到大结局徐静理那个年纪,这段时间是无比精彩的,而女儿恰好是观众看着长大的。徐静理不坏,甚至很好,可是她身上有很令人讨厌的大小姐脾气。她冰冷拒绝妹妹而不好言解释的时候,她当众羞辱候魁的时候,她说她妈不检点拒绝和父母沟通的时候,她喂到嘴边的饭不吃的时候,她执意要出国,后来又放弃绿卡的时候......可她有一样好,她能把事情圆回来。她道歉、她找补、她用实际行动给回应,她放弃的理由是因为新的更好。若论自尊,这样大小姐的自尊会小于谁?可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勇气就未必谁都有了。正所谓“过刚易折”,女性最大的优点便在韧字,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切不可被女权牌坊限制住了。厚脸皮男孩吃得开的红利,要被宽容多变的女孩夺回来。

接下来,我要说说闺蜜情。“闺蜜”一般指关系很亲密的女性。如果说,A是B的闺蜜,那B一定是女生,A性别可能不固定,且不能反推B是A的闺蜜。在我看来,闺蜜是一个很“小”的词儿。它重要吗?很重要,大大帮我们解决情绪问题。亲密吗?太亲密了,连打嗝放屁这样最不足道的话题也可以讨论得津津有味。但它没有参与到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去。
女性应当有2把钥匙。1把开启书房,1把掌管闺房。(男性只有一把书房的钥匙,他们没有闺房,闺房属于女主人)陈雪茹和徐慧真,恰好互为对方两个房间的座上宾。既谈感情也谈事业。这样强大的女性联结,是我不曾在其他电视剧中看到的。
它首先向我们传递了,特别是父母那辈人很爱提的,情感牢靠的一种方式:互相“攀比”较劲儿。我上学的时候,我妈就常鼓励我,和好朋友互相促进学习成绩。抛开“卷”这种明显带有价值判断的概念,攀比心、不服输心,的确是让人行动起来的一大动力。可是有竞争就会有输赢,且处理不好心态或者输赢差距太大,好朋友就容易崩了。于是电视剧向我们传递了第二种女性友谊魅力的可能性:专心体会游戏的快乐,珍惜游戏伙伴。女性敏感脆弱,这或许又是一个刻板印象,打破刻板印象就要找到一条更优秀的路:赢的人体察对方的敏感,及时给台阶下;输的人不输自信、不自我贬低,调整好心态,接着玩。剧中有一段,徐在俄赔的底儿掉,陈似乎并未提供实际帮助,甚至对事故负有责任。这样的人,值得原谅吗?圣母吗?

关于徐慧真的“圣母心”最为大家诟病。甚至说“圣母得脱离实际”。我有不同意见。圣母原谅别人,是不付出代价的,慨他人之慷。徐慧真不是。她的“圣母”并不是原谅、净化、无偿奉献,它更多是包容。包容爱也包容恨。不舍弃过去的情分,也没勾销带来的伤痛。全盘吸收内化,但保持理智,冷静分析事故真正的核心,然后去解决或者防备那个核心。
如果污名化“包容”,何尝不是一种剥削?人生的丰富性正是通过长久的体验得来的。少和新人做旧事,多和旧人做新事,这是感情长久的秘诀。然而恐怕从经验来看,这是女性更有可能去达到的境界。做不到的人,那些日复一日换新人的人,更像是重复刻板行为未开智的人类。

徐慧真的故事是特别的。开局solo全场,避开了婆媳关系、复杂男女关系,弱化家国大义。在不被压迫的条件下,不断前进、创造价值。她的每一步也并不容易。我看过很多女权的书,都只是教大家反对压迫,却很少教大家如何通往一条更加自由的路,去向大家描绘,那条路最终会抵达怎样的风景。
能化解的去化解,不能化解的就绕开,永远保持向前走而不被情绪干扰的心。这部剧真的看得我心满满的,暖暖的,像最终有家可归一样的安详治愈。


正阳门下小女人(2018)

又名:正阳门下2

主演:蒋雯丽 Wenli Jiang/倪大红 Dahong Ni/田海蓉 Hairong Tian/崔心心 Xinxin Cui/乔大韦 Dawei Qiao

导演:刘家成 Jiacheng Liu编剧:王之理 Zhili Wang

正阳门下小女人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