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经典就一定是楷模吗?所有经典都要完整照搬学习吗?
《作大英雄》不知哪里的翻译名字,很像香港风格,直白,不费解。相对《摇尾狗》更贴近寓意,作者所旨。片头字幕有所解释,通常都是狗摇动尾巴,这是狗对尾巴行使的权利,但如果有本事,尾巴也可以摇动狗。
巴瑞莱文森,大名鼎鼎,获奖众多,与好莱坞一代大牌出了很多作品。他是属于老派编剧、导演。他选做的题材常常是稀奇,骇人的故事。《摇尾狗》大胆的狂想,辛辣的讽刺现实生活中的魔幻。这像对严肃的政客开的重口玩笑。
说他老派是从他对叙事方法、表演和对白处理上而言的。从他的作品里看,电影在戏剧面前依然乳臭未干,学和做的都是舞台的事儿,影视语言成了附属功用。从主体思想和故事情节来看,是一点不弱的,但,与生活相去甚远,这与电影本质和影视功用来说完全是相左的。
好多年前第一次《摇摆狗》有了内心震撼,从此成为心目中好莱坞无所不能,什么都敢说的代表。如今再看《摇摆狗》,它的野心是很大的,它毫不留情地把政治剥皮、吊打。但表达手段是仓促的,像电视剧或者《走近科学》之类的节目,设问,并不等观众思考回应,立即给出自己满意的答案,这样的问题是说服力并不足。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故事编纂的能力极限,仓促是一种不自信。这里的“自信”更加倾向于,不相信自己。毕竟这是一个完全靠想象力来模拟真实事件的故事,“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摇尾狗》的牛逼始于一个牛的假设,如果最大权力国家最大权力的人遇到危机,让好莱坞天马行空的人参合解决会怎样?完全不行,就没必要说;轻易实现又扯了蛋;看似不可能但最终险胜,是故事最好的选择。所以诀窍是天大的难题,眼看着绝望,死马当活马医,一局局的尴尬,险胜。
难题是天大的难题,总统干了一为女童。不过反派并不强大,总统竞选对手只是隔着电视屏幕嘲讽虚张声势,CIA作为国家正直监督力量出现只一瞬,一场酒吧谈判,几句就败下阵来,不了了之。《摇尾狗》成功在于几经转折支撑了主题事件,再加几个大腕的魅力,尤其陆战队员伍迪哈里森的表演,非常非常的准确。只可惜,所有反派和阻力没有真正的角力。现在戏剧有一种做法,就是作者对反派的能力、本事要用心很多,甚至在故事开头是压倒性的,给人毫无希望的感觉,之后的反转才有了真正的力量。我这种腔调其实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能做到极致是非常难的,又在结尾完全反转,难上加难。
本片的对白非常多,70%的情节推动都靠的是对白。一个大场面、大事件要么靠三两个人,一转场,叨逼叨说出谋略是否有成效,要么通过电视采访展示结果。这样做很像国产电视剧,上一场戏红军将领地图前宏伟部署。下一场戏,军号嘹亮,红军站山头,手叉腰,听取捷报:我军打死打伤敌军……,缴获武器……这胜利战役打的比做梦还简单。做梦还是需要躺下,安静,气氛的……好在国内观众对视觉审美尚在启蒙阶段,不挑食,有偶像有个好看的脸就行,最好要斗嘴,这是斗智斗勇。扯淡了。
这说明巴瑞莱文森,你可以说他不重视,但实质是他老人家不太会用影视语言的。从过往的作品就可以发现。这与年代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年代还是百老汇戏剧舞台在文化界位置显耀的。
另外一个依据是《摇尾狗》的配乐。里面音乐首首好听,可以独立成章,这恰恰电影配乐与本质相悖的。太过抢眼,甚至风格完全不搭就有问题了。《摇摆狗》是疯癫的喜剧,配乐要有戏谑成分或者与剧情反讽才有效果。但,配乐实际上与故事完全是张皮,以至于,多年中我听着《摇摆狗》的配乐头脑中“串台”总想着一个大片的战争场景,或者英雄出征的场面。这实际是对故事的一种伤害。
黑讽,是很高的境界,它是不动声色地模仿上帝的狡猾和诡异的微笑,它要表露生活中的真实瞬间,且精彩生动。

摇尾狗Wag the Dog(1997)

又名:摇摆狗 / 桃色风云:摇摆狗 / 作大英雄

上映日期:1997-12-17片长:97分钟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安·海切 Anne Heche/丹尼斯·利瑞 Denis Leary/Willie Nelson/安德列·马丁 Andrea Martin/克斯汀·邓斯特 Kirsten Dunst/威廉姆·H·梅西 William H. Macy/约翰·迈克尔·辛吉斯 John Michael Higgins/苏西·帕尔克森 Suzie Plakson/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Michael Belson/Suzanne Cryer/Jason Cottle/大卫·科恩查内 David Koechner

导演:Barry Levinson编剧:Hilary Henkin/大卫·马梅 David Mamet/Larry Beinhart

摇尾狗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