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电影是造梦机,制造真实世界的幻觉。但是真实是否存在,尤其是针对新闻而言,一则新闻,被采集后往往会经过再加工,但凡经历这种人为加工,不论多么客观地叙述,总会出现偏颇,正如柏拉图对真实的阐述: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之本源,是统摄万物的最高存在,它不依赖于任何外在条件而存在,超然物外,无形无色,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是对理式世界的摹仿。而艺术是第三性的,它是在摹本基础上的再创造,它与真实相隔两层。
将柏拉图的理念引入传播理论中,产生的效果就会同电影一样——新闻是被制造的,传播是被控制的。被传媒围堵的受众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我们一同生活在“梦工厂”中。任何形式的新闻采编都是第三性的再创造。新闻的“梦工厂”同样可以制造媲美电影的幻觉。
电影中,制片人团队第一次制造的舆论风波是阿尔巴尼亚少女,用战争来转移公众视线是美国政客的常用伎俩。他们成功了,媒体和公众中了他们精心布置的骗局,舆论的“梦工厂”出品的这部全民参与的电影获得了预料之内的成功。不论是逃跑的阿尔巴尼亚少女,还是被遗忘的战争英雄舒曼,他们只是舆论的导火索,要让事件进一步地发酵,还需要“意见领袖”的参与——制片人在白宫深情并茂的发言,罗伯特德尼罗率先发起的“扔鞋运动”,正是这些人点燃了导火索,舆论才会进一步加剧,有个别扩散到地方,由地方扩散到全国甚至世界范围。这是传播强效果的体现,犹如一枚思想子弹,一经发出就穿透一切,左右舆论走向。
然而传播也不是所向披靡的,不久一经权威的澄清,阿尔巴尼亚事件就被公众所淡忘,这是传播有限效果的体现,公众的理智最终会占上风,这就是为什么电影中会不断重复同一句话:“Never change horses in midstream.”它不会像战争那样突如其来抓人眼球,不会一夜之间引起国内轩然大波,因为它采用另一种模式,不是“魔弹”,二是一点一点地加深,在公众注意涣散,即将遗忘时,它又出现。电影中这句话所承担的传播责任不比阿尔巴尼亚和被遗忘的英雄少,甚至它更为重要,每当传播效果有限时,它便出现,贯穿整个脉络,承前启后。
就现实角度来说,阿尔巴尼亚少女是不符合实际的。她严重偏离新闻真实性。即使电影技术达到了创造一切的可能,公众也依然有可以辨识真假的能力。抛开画面不谈,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难道不会有人进行思考吗?熟知国际形势的人难道不会有所怀疑吗?新闻行业难道不受司法机构的监管吗?在现实生活中,要人为创造这样一则轰动的新闻恐怕电影中这么一个小团队是难以做到的。新闻的发生就跟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具有无限多的变量,想要模拟,就跟实现完全的人工智能一样困难。但是片中描绘的一个新闻事件的酝酿发酵过程是有迹可循的。
片中的主人公们仿佛在操控大众媒体,但实际却是公众自己的选择,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体现。制片人他们制造一起事件,抛给媒体,媒体进行自己的加工润色,再抛给大众,根据沉默的螺旋,大众跟随意见领袖,从而制造一股浪潮。这其中并没有谁处于绝对的操控地位,而且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无数未知的变量。
当今的媒媒体环境更为复杂,处于新媒体时代的我们有无数可以获取信息的渠道,脱离了封闭单一的传播环境,媒介不再是万能的,新媒体也只是推动新世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步,同样,它也不会是万能的,要知道它只是我们感官的延续,而非左右我们行动的枷锁。

摇尾狗Wag the Dog(1997)

又名:摇摆狗 / 桃色风云:摇摆狗 / 作大英雄

上映日期:1997-12-17片长:97分钟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安·海切 Anne Heche/丹尼斯·利瑞 Denis Leary/Willie Nelson/安德列·马丁 Andrea Martin/克斯汀·邓斯特 Kirsten Dunst/威廉姆·H·梅西 William H. Macy/约翰·迈克尔·辛吉斯 John Michael Higgins/苏西·帕尔克森 Suzie Plakson/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Michael Belson/Suzanne Cryer/Jason Cottle/大卫·科恩查内 David Koechner

导演:Barry Levinson编剧:Hilary Henkin/大卫·马梅 David Mamet/Larry Beinhart

摇尾狗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