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这个经历了无数次历史变迁的南亚岛屿,正迎来其全面的经济繁荣。新兴起的金融繁荣、网络化时代逐渐到来、电子消费欲求激增等等,都在刺激着这个岛屿上生活的人,他们更加忙碌,更加“富裕”,更加骄傲……但是生活本身对于这个世界总有它的“另一面”。
影片《无米乐》的视点集中在台湾某一个小村庄,这里居住的村民依然在进行着传统的手工稻米耕种。如果这部影片是一部单纯展现农民生活如何“诗意”的摆在我们面前,恐怕只能满足观众对乡村概念的意淫,这部影片本身的内在逻辑也无法建构起来。万幸的是,导演并没有陷入庸俗化的标签认知里,而是尽了最大努力贴近其拍摄对象的生活。影片中我们会看到老汉和她的老婆斗嘴(随便,甚至肆无忌惮),他们面对镜头的从容使得摄影机以及拍摄者的行为无缝与被拍摄者和整个环境融为一体,甚至于被拍摄者与拍摄者之间的互动都如夏日里水稻成熟一般自然优美。如果以此片作为一个纪录片范本来分析,我们可以将拍摄者的行为比喻成一个农耕种植的过程——在这个“播种”(选择题材并与其交流)、“除草”(筛选拍摄对象)、“培育”(与被拍摄者建立良好持续的关系)、“收获”(后期处理)最后成片出来的过程中,拍摄者的思维、时间感以及行为都已经与被拍摄对象(农民)相互交融(再发展下去是否会相互置换?O(∩_∩)O~)。其建立起的影片内部的良好逻辑关系也基本和被拍摄对象内心逻辑关系相互吻合(其农民的生存境遇——他们所吃的辛苦,他们生活中的诗意和快乐,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个体在历史、政治洪流中的生命体验和感悟都是真实且富有情感贴合度的)。
比起法国画家弥勒的《晚钟》,这部纪录片更加豁达,它的精神气质更东方更丰富。整个影片以重要节气作为一种时间线索,对其拍摄对象的一段生命历程进行展示。从开始的祭拜各种神仙(强调一种精神信仰方面调性),到最后夜色中唱着无奈的日本歌谣焚烧稻草字幕显示着“农耕的彻底终结”,无时无刻不在唱着一首关于农耕文化的挽歌——金黄色的夕阳中撒下的汗水,面对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和农人在茫茫世事中易逝又坚韧的生命,常常也有快乐,常常也有微风拂面,但更多的痛苦、辛劳全部如苦酒般咽下喉咙,咽下去后老汉和老太也还能乐观的面对,甚至死亡也并不能引起惧怕,还开着死神的玩笑(爽气)。但一切却都无法阻挡时代。这些“最后的农人”仿佛贵族一般珍惜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成果,随着片尾的火“消失”……如今的台湾,经历了二十世纪经济衰落以后,再回看这部挽歌气质的纪录片,或许我们能从中意识到,当年的拍摄者抓住了某种“永恒”。

无米乐無米樂(2004)

又名:Let It Be

上映日期:2005-05-20(中国台湾)片长:112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颜兰权 / 庄益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