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音乐天朝40年》NO:002集《一贫如洗开始爱》

原创 喇西道尔吉 魔鸭音乐 6月22日

如果像我在上一节里说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永久解放了“吉他”在中国的存在。那么1970年代末印度电影“流浪者”进入中国,似乎释放了中国青年在文革中被尘封恋爱方式,人们逐渐开始把恋爱看成是一件自由的事了。 “流浪者”是一部呈现印度等级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人道主义精神的电影作品,但它大篇幅的利用青年爱情作为电影叙事载体,这部分情节,激发了中国青年开始敢于向异性公开表达爱意了。这在之前的十几年里是绝不可能的。因为那时候人们见面,必须先喊一句某某某万岁,然后再谈别的。公开谈论男女恋爱的事情,很容易被理解为作风不端。

“流浪者”1953年就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利用它来批判等级社会的黑暗,宣扬自己的社会主义优势,让民众即便饿肚子也必须有幸福感,1955年在中国第一次上映了这部电影。 “流浪者”1954年和1956年分别在瑞典和美国上映。可以说印度的现代音乐就是从那个年代开始走向全球的,开始有大批印度音乐家走向国际舞台。那时,中国各大媒体正在关于片中大法官“拉贡纳特”的一句台词“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句话是唯心还是唯物的问题展开激烈的大讨论。

片中经典插曲《拉兹之歌》没什么人关注。 1978年就不同了,文革结束了,改革开始预热,“流浪者”第二次在中国上映,片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迅速席卷全国各地,传唱成度空前,不管唱的对不对,像不像,好不好听,大人小孩嘴里都挂着一句“阿巴拉古”。 尽管当时社会上还有不少人,一本正经的说片中表达女主角“丽达”爱情的《丽达之歌》的歌词让人“肉麻”,但现在看着这张老照片,这对恋人,我猜想他们心里当时或许已经安耐不住用电影和音乐鼓励着自己大胆去爱的热情了。当时有不少街道居委会的大妈会骂他们不要脸。至少属于不正经。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生活,就让我没有办法跳过“流浪者”里的《拉兹之歌》。经济改革刚刚苏醒,年轻人们都很穷,小伙子们嘴里唱着《拉兹之歌》追求者姑娘们,他们或许把姑娘们设想成片中善良的丽达了。或许也只能如此,当时的他们其实真的想哥流浪者一样一贫如洗,除了心底原始的爱情,恐怕什么都没有。这似乎就是后来崔健的《一无所有》能唱响华夏大地的原因吧。 今天咱们就录唱《拉兹之歌》玩一玩,那一年的故事还很多。

喇西道尔吉2020.06.22北京Rashidorj工作室


扫描二维码关注魔鸭音乐更多内容


流浪者Awaara(1951)

又名:The Vagabond

上映日期:1951-12-14(印度)片长:193分钟

主演:拉兹·卡普尔 / 纳尔吉丝 / 普利特维拉·卡浦尔 / 沙希·卡普尔 / 

导演:拉兹·卡普尔 / 编剧:Khwaja Ahmad Abbas/V.P. Sathe

流浪者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