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人的确和中国人有很多共同之处。

除了对某主义的感伤,怀念或者厌恶之外,波兰人和中国人更多的共同点是心境上的。有可能源于十九二十世纪被侵略肆虐的痛苦记忆,也可能是源于对永恒求而不得的尴尬无奈。

于是电影上,我们确实看到一批大肆贩卖情感堆积的中国导演,他们之中有些人不但活跃在上个世纪的世界电影历史,还有些人近期靠着道德高地借机打压对扭曲审美持不同意见的人。总而言之,电影在他们的镜头下不再是艺术,不再是美,而是堆砌性的纯叙事,目的简单明确,就是为了感召某种集体意识,感召成功了,那么他的作品就被 相信 为好的作品。

当电影导演再不追求 美 的命题,他的作品也无法不充满匠气。如果说无限放大故事使得全片显得毫无神韵,每一贞的黄金黑白构图更多则是为了掩饰对场景调动安排以及摄像机移动的力不从心。同样是波兰影片,殿堂级的《十戒》之五 不可杀人 在转制的时候加上了黄色滤镜使得影片泛出一种圣洁而悲哀的色彩,又泛生出了新作《杀人短片》。而Ida从一开始就用灰色滤镜加深黑白效果,毫无疑问目的明确,就是走感觉不走心。

从结构上,一部手法哗众取宠,带有宗教元素,反映少数群体探索自身的影片在国内应该是数不胜数了。但在哪种层面上,从哪种角度,观影人可以把在另一个语境下产生的作品归类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评判呢?似乎即便当所有关键要素都吻合特别某一种定义的时候,仅仅因为并不出于本身性质的缘故,观众很难作出评判。是好还是不好,我也说不清楚,因为之于我,它又像,又不像。

九十年代后的中国电影(那些还能称得上电影的作品)多数迷失在这个结构主义的困境中。审查从来不是要点,西方艺术电影只有一部分包含政治色彩。中国导演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对 价值 的探索,而选择开始鼓吹和营销 感情 的共同体验。ida也是如此,它永远不可能像蔡明亮因为手法那样拿到金狮,也不会像某些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因为内容唤起公众的集体感伤。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因为放弃了对终极价值的探索,它什么也不是。

修女艾达Ida(2013)

又名:修女伊德(港) / 依达的抉择(台) / 修女伊达 / 艾达

上映日期:2013-10-13(伦敦电影节) / 2013-10-25(波兰)片长:80分钟

主演: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 / 阿伽塔·库莱沙 / 大卫·奥格尼克 / 杰吉·特雷拉 / 亚当·斯齐斯科斯基 / 海丽娜·斯戈贞斯加 / 尤安娜·库里克 / 多罗塔·卡达克 / 纳塔利娅·拉基夫泽克 / 阿佛洛狄忒·维瑟拉克 / 马里斯兹·贾库斯 / 艾萨贝拉·达布鲁夫斯卡 / 阿尔图尔·贾努西亚克 / 安娜·格泽斯斯卡萨克 / 扬·沃西奇·波多斯基 / 康斯坦蒂·斯文贝格 / 帕韦尔·伯克齐克 / 

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 编剧: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 Pawel Pawlikowski/丽贝卡·伦科维茨 Rebecca Lenkiewicz

修女艾达相关影评

威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