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腐国最卖座的戏剧表演,乘着纪念The Sexual Offences Act部分合法化同性性爱50周年的彩虹潮早早在伦敦上演。拜高清卫星影院直播所赐,在各种剧评照片的挑逗勾引持续数月后,更多人终于有机会一睹为快。

这部美国人写美国社会的普利策奖剧作,早在1992年就被National Theatre搬上了伦敦的舞台。当时的导演Declan Donnellan回忆说,他和戏剧设计师伴侣Nick Ormerod正带着共同创立的剧团在巴西巡演,一个标着“National Theatre”的大包裹邮到他们的酒店。Nick坐下就开始读剧本,还没看到第一幕结束,就一副严肃的表情对他说:“我们必须演这本子。”

所以2017版还是纪念该剧回家的复兴之作。25年后,像我这样无缘千禧之前英美两地剧场首演的“新人”,在结识HBO迷你剧版之后,得以领略更当下也更本源的剧场诠释。

八十年代的纽约:Prior Walter成为又一位染上艾滋的同性恋男性,他的犹太爱人Louis临阵脱逃;一对摩门教夫妻的模范婚姻正被愈演愈烈的嗑药幻觉和性倾向觉醒撕扯殆尽;里根保守派阵营的恶魔律师逐渐踏上自己的死亡之路。这样多线式、关系互动错综的剧情结构早已是电影和剧集的惯用模式,但要在剧场的即时空间展现,这注定是个野心勃勃的挑战。

导演Marianne Elliott之前已凭借《战马》证明女戏剧人不但精于情感和细节,也同样可以做出胆识和气魄。2017版一方面忠于Tony Kushner的简约初衷,用几道多彩霓虹勾勒出黑暗弥漫中的世俗空间,也充分利用灯光音响为狂想的段落营造出《战马》般宏大的超现实图景。天使被黑影演员托举着如秃鹫捕食般在低空盘旋,脏兮兮的身子和随时分离的骨感翅膀强化了黑暗末世的氛围,是本剧诸多亮点中的神来之笔。Lyttelton剧场的开放式空间被充分利用,检场和布景迁换延续了首演时快速连贯的设定,让每幕戏的能量一以贯之。

第一部分Millennium Approaches以现实叙事为主,交代各角色的相互关系,以天使穿破屋顶进入Prior的房间而终,紧凑流畅。不同人物空间的同时进行在保持节奏和自然叙事的同时强化了情感效果,尤其是第二幕同性情侣和摩门夫妻两段对话交叉交融的段落,是全剧人物互动的一个转折点,各路矛盾自此开始汇聚膨胀。 如果是电影,就只能用分屏的突兀方式来展现,这是舞台的一大优势,但如果搞不好也很容易弄得混乱做作。这里导演和演员都把握得很好。

第二部分Perestroika逐步深入天使和死亡的地域,叙事慢慢让位给幻境,节奏慢下来,在情感爆发和角色思想陈述之间不可避免有些松弛的瞬间。如果说这并非剧本本身的缺陷,那就要看观众是否能够感同身受Prior的死亡挣扎,进而接受Kushner的逻辑想象。人类在地球的所作所为拖累了天堂,上帝也遗弃了天使和人类而去。天使毕士大本可以洗净人的一切疾病,却要求Prior所代表的人类“停止移动”,用消极保守的反进步方式来修补对世界的破坏。Prior则在歇斯底里的恐惧后变得越发勇敢明晰,为生存和希望,与天使展开对峙。

Prior和摩门母亲Hannah的互动是全剧最打动我的地方。一个是身患艾滋、被爱人抛弃、在疯癫和死亡边缘的“被诅咒者”,一个是与自己同性恋儿子无法进入彼此世界、身处异乡的虔诚信徒。他们的社会角色在地球的两极,却拥有一样的孤独和绝望。在这个自我蒙蔽、身份隔绝的世界里,他们已无法从自己熟悉的人事物中找到慰籍,却依然决定为生存和理解而努力。于是,Hannah让Prior和天使角斗,使他得以在天使面前证明自己,而Prior也填补了Hannah心中儿子疏远的空缺,给她了解、甚至理解同性恋的可能。两个人,都需要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来让自己生存下去,像赌博一样去撞运气,这令人绝望,而他们的确获得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和智慧,也无法不因此而感动。

论卡司,NT这版的实力丝毫不亚于2003年群星璀璨的迷你剧,但从星的绝对亮度上,显示是水星奖之于葛莱美。除了加菲,都是术业有专攻、甚至名不见经传的中青老戏骨。Nathan Lane上一次光芒四射还是百老汇转好莱坞的经典音乐剧《The Producer》,这次饰演全剧唯一的反派角色,他的大律师在愤怒、轻蔑、荒诞和脆弱间流畅游走,得以说出全剧最邪恶闪亮的台词(“我没有艾滋。艾滋是同性恋得的病,他们没有社会影响力,而我五分钟内就能跟里根老婆联系上”;“雇个律师,告个谁,对灵魂有好处的。”),却也有血有肉到在卸下面具的那一刻足以赢得观众的同情。饰演摩门老婆的Denise Gough在戏剧界炙手可热,获得2016年Olivier最佳女主角奖,影视剧不少拍,还为好几部大牌游戏做声优(包括《巫师3》和《质量效应:仙女座》)。她的角色是全剧的核心,通过现实和幻觉勾连起几乎所有人物,在压抑、疯癫、悲情和洞察间找到平衡,用一句句犀利的短评为故事做注脚。James McArdle的犹太男友叽里咕噜大谈特谈宗教、种族、政治,却完全无法梳理清楚自己混乱的情感状态,试图将自己与社会种种危机隔离,愚蠢得可恨也可爱。这位苏格兰演员在这次BBC的Gay Britannia季中口碑甚好的《Man in An Orange Shirt》里也有精彩出演。Susan Brown和Nathan Lawrence两位老戏骨都有丰富的影视剧历练,前者肩负了最繁多的角色,包括摩门母亲,大律师的受害者,犹太拉比,以及地球上最后一个布尔什维克人,轻松驾驭多变的性别身份和语言;后者的天使严肃起来能让人湿裤裆,困惑无语的时候也真忍俊不禁。相比之下,Russell Tovey的摩门老公角色不占便宜,第一部分隐忍被动,第二部分偶尔爆发,却也始终处在整个剧情网中比较边缘的位置。所幸,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他的表演卖点甚多,能听到这么有个性的英式口音全程转化成美音已是空前的新鲜感,还有演木偶剧和全裸的段落(可惜是背对观众,不知James McArdle有没有感觉),以及招牌式的尖声细气,但这些也都基于他慢热稳健的表演,他和McArdle的对手戏也是全剧最有化学反应的交互。Nathan Stewart-Jarrett的娘娘腔护士也是极尽机智反讽的能事,每个表情都有电影特写的感染力。

然后就是加菲了。十年前在他的电影长篇处女作《Boy A》里首次领略这小帅哥充满张力的表演,就感觉他前途无量。借《蜘蛛侠》攻占好莱坞时,一边为他高兴一边也担心他就此纸醉金迷。事实证明我想多了,从《Red Riding》三部曲到《Never Let Me Go》和2014年与Michael Shannon对戏的《99 Homes》,小伙一直没有停止表演探索和艺术追求。然后去年的《血战钢锯岭》和《沉默》横空出世,就在他的演艺生涯貌似已经进入巅峰时,他走到黑漆漆的舞台上竖起了兰花指。这次直男(应该是吧)演gay角,他的表演又上一层楼。从《日落大道》的Norma Desmond模式(那脖颈胳膊甩得天鹅般优雅)演到与天使的表现主义摔角(抽象的激烈,感觉像太极),7个半小时里,他的汗水泪水撒得到处都是,爽到透支是一定了。注定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舞台表演过了火候,但谁让这个角色又gay又娘又有病,甚至连副标题里都有“fantasia”这样的词作为免责声明呢!

给本剧超高评价的英美剧评人都会提到这个戏在二十几年后还是及其关乎现实社会,特别是对那些给脱欧投反对票的英国人和没有投票给川普的美国人。实际上,性、爱、权力腐败以及存在主义终极关怀的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这些内容,基本也都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仅仅关乎现实已经不能作为评判一个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标准,关键是,经典优秀的作品能够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强烈的感受,实现难以通过其他途径达到的沟通和理解。

尽管如此,各处有各处的现实。NTLive已经入驻大陆两年了,虽然从这两年放的戏来看,还不如叫做NTRec,都是旧作新放,但确实给了高墙内的戏迷们难得享受世界顶尖戏剧制作的良机。只是基本可以确定,这部戏,不会被翻译引进吧。就像删节版的电影一样,有人觉得为了影院效果少看几分钟的妥协无可厚非,也有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抵制这种被阉割污染的自由假象。不过穷人没有资格挑肥拣瘦,如果NT真的为了自己的艺术信念不向天朝低头,以至于干脆无法进来,那对大家都是得不偿失,权力部门才不会care。(纠正我这霉嘴:2017.11.25京津点映全两部,谨慎乐观向未来)

只是现在,我们甚至还没有达到自我蒙蔽的阶段,根本是眼不见为净,视也不见,或者干脆也引用西方政治正确的那一套来掩盖真相。一个专门跑医药卫生领域的记者好友写过不少关于同性恋和艾滋患者的好文,但某次聊天,她说自己是如何不敢跟一个艾滋患者握手。在这样的世界里,《天使在美国》可以是一些人的启蒙、慰籍、甚至激励,这样的情愫也许终将汇流成海,冲开千年的桎梏,让不同群体的人和人相视相识。

那个好友最近说自己那时是无知,现在不会那样了。也许她也可以是哪个Prior的Hannah。

天使在美国第二部:重建National Theatre Live: Angels in America Part Two - Perestroika(2017)

上映日期:2017-07-27(英国)片长:220分钟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 / 拉塞尔·托维 / 内森·连恩 / 内森·斯图尔特-贾瑞特 / 马克·阿诺德 / 丹妮斯·高夫 / 苏珊·布朗 / 詹姆斯·麦卡德尔 / 

导演:玛丽安娜·埃利奥特 / 编剧:托尼·库什纳 Tony Kush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