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12年6月2日)
约阿希姆·提尔执导的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和他的上一部作品《重奏(Reprise)》在风格上有不少一脉相承的地方,仿佛都是他个人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的细腻再现,宛如纤细敏感的心情笔记,又仿若迷惘中的人的踯躅与探路,只是《奥斯陆,八月未央》让孤寂和绝望来得更冷寂一些。
影片改编自法国小说《内心之火》,导演提尔似乎受法国影人的影响颇深,在胶片流转间总流动着法国电影的味道,例如侯麦早期对法国巴黎街头的拍摄方式就被提尔引入到了这部挪威语影片中,用于再现奥斯陆的街景,因而对该片也产生了这样的评价,“虽然也是讲述一夜间的故事,虽然也是话唠级的电影,但是这部影片和《日出之前》还是很不一样的。从质感和主题上来说,它更接近于法国电影”。
看过《重奏》的观众还会发现,此片仿佛《重奏》的续篇,就像一个年轻的文化人在两个不同时段的历程,提尔曾表示,影片主人公和他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此看来,似乎可以把这两部影片当做提尔的内心写照,是外化了的不同时期的他的内心波动,提尔用他简单却哀愁的光影技法,在主角安德斯的游历中,在短短的一天中,寻找岌岌可危的存在感和生命的意义,在境况和心情不断被拖拽至承受底线的同时,也将安德斯的情绪和周遭的氛围营造地细致入微又冷白自然。
影片将故事背景圈定在一个清寂的城市内,在北欧恬淡安闲的天空下,以缓慢移动的镜头,沉静地叙述着一座城市的美丽与寂寥,一个人的孤独与无望。虽然剧情略显薄弱,但其中的心理描写细腻而丰富,手法克制简约,不少细节充满亮点。从中不难看出导演想展示奥斯陆这个城市性格的意图,好莱坞报道也认为:“这部影片的拍摄非常细致入微,所有的细节都展示出了奥斯陆这座城市的特色和性格。”同时,本片出色的声效设计凸显了人物的困境和奥斯陆的独特,对叙事起到了晕染与包容的作用。
该片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欧洲的现实社会,在物质和精神均丰沛的成长、生存条件下,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年轻文化人的迷失很具代表性。跟随着他游历的脚步,观众品到了一种无法消弭的孤寂和无助,年轻的涉毒者在返回正常生活的第一天里,找不到任何可以与社会与常人交接的点,被放逐的孤立感无助感便悄然而至且不断发酵,仿佛从来都没舍他而去一般,而他却也只能默默舔舐着内心的失落与痛苦,昔日的沉迷毒品,今日的孤独无依,其中的迷离与缺失如出一辙。
虽然整部影片并没有过度渲染灰暗的色彩,却始终弥漫着阴郁消沉的气息,似乎究其所有也找不到存在的希望和生命的意义。伊始,影片便将一场自杀戏呈现得平静熟稔,仿佛安德斯走到水里的所作所为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其中所渗透出来的滞闷感和焦虑感却十分真切,宛若阴郁也是常态一般。
安德斯这一天的游历,并没有成为他重返社会生活的契机,反而令他坚定了自杀的信念。安德斯的绝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对重返常人生活所抱有的愿望,作为一个有过特别经历的人,他的愿望在现实中便趋于无望,他必须承受无法沟通的现状,话不投机的杂志主编、见不到面的亲人、不接电话的女友等境况都让安德斯的回归逐渐演变成了最后的挣扎。
饰演安德斯的男星也叫安德斯,从小习琴的安德斯·丹尼尔森·李有种独特的文艺气质,十分适合诠释迷离中的文艺分子,在《重奏》中他便饰演过精神失常的文学青年。除却片头自杀戏的出挑,聚会上偷窃被发觉的刹那则更能体现安德斯的失措与迷乱。独坐咖啡馆听取周围人的谈话时,安德斯的表情令人难忘,周围的喧闹反衬了孤寂者的艳羡、寂寥与无奈,李和这个角色的契合度,让人感叹提尔的慧眼。
临近结尾时,安德斯拒绝和女孩一起跃入游泳池嬉戏,他那澄明的眼神似乎宣告着他的决定。约翰·斯坦贝克曾说过:“悲伤的心灵能让人很快的死去,远比细菌快得多。”悲伤而文艺的安德斯注定要选择一个极致的消逝方式,手臂上针头的特写,表现的是一种无望的决绝与孤寂,也是一种令人心痛的妥协与屈服。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7581245_d.html

奥斯陆,8月31日Oslo, 31. august(2011)

又名: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台) / 奥斯陆,八月末尾 / 八月末的奥斯陆 / 奥斯陆,八月未央 / Oslo, August 31st

上映日期:2011-08-31(挪威)片长:95分钟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汉斯·奥拉夫·布雷内 Hans Olav Brenner/英格丽德·奥拉瓦 Ingrid Olava

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Joachim Trier编剧:约阿希姆·提尔 Joachim Trier/埃斯基尔·沃格特 Eskil Vogt/Pierre Drieu La Rochelle

奥斯陆,8月31日相关影评

JNA
JNA • 醉海
Papr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