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找回QQ,贴一篇2014年的影评。
2014.10.04, // 四星 //。
昨晚电视上看完了《雀起村到烛镇》的第一集,我以前从未撞到过本片在屏幕上如此接近开始的直播,总是打开电视就放到五六集甚至结尾的样子。机会难得,就坚持看完了。

简奥斯汀似的小品。虽然故事相隔百年,却正好分别描写了处于两次工业革命之中的英国乡村,那种熟悉感也许正源于此吧。当然,写作上面如同张爱玲,奥斯汀之后的英国世情小说家谁都很难说不受其影响。

第一集讲述了贫穷的雀起村与富庶的烛镇因为穷村该不该交电报费而起的纠葛,本已是山穷水尽、情理两难的终局,却因为当地家长乡绅的宽容与智慧,而有了一个柳暗花明的结尾。虽然说人人得利就总有吃亏者,但这回吃亏的是“国家”:女王陛下的政府不会因为每年少收了几镑电报费就破产的。

至于整个结尾里唯一一位真心实意撅着嘴巴的基层电报投递员(同样表示懊恼的也许还有试图羞辱穷村未果的富镇居民,不过那个纯属意气之争),虽然他的收入也许和所有基层一线公职人员一样:不以工作绩效计酬。换言之多收少收电报费都不会影响他口袋里的分毫。然而电报免费之后,他长途跋涉来穷村送电报的次数势必增加,也许他才是整个故事唯一的吃亏者。

这制度变革带来的首尾两端的受损,历经百年,仍在世界各个国家里每每上演着。解决之道是什么?我没有答案,不过想起前几天在微信里看到的“众筹咖啡屋的前景在哪里”,北大那个咖啡屋的主要合伙人说,要有钱,要有很多很多的,远远超过启动运营资金所需要的钱。

很多年前参与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转型的项目,调研里面转型成功的、做得好的组织都是因为有“能人”领头。同学在基层做农经,也觉得“示范村推广经验”几不可行,哪怕在有限区域。我在想抛弃制度我们是不是活不了,承认强人、能人是必要条件行不行,就如同故事里的乡绅。

Sheldon学着瓦肯星人说:“Live long and prosper”。但是我们从小接触的思想是“花无百日红”,“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其实《白鹿原》里白嘉轩所说的话也许代表了更高一层的哲学,来自民间的、在关中大地上横亘千年的朴素的黄老思想:每个家族都会出败家子,都是祖坟里的一个魂儿不断地轮回,隔几辈子人就得投胎出来再败一次。只要抱紧那个只进不出的木钱匣子,败家子败光的家业就能挣回来,这个家就不会倒。

你瞧,我们做不到long live&prosper,甚至做不到all prosper,但也没那么糟糕,不过除了只进不出地拼命干活,也许我们还得接受有牺牲者,比如分家后再不管其死活的败家子,还有那个撅着嘴的邮差。

雀起乡到烛镇 第一季Lark Rise to Candleford(2008)

又名:恋恋小镇 第一季

主演:茱莉亚·莎华拉 / 奥莉薇娅·哈琳安 / 

导演:查理·帕尔默 / 编剧:比尔·加拉格尔 Bill Gallag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