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这样一个小村庄。那里有石头垒成的小屋,有着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务农为生,也有人替教区里的教堂和富户做做泥瓦匠,总之,他们的生活恬静,但却不无贫穷和艰辛。在并不宽裕的条件下,他们自我解嘲,说,我们这个村子,是上帝造好了其他地方之后,用他剩下的边角料建造的。
从前,有这样一个小镇,镇上有邮局,有服装店,有铁匠铺,有警署,甚至,还有一家叫做“金狮旅馆”的小旅店。镇上的人们,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日子,女士们喝着下午茶,聊着八卦,管着该自己不该自己管的大事、小事乃至闲事;男士们不是在恪尽职守地忙工作,就是在风花雪月地谈恋爱,要不,就像那个叫做托马斯的邮差那样,在正儿八经地,虔诚地对上帝祈祷。
这个小村庄,叫做“雀起乡”,这个镇子,叫做“烛镇”;而这个“从前”,叫做“维多利亚晚期”抑或“十九世纪末期”。总之,那是一个世界上风云变幻的时代,但是,在英国的南部,在这相距八英里的一村一镇之间,田园风的悲喜剧波澜不惊地上演着。改变的确在发生,但是是以如此柔和的方式进行着,似乎上帝也不想打扰英国南部乡村和小镇生活的平静。这一村一镇的故事,被一个叫做劳拉的少女记录了下来,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电视剧——《雀起乡到烛镇》。
该怎么形容这部戏的画面风格呢?——美?精致?漂亮如明信片?似乎都不够贴切。我想用一种食物来形容,那就是,麦芽糖浆。那姜饼屋一样精致可爱的小镇和乡村的房屋,那在微风下翘摇翻滚的麦浪,那从水绿色的树阴里洒下的黄澄澄的阳光——比麦芽糖还要甜美,不是吗?尽管谁都知道,这样的画面肯定经过了电脑特效和CG调色的处理,但是在我们沉醉于这一幅维多利亚时代的田园长卷时,谁还会去想这样煞风景的问题呢?在喧嚣繁忙的都市,我们不都向往着能有这样一个田园风的角落,哪怕是在幻想中,我们可以进去藏身一会儿,躲开所有尘世的纷扰,求得心灵的片刻安宁吗?我想,这也就是编导们拍摄这部戏的目的所在吧,为疲惫的尘寰中人,提供一幅美丽的水彩画,一杯温暖的大麦茶,或者说,心灵鸡汤。
一向喜欢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宅邸,古意盎然的外墙自不必说,单是那半旧的小玫瑰提花沙发和扶手椅,还有花瓶里插着的芍药和勿忘我,还有那些带着中国风的,摆放在粉绿色搁架上的精致瓷器,就足够让习惯了钢筋水泥丛林的我们浮想联翩了。器物如果摆在商店里,就只是器物。但是当它被人从不同的店家购回,一一陈列在自己家中的时候,你就能从中看出主人的生活品味和人格魅力了。我看戏,喜欢关注细节。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即使在雀起乡那样,人们生活困窘的地方,居民们的家中,一般都还摆着一两套精美的陶瓷餐具或是茶具,平时当做装饰,来客人的时候,当做待客的礼仪用品。我以为,这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用最浅显通俗的话说,就是不凑合。我欣赏这样的不凑合,我一向认为,有些人说自己没心情小资,所谓的“心情”不过是借口。小资并不意味着多花钱,这是一种在小处发现和追求浪漫的生活态度。你没有态度,心情二字从何谈起呢?
——扯远了,现在来说这部戏里我喜欢的人物吧。可爱的人物挺多的,比如,烛镇上虔诚无比却窘态百出的邮差托马斯,总是八卦又虚荣、穿得像孔雀一样招摇过市的开服装店的普莱特姐妹俩。还有雀起乡相濡以沫的退斯特.特瑞尔老夫妻俩,退斯特先生有点儿老糊涂,像个坏脾气的老小孩儿一样,经常惹出点儿乱子,但也不乏大智若愚的时候;而妻子奎妮则是一个善良的老太太,虽然自己没有孩子,却全心全意地照管邻居家的每一个孩子,邻居有困难,奎妮一定援手相助,毫不犹豫。还有烛镇邮局里坏脾气的老女仆吉拉,在处理政务上秉公执法却在感情上犹疑不定的提摩西爵士,有贵族的虚骄傲气却不乏宽容和爱心的阿德蕾德夫人……等等。不过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最有代表性的三位,是一对父女,和一位老小姐。
先说父亲。父亲叫罗伯特.提敏思,他本来不是雀起乡的人,是因为爱上了马车夫的女儿爱玛,才留在了雀起乡,从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泥瓦匠。他是雀起乡人民的精神领袖,一旦雀起乡的人们跟外乡,或是烛镇的人发生了矛盾,他一定会被推出来为大家出头,仗义执言。他为人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但是他的固执和偏激有时会把自己和别人都逼到一个很危险的境地里;好在女儿的表姐多卡斯从中调停,妻子爱玛好言劝慰,才会把他从钻牛角尖的路子上拉回来。不过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很好的父亲,对待孩子严中有宽,粗中有细,也算是教子教女有方吧!扮演他的,是布兰登.柯伊尔,熟悉英剧的朋友,应该对他在《南方与北方》《唐顿庄园》中扮演的男配角印象深刻。他总是扮演有文化有尊严的下层人士,但是每一次的表演都有突破和惊喜,这是非常难得的,期待在《唐顿庄园》第二季中看到他更精彩的表现。
再说女儿。女儿叫劳拉.提敏思,她同时也是这个故事的叙述者。她天真、善良、乐于助人,但是又敏感、多情,经常陷入情感困境,多亏父母和多卡斯小姐的开解才能走出阴影。我喜欢扮演者奥利维亚.哈琳安那对会说话的眼睛,虽然她的年龄比角色已经大了将近十岁,但是那双眼睛,是真真正正少女一般清澈的眼睛。看到生着那样一双眼睛的女子,你根本不会产生任何欺骗她的念头,只会产生钦慕和爱怜。我得说,我喜欢劳拉,喜欢她说话时候顽皮地摇着脑袋的样子,即使有人说那是演员在装嫩吧,这样的“装嫩”,我也喜欢!
最后说那位“老小姐”。这位老小姐,多卡斯.雷恩,可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面孔冷冰冰,动作硬邦邦,只会在灰暗的寝室里独自阅读或是做针线的“老”小姐。事实上,虽然她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嫁出去,但是她乐观俏皮,享受生活的个性,还是让她颇有事情可做的。邮局是雀起乡和烛镇与外界联通的纽带,作为这个纽带的掌管者,她本人成了这一村一镇之间的道德指南、社交中心,还有时尚风向标。她最惹人爱的地方,是那句口头禅,“某某是我的软肋”,她的软肋很多,美食,舞会,甚至还有可爱的小孩——当然,最大的软肋,是有魅力的单身男士。她的第一次恋爱是一场以她退出告终的三角恋,结果是她和提摩西爵士都黯然神伤。第二次,却是由于她自己在感情上的寸土不让,乃至近乎洁癖的坚壁清野,让又一个倾心于她的单身男士,詹姆斯.道兰德先生带着情伤远走他乡。尽管道兰德先生的过去并不是白纸一张,但是他已经为他们俩的感情做了那么大的牺牲,作为女性的她难道就一点都不能包容和理解吗?我觉得,有时候,男女双方遇到情感问题,还真的需要站在对方的性别和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且各让一步,这样,多么棘手的问题也一定有解决之道。——扯远了,回到正题,扮演她的演员叫茱莉亚.萨瓦哈,也是古典剧里的熟面孔了,她实在是演技派,你可以对比下,她扮演的多卡斯跟她在95版电视剧《傲慢与偏见》里扮演的那个活泼、轻佻又大胆风流的小妹莉迪雅,简直是判若两人。实力派就是实力派,没说的。
回到剧情吧——在这样一个温情脉脉的故事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只有做错事的好人和可笑的好人,以及总是惹麻烦又叫人恨不起来的好人。曾经看见有人用阶级斗争那一套观点来分析这部戏,把雀起乡和烛镇的矛盾上升到了莫名其妙的高度,着实让人哑然失笑。雀起乡的人们朴实、粗鲁但不乏尊严和通达,烛镇的人们矜持、势利却也不乏善心和宽容。他们的人生哲学其实都很类似,那就是——将你所无能为力的一切当做现实接受下来,然后,静下心去改变你所能够改变的。这种人生态度看似保守消极,其实是最为合理的。无论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贫富悬殊、等级森严,还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动车事故,里边有许多东西都是我们所不能够掌控的。那怎么办呢?只能把心放平,做好自己,同时试着去帮助和改变周围的人。能力大的人做大事,能力小的人做小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只要不勉为其难,生活之道,如是而已。
在动车发生事故,举国关注的今天,我还在写风花雪月的影评,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不,我觉得不存在不合时宜,因为正在发生的是我所不能改变的,既然我改变不了,那就只能改变我自己的心境,寄情于风花雪月了。梁实秋先生在抗战期间写“雅舍”系列散文,颇为人所诟病,我这时倒是有点儿理解他了。一个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牵挂着民族危亡、春秋大义,那会累死自己,也会把别人累死,写“雅舍”,是闲情逸致,但并不代表着他不支持抗战,不爱国。我对自己的道德有所要求,但是,我厌恶他人对我的道德绑架,也厌恶某些愤青在网络上随意找对象为之的道德绑架。
——又扯远了,没办法。总而言之一句话,如果你想在看微博看得心烦意乱的时候换个心境,又能耐得下心去品味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风情,《雀起乡到烛镇》一定是您最佳的选择!

雀起乡到烛镇 第一季Lark Rise to Candleford(2008)

又名:恋恋小镇 第一季

主演:茱莉亚·莎华拉 / 奥莉薇娅·哈琳安 / 

导演:查理·帕尔默 / 编剧:比尔·加拉格尔 Bill Gallag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