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作品《毕业会考》讲述的是:一个人怎么变成了他曾经讨厌的人。

作为一个前社会主义国家,这部罗马尼亚电影被认为是一部很中国的电影,因为电影主人公某个生活片段所曝露出来的命运,和一批中国人非常相似:理想让他满怀纯情,欲望却让他选择了苟且。曾经纯爱的翩翩少年,在现实面前变成了一个猥琐的约炮大叔。激烈批评腐败的人,却在现实中积极参与腐败。

电影的主人公有一个很浪漫的名字,叫罗密欧。东欧剧变时期,他带着建设祖国的理想,和自己的妻子从留学的西欧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回国之后的罗密欧过上了“高尚”生活,在一家医院成为当地著名的医生,有车有豪宅。只是他的妻子依然从事着典型知识分子的清苦职业,在一家图书馆里工作。尽管事业有成、生活平静,但罗密欧并不满意自己在这个国家的处境,他痛恨腐败,对国家现状感到绝望,因此也对自己当年为了理想回国的冲动后悔不已,一心要将自己的女儿送到英国。但是,在决定女儿能否拿到出国奖学金的毕业会考前夕,围绕他一家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女儿爱上了一个修车工,并且好像对出国不抱多少热情;他本人的婚外情被女儿发现,面临与妻子摊牌的局面;他的车子和房子不时被人破坏,却找不到破坏者的踪影;女儿在考试路上差点被性侵,住进了医院。为了确保女儿能够出国,罗密欧通过他的一个病人——当地副市长,利用权势,联合学校的校长,让女儿在考试中作弊过关。女儿假意答应,实际上没有按他的要求去做。但幸运的是,虽然女儿没能顺利出国,但她没有作弊这件事却让他幸免被牵连到副市长的腐败案中。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题目,即:一个人标榜理想的人如何在现实的诱惑和压力之下,言行一致地坚持自己的原则。

诱惑和压力,是每个人选择放弃自我坚持的原因或者借口。但保持言行一致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要求,也是使自己内心不受焦虑折磨的前提。越是看重内心世界的人,越容易遭遇到一致性的挑战;但地位越高的,越容易受到利益的引诱。主人公高级知识分子身份的设定,突出了这种挑战,使我们更清楚地面对了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在这部只讲述了几天故事的电影里,至少展现了主人公罗密欧三次不一致造成的内心冲突。

第一个不一致是过程和目标是否匹配的不一致。

罗密欧和妻子无疑是一对革命伴侣,他们一起留学离开罗马尼亚,然后又一同为了理想回到祖国。作为知识分子,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富有理想情怀和道德操守。很显然,后来发生的利用权势腐败、让女儿作弊、出轨外遇等一系列行为都不符合他们曾经坚持的理想。相反,消除这些现象可能还是他们理想中的一部分。

他们在抚养女儿的过程中也向她灌输了很多关于正直社会的观念。所以,当罗密欧提出让女儿作弊过关的时候,他遭到妻子和女儿的双重反对。妻子反对时指出,这样做不符合他们曾经共同追求的理想,同时还让女儿价值观混乱、看轻她父亲的形象。她疲倦而伤感地说起了他们年轻时的追求,仿佛是在唱一首挽歌。罗密欧反问说,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呢?他解释说,他也不想让孩子作弊,但这是最保险的做法。

罗密欧的这番说辞背后隐藏着一个常见观念:只要目标(出国)是正确的,过程可以不择手段(作弊);为了理想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实际上,罗密欧的这套说辞只是在妻子压力下的自我辩护,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不会不知道这种观念十分危险。

如果过程是目标的一部分,那么过程的不道德就意味着目标的不道德。而且,谁能证明自己的目标一定正确?罗密欧怎么能保证送女儿出国的目标是纯洁的?妻子的叹息已经说明了问题,当初他们回国难道不是为了建设自己的国家吗?如果对这个国家现状不满,那么正确做法应该是留下来改造它,而不是扭头就走。

紧接着,罗密欧遭遇了第二个一致性冲突。这次的不一致我认为是理想是否符合道义的不一致。也就是说,理想是一种高尚而纯洁的情怀,如果不高尚、不纯洁,理想就不配称之为理想。

女儿爱上了一个修车工,于是每天让对方接送她上学,还打算为了他留在这个国家。罗密欧认为女儿不应该这样,他如此煞费苦心送她出国,她不应该用这种态度回报他的爱。这是罗密欧直接说出来的不满。

而罗密欧间接表达出来的不满是他对修车工的歧视。显然,罗密欧认为修车工这种底层人配不上他的女儿,但作为一个有教养的知识分子,他没有直接这么说,而是曲折地提出了两个论点说服女儿离开修车工:第一,女儿是必须出国的,这是全家人的共识,不会改变,因此他们在一起没有结果;第二,他试图向女儿证明,修车工这样身份的人没有道德,暗示女儿考试路上遇劫实际上是她男朋友的安排。

这一次的内心一致性冲突没有第一次冲突那么简单直接,但却更加暧昧也更加险恶。如果说让女儿作弊还能辩解为一种无奈的选择,那么这一次却有主动加害的意味。为了证明自己对女儿男朋友的看法不是歧视而是事实,罗密欧使用了道德污蔑的手段。在这段故事里,他距离天真的理想主义激情越来越远。

第三个一致性冲突,是他偷情出轨被揭穿的故事。这次的不一致反映的是理想和欲望的矛盾。

电影已经说明,罗密欧和妻子曾经非常相爱,是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他们带着建设国家的热情归国,却在建设国家的过程里渐行渐远,终至同床异梦、分道扬镳。非常戏剧化的是,罗密欧偷情的对象正是女儿学校的老师,带着一个男孩的单亲妈妈。

这段故事同样有着很丰富的细节。罗密欧没有向他的情人隐瞒自己的身份,他告诉对方自己的婚姻状况;但显然,他一开始也没有向她做过任何承诺。实际上,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坦白,把他和情人之间的关系限定为性伙伴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电影给出他们第一次见面的镜头是直奔床第之欢。也许,通过这样的划界,罗密欧可以把自己的出轨行为解释为偷腥而不是偷情。他在这件事情上展现了一个男人的机会主义色彩,就是两个都要。他希望保住安稳生活的同时,还有新鲜的刺激。电影在这个偷欢故事里表现了罗密欧这种狼狈而苟且的一面,设计了他和情人儿子尴尬相处的若干情节:他们如何避开孩子去做爱;她如何向孩子介绍罗密欧;罗密欧在医院如何向同事介绍这个孩子,等等。

实际上,罗密欧之所以把自己和情人的关系限制为性伴侣关系,而不愿结束破碎的婚姻,还有另一个原因是,他想保留与妻子那种风雨同舟的理想主义历史。只要他偷的是腥而不是情,那么情就还在;只要情还在,曾经充满理想的回忆就不会瓦解,他就还能够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一员,还有资格谈论自己的理想和情怀。这也许是罗密欧对出轨态度的合理解释。

相对于罗密落来说,妻子才是一个坚持初心、言行一致的人。妻子的痛苦主要来源于罗密欧的改变,他的变化说明了他们共同效忠的理想已经破产,这使得妻子失去了持续激励人生的精神动力,她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之中,在失眠和死亡之间徘徊。罗密欧在欲望、爱情、理想和家庭等问题上陷入困顿,同时伤害了妻子、女儿和情人,也伤害了自己。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罗密欧的困境突显的是一个人在欲望的诱惑和压力下,还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忠诚于自己的价值观念。而作为凡人的一员,罗密欧的问题已经呈现了解决他困境的答案:那就是放弃他身上知识分子的特殊性,不仅放弃知识分子的理想,还要放弃知识分子的权势。给罗密欧带来困扰的内在原因,实际上是因为他只能接受知识分子在人群中的优越性,物质的、权力的、精神上的优越性,而不接受这种身份需要付出的抵制诱惑的代价。

一个人如果既要享受上流精神生活,又要享受下流情欲生活,结局就是变得下流,变成他曾经讨厌的人,这可能是地心引力的作用。

毕业会考Bacalaureat(2016)

又名:毕作亏心事(港) / 毕业风暴(台) / 全家照 / 高考 / Graduation / Family Photos / Recycling Feelings

上映日期:2016-05-19(戛纳电影节) / 2016-05-20(罗马尼亚)片长:128分钟

主演: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 玛丽亚·德拉格斯 / 拉雷什·安德瑞斯 / 莉亚·巴格纳 / 马利娜·马诺维奇 / 弗拉德·伊凡诺夫 /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 编剧:克里丝蒂安·蒙吉 Cristian Mungiu

毕业会考相关影评

。
。 • 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