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关于《毕业会考》的一些评论,我是有点惶恐的。因为电影呈现的是一个很接近我们现实生活的世界,人情社会、中年危机、留学移民,这不就是我们社交媒体上所讨论的日常吗?和电影离得太近,太容易产生情绪带入,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电影刻画了一个叫罗密欧的中年医生,婚姻失去持续的动力,对社会也不抱有希望,一心只想把女儿送到英国移民,脱离苦海。却不料女儿在最后阶段的考试前夕遭人袭击,罗密欧担心女儿考试会受到伤情的影响。为了不让这些年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罗密欧不得不动用人脉,试图“另辟蹊径”完成多年来的心愿。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似乎屡见不鲜,但是让男主人公变得与众不同的,是他身上时常有些理想主义的回光返照。女孩的奶奶觉得不应该把年轻人都送到国外,应该留下来改变现状的时候,罗密欧叹息自己的一生:“我们留下来了,可是又改变了什么呢?”就像很多挣扎在北上广和故乡之间的年轻人,日渐被现实磨灭思乡的愁绪。既然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力求不被改变。

因此,当医生为了女儿前程拼命打通关系,他感到自己早已离那个正直的理想愈行愈远,他也无颜面对平日里被谆谆教诲要诚实守信的女儿,他无处可去,无苦可诉,只能躲在路边的草地里失声痛哭。

但是这些违心的事情更加坚定了医生要把女儿送出国的意志,让她不用在这一片凋敝狼藉中生活。但是他的头脑却越来越混乱,变得越来越疑神疑鬼,甚至和女儿的男友大打出手。为了保证女儿考试发挥,他没有告诉女儿任何奶奶生病的事情,直到老人病发在家晕倒。

把女儿保护得周周全全,绩点以外的事情都不用操心,最后送到远离这片土地的善良天堂,这是罗马尼亚的中产梦。但是到了国外之后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吗?父母都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遗憾不要在下一代重演,但是杨德昌在《一一》中仿佛告诉我们,生活不像“某些电影”一样,每个人都能活得明明白白,动机清晰,历险破难之后就找到了人生真谛;不是这样的,有些成长的阵痛注定都要经历。

影片后半部分最精彩的长镜头,就是表现爱女心切的父亲为了报仇,深夜追踪一个嫌犯到了一片黑漆漆的小巷。伸手不见五指,更别提嫌犯的身影,只有医生自己粗重的喘息声清楚可闻。不时响起的金属撞击和犬吠声下,借着偶尔露出的月光,我们看到医生仓皇惊愕的脸,踉跄地逃离。

女儿最终也没有接受父亲为她开辟的“捷径”,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交出了一篇满意答卷。不管她最终是否成功留学,当她意识到父母的方式有局限、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的时候,这就是成长的开始。

每个人的人生都如夜路独行,走过荦确磕绊的小路,也途径漫长通畅的坦途。但是面对人生重大的选择,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也是一样,成长永远在路上。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就能够以平常心像交朋友一样相处,理解他们的教育方式中的不当,感激他们为我们铺就的脚下的路,走上更远的旅程。

A: 我很早就知道我要写什么了, 我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故事. 有几个我感兴趣的事情, 但是最感兴趣的还是描绘这个年龄段的人的形象. 我想要拍这样的一个电影: 当你回望过去, 你明白生命中大部分重要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但你向前看, 你还有很长的一段生命. 你知道孩子很快将要离开自己的身边, 所以你并不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 因为你发现生活并不像你之前想象的那样, 而且是非常不同. 所以对我来讲, 这是一部关于变老的电影, 关于家庭的电影, 关于「生活不同于想象」的电影. 当生活中有一些事情并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我们便寄托于孩子. 我们希望, 我们经验中的一些东西, 我们自己搞错的一些东西, 也许可以帮助他们. 而实际上, 这只是一个巨大的幻觉, 孩子们还是会犯他们自己的错误. 但是, 很有趣的是, 我们对孩子重复着我们从家长那里听来的相同东西, 那些话在我们的身上从来就没起到任何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我们需要向我们的孩子重复这些话.

Q: 关于男主角从公交车上下来到后院寻找嫌疑犯的场景, 你是怎么想的?
A: 时间太久我已经忘了...不过我可以告诉你这个场景是怎么设计的, 当你创作这样的电影的时候, 你需要确保总有一定的现实成分在其中, 所以对于那个段落也是有合理解释的. 如果你跟上了电影的情节, 你会发现, 他注意到公交车外面的人正是刚才在警局指认的四个嫌疑犯之一, 他于是下车跟踪这个男子. 我非常喜欢这个场景的一个原因是, 理解一个人从最开始的捕猎者身份变成了猎物: 一开始他寻找那个嫌犯, 最后他变的很恐惧. 当我们谈到罪责的时候, 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个作品对我来讲是一个关于感到罪责的人的电影, 关于这部电影的总体感觉是: 描写主人公在一种思绪中, 而这在电影中是很难做到的. 如果是文学作品的话, 描写一个人如何感受, 他的脑子里在想什么, 就很容易做到. 但是在电影里, 你甚至要为了描述主人公的想法和感受而创造一个场景, 以希望在结尾的时候, 观众能理解一个因为说谎而感到罪责的人的感受.

Q: 你提到自己重写了剧本的最后三十页, 那么本来的结局和现在的这个有什么不同吗?
A: 没有, 结尾的关键是体现当面对父亲对她的要求的时候, 女儿是怎样的一种立场. 毕业与否, 去不去英国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理解她的立场将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这并不是我来决定的, 我尝试着不仅仅给出我的答案, 而且去理解我身边的人, 因为整部电影不仅仅是我对于发生的事情的观点, 还包括了很多失望的情绪. 一些属于我, 大部分的失望来自于我所在的社会, 更多的, 我想这些失望大多数也属于你. 我觉得现在是一个人们非常容易感觉到失望的年代(?). 他们不想接受事实的原因, 是因为审视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你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人, 你做了很多并不太正确的决定, 这就是我为什么拍这部电影的原因, 我觉得在大屏幕上看别人的故事, 然后自己思考一下要容易许多.

Q: 结尾当 Elisa 说 “I did it my way” 的时候, 这是你点出新罗马尼亚社会的一种方式吗?你对于罗马尼亚社会的感受是什么?
A: 对我来说这不光是一部关于罗马尼亚的电影: 一部电影必须要被设置在一个地点, 我现在还住在那里. 我觉得对于电影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 他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了解, 而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场景. 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 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看结尾的话, 她确实「用了她自己的方式」, 但是她发现了另一种「安全」的做事方式, 如果这另一种方式是「安全」的, 那么我是很难欣赏它的, 因为我自己的生活也没有一个答案. 当我写作剧本的时候, 我脑中想到的是: 我们是否能对未来感到乐观, 以及在此基础上, 如果我们只是用我们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来教育我们的后代, 年轻一代是否会变的更好? 我不确定. 这部电影也讲述了关于「走出去」的重要性: 只要我们按年龄来讲还是决定者, 我们就必须要确保能为年轻一代创造可以产生变化的框架, 否则就只是一种非常幼稚的乐观, 而这在政坛中很常见.

毕业会考Bacalaureat(2016)

又名:毕作亏心事(港) / 毕业风暴(台) / 全家照 / 高考 / Graduation / Family Photos / Recycling Feelings

上映日期:2016-05-19(戛纳电影节) / 2016-05-20(罗马尼亚)片长:128分钟

主演: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 玛丽亚·德拉格斯 / 拉雷什·安德瑞斯 / 莉亚·巴格纳 / 马利娜·马诺维奇 / 弗拉德·伊凡诺夫 /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 编剧:克里丝蒂安·蒙吉 Cristian Mungiu

毕业会考相关影评

。
。 • 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