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的代表性人物克里斯蒂安·蒙吉,同时也是现实主义影片的着力实践者。作者电影在他身上有着最为生动的诠释。如果说《山之外》(2012)是个例外的“清规戒律”,那之前荣获金棕榈大奖的《四月三周两天》(2007),便是针对齐奥塞斯库时代对于人性禁锢的生动呈现,这部《毕业会考》(2016),在我看来,同样是后齐奥塞斯库时代的滥殇余波。


也许有人会说齐奥塞斯库时代都已消失了将近三十年,为何影响力及作用力还如此的大。在我看来,虽然罗马尼亚业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或者民主社会,但根深蒂固的社会痼疾仍以各种形式如牛皮癣般存在着。人情关系与社会关系网,便是这种顽症的现实体现。其实,在俄罗斯同样如此,人们还是习惯于走后门拉关系,或者不行贿受贿,就无法办成事。


这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走向民主社会后所经历或必须付出的代价。如同《毕业会考》中男主角阿勒迪·罗密欧,为了女儿能如意前往英国留学修读心理学,必须左右逢源,在其毕业会考上精准发力,哪个环节掉链子便漏光光,何况途中女儿伊丽莎还被人强奸未遂,手臂被磕伤,这身心的双重打击,给这个家庭蒙上了黑云密布的隆隆阴影。



身为主治医生的罗密欧在克鲁兹这样的小城,名望身誉都颇高,生活也算如意。年轻时出国留学的他们,对于剧变后的国家充满希望,1991年果断选择回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内耗,到此他们的热情早已消磨殆尽。至少在罗密欧看来,唯一的女儿不能重蹈父母亲的覆辙,必须到英国去,至少他认为,那儿是一个较为公平社会,办事不用如此大费周章,总体上不用消耗如此多的世故人情,自己努力即可。


在此情形下,罗密欧为了女儿能顺利拿到英国留学的奖学金,硬着头皮在其毕业会考上动脑筋。但妻子和女儿并不买账,她们更愿意顺其自然,哪儿生活都一样,完全是随大流心理。这让自觉见多识广的罗密欧无法忍受和释怀。现实的窘境与家庭的歧见,便成了这位父亲不得不面对的事。当然,面对也有两种情形,一是直面相迎,二是间接面对,抑或逃避。



影片的可贵性在于其冷峻彻骨的风格,生活流的浓缩,在于他擅长用更沉静的方式阐释身边的微妙形态。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在其沉稳镜头下,慢慢延展,剥开人事的表象,触目惊心之余,也让配乐变成多余。或者说,有罗密欧喜欢的美声咏叹调,便可起到烘托场境的作用,这是他放松身心的方式。但现实中的他得跟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情愿不情愿都得应酬。


影片一开始即切入主题,罗密欧家里的玻璃窗被人莫明其妙地砸碎,之后,他小车的擦雨刮被人破坏,然后是车玻璃被人同样砸碎,这一连串人为破坏都让他一头雾水,他是一个医生能开罪谁呢。在他周遭弥漫着一股看不见的手,抑或一种诡异的神秘力量,时时影响着他。实情是,自始至终,他都不清楚到底是谁所为,这便是电影营造气氛的玄关所在。这显现了社会的乱象。



最为糟糕的是,那天送女儿去学校考试,为了去见情人桑德拉,没有送到校门口,女儿便早早下车了,经过一段工地时,便发生了女儿被人性侵的事件。35岁的单身母亲桑德拉原是他的女病人,小学老师,这一年来跟罗密欧好上了。她6岁儿子患有天生的语言障碍,桑德拉颇为头疼,希望罗密欧能帮忙上一个好学校,请一个好医生给他矫正,但罗密欧根本顾不上她的事。


更头疼的是,桑德拉告诉他可能怀孕了。这让桑德拉颇多怨言,你女儿的事永远是第一位的,他只得说我女儿去英国后,就省心了,我们就可在一起,耐心点。我刚才说罗密欧需要在面对,其实他面对的事可多着呢,哪一样都不让他省心。



糟糕的是,女儿伊丽莎还谈了一个男朋友马吕斯,谈恋爱占用了她不少的时间,且这小伙子无正当职业,也无甚追求,强项是体育方面,在父亲看来,一个粗人而已,可谓门不当户不对,跟女儿根本不匹配。但女儿就是一根筋,为了让女儿顺利完成这次会考,他只得忍着。


问题是,当女儿遭受性侵后,第二天还必须继续参加会考,否则从小到大的所有努力全泡汤,这在父亲看来无法接受。女儿在医院完成包扎治疗,迅即赶到警局作笔录。警局局长伊万诺夫是罗密欧的老同学,他当然对于伊丽莎被性侵的事倾力倾为。幸好没有被实质性的强奸,因为那男人没硬起来,没进去,也无精液,但她处女膜早已不存在。



这让罗密欧心里咯噔一下,耿耿于怀的他回到家,照例切好橙子(这是让自己安静的方式,此处很是精妙),便质问老病号的妻子玛格达为何不告诉他,因为以前说过女儿的事必须互相知会。妻子说她谈朋友的事,我们也不可能都清楚。这就算了吧,反正她现在有一个口香糖的男友马吕斯。眼下女儿考试最重要,其它就省了吧。


但警察局长伊万诺夫有一个请求,他的朋友,身为海关关长的布莱,患了肝癌,需要肝移植,希望他安排在最前面,他会帮到你女儿。这个人情罗密欧得办,算是条件交换,因为伊万诺夫答应要想尽办法逮到性侵他女儿的凶手。在回看录像时,却发现了马吕斯的身影。也就是说马吕斯至少目睹了性侵伊丽莎的罪犯,而没在第一时间解救和报警,这让罗密欧无法接受,女儿谈了这么一个混帐的家伙,怎么让他心安。

可在找到马吕斯质询后,对方自有一套说辞,女儿更是埋怨父亲找男友的绊。四面楚歌的父亲,虽然独自在黑暗中哭泣过,但在现实下,只得自我鞭策,愈挫愈奋。他身为主治医生给布莱安排了全面检查,答应他一旦有合适的活体,便尽快安排他靠前移植。布莱则给考试委员会主席打招呼,让他安排好伊丽莎的会考,务必给她10分,让她顺利申请到英国留学的奖学金。这是循环的人情关系,稠密融通。
考试主席当然不敢怠慢,跟罗密欧说,只要她在考卷下方作一个记号,我们便可以关照。当罗密欧拖着疲惫的身体告诉女儿时,她却无所谓。让女儿记恨的是,当奶奶摔倒不省人事,她居然在桑德拉家找到了父亲。罗密欧不清楚女儿是怎么知道他跟桑德拉的关系。匆匆返回救活了老太太后,女儿质问父亲并要让他今晚跟母亲沟通一下,否则明天她将不参加考试。



尽管罗密欧发火说你以为你考试是为了我吗,想想,你从小到大我为了你付出多少,烧了多少小灶,不就是为了你去英国留学吗。女儿说我并不想去英国,我只想跟马吕斯留在克鲁兹。父亲的心在流血,沉顿了一下,伤心地说你这想法有多蠢,不出十年,你就会后悔的,到时谁也帮不了你。潜台词无疑在说,十年后我退休了,你也被那家伙拖得筋疲力尽,谁能帮到你,黄花菜都凉了。
这部电影如果换一个名字放在中国,简直太像了,同样的事同样的路径不同的看法,一脑门的相似。只是说难得还有这么一个为女儿处处操心的爸爸,尽管他为了女儿有点儿不择手段,但得承认他的确以他的方式爱着女儿,何况也不能说他的见解就是错的。正如导演说的,往往有些坏事未见得都是坏人做的,反而有可能是好人运作的。这正是罗密欧身为一个父亲最为无奈的地方。



父亲知道轻重,面对女儿的固执,他还是妥协了,说我明天送你到学校。女儿说不,马吕斯会用摩托车送我。无奈的他返回家,只得跟妻子说了女儿知道桑德拉的事,原来妻子早就知道,这是他们的默契。但当女儿知道后,这个默契便不存在了。她希望他从此搬出去,他伤心地说难道我们不是一家人,妻子摇头说不是了,我以后会跟女儿过。那你们怎么生活,就靠你在图书馆那点工资吗。这不用你管。


此时的罗密欧其实只有一个请求,就是请妻子给女儿打电话,让女儿完成最后一天的考试,明天一定得去学校。这段时间的每一天对于罗密欧都是煎熬。一码事套着一码事。没想到真是没想到,检察官一早就在他的办公室等候,说布莱也就是海关关长在任职期间大肆贪污,现被立案侦察,需要质询病中的布莱,问罗密欧有没有这个可能。他作为一个医生的职责,当然说不行,布莱无法完成询问,身体不允许,他病得太厉害。



检察官说我们知道你是一个廉洁有良好声誉的人,但人并非没有缺点。这激怒了罗密欧,他说如果你们要现在搜查我就可以进行,我没有收过一个红包,哪怕布莱的我也没收过。两名检察官相视一笑,我们对所有高级官员的电话及谈话都有监控,他答应给你女儿帮忙的事,我们一清二楚。这搁在中国就是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但罗密欧就是不识相,他只是秉持一个医生的良知,仍坚持说那也不行,布莱的病情无法参加你们的质询。从中我们看出人的两面,至少在罗密欧身上,一方面为了女儿不惜走后门疏通关系,另一方面对于病人,他尽力维护作为一个医生该有的职业道德。但风云突变,就连考试委员会主席都改了口变了调,声称让他不要再找上门,以免受牵联。当然,这个他理解,他自己都感觉到有人跟踪。一个出事的布莱,就让人感觉到了世态炎凉。



而当警察局长伊万诺夫逮到了犯罪嫌疑人,让伊丽莎指认前,却想从她口中套取父亲的不当行为,这让意外听到的罗密欧倒吸一口凉气。这是他作为一个医生所无法了解的世界,这个浑水他注定趟不下去。人人为了自保,人人为了推托责任,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只为了抢占先机。同流合污,只能是无奈难堪境地下的被动必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止通用于独裁专制,且同样适用于一个未发育健全的民主体制。



伊丽莎并没有指认出罪犯。一切还在迷雾之中。影片有一段罗密欧似乎在大巴车上看到了行凶者,等他下来黑暗中寻找,了无人影,推开门却是桑德拉的家门,这是现实中的魔幻迷障。但此刻,罗密欧最关心的,还是女儿到底有没有去考试,因为他找过她男友,马吕斯说,早上我也没去送她上学。幸而女儿跟他说考到最后时我哭了,老师给了她充裕的时间,让她做完了考题。

这对于罗密欧来说这意味着一切。女儿还邀请他明天参加她的毕业典礼。而桑德拉有事需要他照看她儿子马特。他带着这孩子晃荡,静静地看着孩子做游戏。这是他几天来难得的休闲时光。这横亘的隔膜,犹如现实中的一场梦,这也太玄幻了。当他来到女儿的毕业典礼现场,看到女儿心情不错,他也颇为欣慰。女儿请父亲为她们同学照相,父亲说请微笑,再来一张,你们要更开心的微笑。



女儿笑了,从未有如此灿烂的笑容。至于她能否前往英国留学,一切只能听其自然。罗密欧想必也不再执着,女儿的人生,他无法参透也无法尽陪,好坏由她,她的命运她掌控,父母操碎了心又有何用。何况罗密欧自己,还有一摊事等着他处理呢。迷途的人生,谜一般的命运,任由罗密欧看得如何开,也无法悉数一一透析。


变与不变,正如一个国家,如片中所说的你永远猜不到下一步会怎样。除了随波逐流,还能如何。至少在罗马尼亚,权利的毒药,并未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蜕变。是这个社会病了,还是人病了,怎样避免走入两种极端,最终如何走出这个恶性循环的死胡同,看来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只能亦步亦趋,只有行进的时光水流才是最好的荡涤吧。
2017、4、5

毕业会考Bacalaureat(2016)

又名:毕作亏心事(港) / 毕业风暴(台) / 全家照 / 高考 / Graduation / Family Photos / Recycling Feelings

上映日期:2016-05-19(戛纳电影节) / 2016-05-20(罗马尼亚)片长:128分钟

主演: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Adrian Titieni/玛丽亚·维多利亚·德拉格斯 Maria-Victoria Dragus/拉雷什·安德瑞斯 Rares Andrici/莉亚·巴格纳 Lia Bugnar/马利娜·马诺维奇 Malina Manovici/弗拉德·伊凡诺夫 Vlad Ivanov

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 Cristian Mungiu编剧:克里丝蒂安·蒙吉 Cristian Mungiu

毕业会考相关影评

。
。 • 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