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晃动的跟拍、萦绕耳际的犬吠、主人公惊慌焦虑的奔走……这些画面很容易令人想起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另一部作品《四月三周两天》。
  此番,蒙吉以《毕业会考(Bacalaureat)》精准地剖示了当下罗马尼亚的各种社会问题,焦灼纠结奔忙的那几天,与其说是女儿的毕业会考,倒不如说是父辈的人性考核……
  虽然该片在影像风格上有一定的前作延续,但立意态度较以往有一些不同,经过这些年,克里斯蒂安·蒙吉在本片中所涵盖的意图仿佛中立了许多,似乎快到知天命年纪的他已然收起了年轻时的外露,在叙事方面变得更加圆润,但依旧很稳妥,可以看出蒙吉原本就克制的戏剧性还在削弱中,并消减事件的铺叙和渲染,逐渐还原出生活的素白惯常,继而一经一纬地罗织出细密的反应出社会现状的网,然而,即便如此,在至关重要的节点处,观众依旧能感觉到那股震撼人心与人性的力量,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可以说,面对社会现状,蒙吉的触手总是稳准狠的,虽然他此番的光影态度不一定强硬,但他依旧用影像凝练地展示着罗马尼亚当下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升学压力、教育弊端、行贿受贿、治安堪忧、人情冷漠、家庭疏离、婚外关系等等,影片用大量细节聚焦了一个中年焦虑男人的日常,继而借助于他要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个人出发,以家庭出发,逐渐波及到学校、医院、社区、法律体系等各个社会层面,于是,人们看到了一幕幕言简意赅却清晰无比的众生相。
  影片格局工整,剧本十分密实,“以小见大”地包罗着社会现象,还将知识分子层面内心的切实感受涵盖进去。在这个国家,人脉显得至关重要,事事都需拉关系走后门,这让理想主义者很容易碰壁,继而心灰意冷。
  影片所呈现的故事很典型,放到诸多国家都具有普遍代表性,主人公罗密欧·阿尔迪亚是一名医生,他对女儿伊莱扎的未来勾画得十分明确——到了18岁,就让她出国读书生活。影片伊始,他的计划也已接近成功——女儿获得了去英国读书的奖学金,她只需通过毕业会考即可,这对于一个学霸而言是小事一桩。然而,小事也有变大事的可能,一次遇袭手肘受伤很可能摧毁伊莱扎的美好未来,不,是父亲阿尔迪亚所设想的幸福未来。
  影片在细节呈现方面,体现出创作者的观察力和功力,如主人公去找校长协商,镜头中校长的家是十分奢华的,还正举办着规模不小的聚会,而第二次约见校长时,校长开的也是豪车,这些细节在暗示着校长所存在的问题。而主人公的形象也被塑造得很具体化细节化,例如他的人际层面,有和妻子女儿母亲的家庭交集,也有和情人病人同事乃至关系网的社会交集,他处在这些交集中心,焦灼闹心,举步维艰。
  蒙吉表示,这样的角色的确是千千万万罗马尼亚那一代人的缩影。而这部影片,“对很多中年人来说,这是一部关于变老的电影,关于家庭的电影,关于‘生活不同于想象’的电影。”

毕业会考Bacalaureat(2016)

又名:毕作亏心事(港) / 毕业风暴(台) / 全家照 / 高考 / Graduation / Family Photos / Recycling Feelings

上映日期:2016-05-19(戛纳电影节) / 2016-05-20(罗马尼亚)片长:128分钟

主演: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 玛丽亚·德拉格斯 / 拉雷什·安德瑞斯 / 莉亚·巴格纳 / 马利娜·马诺维奇 / 弗拉德·伊凡诺夫 /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 编剧:克里丝蒂安·蒙吉 Cristian Mungiu

毕业会考相关影评

。
。 • 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