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看的《海鸥食堂》的原著小说,紧接着看了电影版本,所以对两部作品的异同比较熟悉,我就在这里给大家做个简单的“剧透”吧。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
总体来说,电影80%=原著。其实我们在阅读小说时,是会对小说里的人物和描写的环境在头脑里产生自己的想象设定的。而《海鸥食堂》真的在我看来近乎100%还原了我头脑里对这三个主人翁的样子想象,而且电影里对这个在芬兰的海鸥食堂的呈现跟我在阅读小说时对它的想象几乎也一模一样,再加上一些经典场景的原封不动的还原,会让看过小说的人在看电影时产生一种快感,“对对对,就是这样的”,有一种冲关打卡的爽快感。
比如说,我在看小说的时候就一直在想象,都是因为是35+,40+年龄段的未婚老女人才相守在一起,究竟是怎样的形象才会满足这个条件呢?当我看到小绿高高大大的样子和照顾完父母亲20年后解放的离家出走的眼镜女出现时,果然是这个样子的女人才有没嫁出去的理由啊。这一点,从形象上就完全说服了故事的可信度,就不会出戏。

那么,原著和电影有哪些不一样呢?
1 电影把女一号为什么要到芬兰开海鸥食堂的背景忽略掉了。其实我觉得是原著很精彩的部分,女一号是不会无缘无故想起在芬兰开店的,最关键的就是语言和钱。小说开篇用了不少篇幅在介绍女一号为在芬兰开食堂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前前后后用了近一年。比如,因为买发票中了一笔横财,这笔横财也是她得以在芬兰前几个月一个客人都没有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活得很好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女一号搜刮了在日本能够认识的芬兰的人牵针引线帮忙找到了食堂位置付了租金。最后,女一号在出国前就一直在默默的学习芬兰语,这也是她能够在芬兰生存的根本之一,毕竟我也去过芬兰,他们很少人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一大段称述让海鸥食堂能够得以生存奠定了基础,而不像电影里轻描淡写的说女主就是因为喜欢父亲做的饭团才来异地开店的。而且,原著里,父亲是活着的,而电影介绍她父母双亡无牵无挂。所以,小说里女主角是特立独行的有着毅力耐心的精灵鬼。

2 那个每天都来芬兰食堂免费蹭咖啡喝的喜欢日本文化的芬兰少年原著里也有,但是电影里却抹掉了芬兰少年以为女一号跟他一样只有十几岁想要追求她的桥段。小说和电影都有描写到女一号把头很小,外国人是看不出亚洲人年龄,以为她是童工不敢进来吃饭的桥段。芬兰少年也是一样,小说里当女一号告诉芬兰少年她已经35+时,芬兰少年郁闷得差点哭了,消失了几天才回到海鸥食堂,我觉得这个桥段还蛮可爱的,但是电影里他的戏份减少了一些。

3 第三个不同之处在于对一个男性“流浪汉”串场的处理。在原著里,妻子和孩子确实离开了流浪汉,流浪汉还欠了一屁股债。但是在原著里,并没有电影里这个流浪汉教女一号做咖啡这个桥段,也没有趁她们不在进海鸥食堂偷咖啡机的桥段。只能说电影更温和,但是最后当流浪汉经过女一号允许抱着咖啡豆走出食堂时,捡起掉在身上的饭团颗粒塞进嘴巴,这一个安排我给赞。


4 最后丢失了行李的眼镜女三号选择留在芬兰海鸥食堂继续帮助的理由并没有电影里来得那么戏剧性冲突,毕竟改编成电影需要一点戏剧化效果。并不是因为行李到了发现里面全是森林里的蘑菇,海边的大叔塞给她一只猫,这样子带有隐晦意义的“暗示行为艺术”。我记得我在看电影时,女一号和大个子小绿对她选择回国也不惊讶,也不期待她回来。只是最后她自己选择不走,留在芬兰的海鸥食堂打工,并没有那么浓墨的色彩在放大这个效果,好像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决定一样。而且当时我在看电影时,我觉得 ,故事像没讲完一样,总觉得还要再发生点什么,故事就看到结局了。

日本的这类生活类电影中真的是很温和的,就是在简简单单的讲述一群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但是却让人看完觉得很舒服很宁静也很安心。把很多人在一生中做的决定以一种轻松的方式简单呈现,不悲天悯人,也不自怨自艾。本来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嘛,又不是天塌下来了,何必那么矫情。对,不矫情,生活哪里那么多矫情~

海鸥食堂かもめ食堂(2006)

又名:海鸥餐厅 / Ruokala Lokki / Kamome Diner / Kamome Shokudo

上映日期:2006-03-11(日本)片长:102分钟

主演:小林聪美 / 片桐入 / 罇真佐子 / 塔里娅·马库斯 / 马库·佩尔托拉 / 

导演:荻上直子 / 编剧:荻上直子 Naoko Ogigami

海鸥食堂相关影评